學校教育正處于一個新的發展時期,處于新一輪課程改革和實施《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的大背景下,有著新的、現代的發展要求。我們江蘇省東臺中學已經擁有百年的辦學歷史,積淀了豐厚的文化底蘊,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傳統。新時期我們繼承和發揚傳統,又與時俱進地從三個方面提出要求:管理者有思想地管理,教師有合作地教學,學生有追求地學習。實踐過程中,我們又有所側重,有所創新。
一、管理:側重于“理”
教育做得行不行,學校辦得好不好,關鍵在管理。管理既是即時的,又是常態的。要真正負起責任使學校的教育工作得以順利進行,要在看似“簡單”“平凡”的事情中,做出“不簡單”“不平凡”的成績,不僅要“管”到位,而且要“理”得順,“理”得當。
理清方向。新時期的教育要做到優質,學校要可持續發展,就需要我們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有新的思考,有新的作為。我們學校早在1905年辦校之初,就明確了“務本求真,重在育人”的辦學觀念,上世紀90年代又概括成“以育人為本,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的辦學思想,進入本世紀初,我們便與時俱進地提出了“讓我們共同獲得發展和成功”的辦學理念。上百年來,學校辦學的“人本”思想是一脈相承的,“發展”“成功”的觀念也是一以貫之的。現在只是將以“學生”為主要對象的外延,擴大到“我們”,即學校、教師和學生等多個方面,落實在更為豐富的“共同發展和成功”內涵上,期待的是學校有特色,教師有特點,學生有特長。這也就是新時期我們學校教育的方向所在。
理出路數。學校教育是有規律可以遵循的,是有節奏可以把握的,需要我們有特色地發展,擁有“這一個”的路數。新世紀以來,我們堅持與時俱進,因材施教,分能級教育,分層次推進,分模塊突破,強調教育的“一樣性”和教學的“不一樣性”。高一年級著眼“勤奮”“求實”的養成性教育,高二年級著力“勤懇”“求真”的規范性教育,高三年級著重“勤勉”“求是”的啟發性教育等。在這同時,致力于學校的文化建設。建設物質文化,使學校的一草一木都具有教育功能和教育意義;建設制度文化,使學校的各項規范制度成為師生的自覺行為;建設課程文化,使學校開發的多項校本課程更加具有生命活力;建設精神文化,使師生的一言一行都能文明向上、文化非凡。
理順關系。教育的事情千頭萬緒,千變萬化;學校的工作關涉社會、家長、學生和教師等諸多方面,許多地方看似一樣,其實又不一樣,需要我們理出頭緒,理順關系,包括大小事情、主次矛盾、內外對象等等。我們深知,教育教學質量是學校一切工作的重心,學校的品牌形象是內涵發展的要求。這些年來,我們在學校教育教學管理中追求著思想性和有效性,實施了政教處、教務處、總務處等職能部門與高中三個年級“條”和“塊”的網絡管理模式。職能部門在“條”上制定計劃,分層指導,宏觀評價,三個年級則在“塊”上組織實施,分級推進,具體督促。這樣管理重心下移,責任分解到位,管理者能夠各就其位,各司其職,又相互配合,相互支持,保證了學校處處有人管,事事有人理,實現各項工作正常運轉,各個方面和諧發展。
理暢心態。人們說心態好,一切都好。一個人有好的心態,就會有高遠的目標和積極的行動。我們學校新世紀搬遷到新校區后能夠有長足的發展,教育教學持續在高位運行,躋身于省市先進行列,就得益于我們想方設法營造和諧的教育氛圍,調動全體師生教與學的積極性,激勵他們合作進取,共同發展。就教師而言,以建立的“首席教師制”為例,先后評聘了16位首席教師,其待遇也就是在教學、教研上的優先獎勵,更多的是精神激勵,榜樣引領,讓他們跟同事們合作,取長補短,揚長避短,在專業發展中發揮特長,凸現個性。就學生而言,以新設立的獎學金制度為例,其特點是獎勵面廣,每個年級有四分之一的學生能夠獲得獎勵;獎學金的數額小,三等獎學金也只有一百元。目的是讓更多的學生不失時機地擁有成功感,樹立起自信心,激發起求知欲,得到健康的成長和全面的發展。
二、教學:側重于“學”
學校教育的中心無疑是教學。陶行知先生說過:“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在于教學生學。”新課程要求的也正是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新“教師觀”、“學生觀”和“教學觀”。教師的教學行為重點就是指導學生學,讓學生從學會到會學以至樂學。
有選擇學。新課程呈現出多樣性和選擇性。我們在教學中特別注意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教學過程,學會選擇,主動發展,培養進行人生規劃的能力。這些年我們充分尊重廣大師生以及學校人文、自然環境的獨特性和差異性,并將其融入學校自己的教學哲學和教學思想,在開全開齊開足國家統一課程的基礎上,大力開發校本課程。每門學科都有三至四門校本選修課程,分為學科課程拓展和興趣愛好取向兩大類。其中學科拓展有基礎訓練、專題強化和競賽輔導等三個層次,以給不同需求的學生提供更多的選修機會。堅持分能級教學,分層次推進,上好必修課,開好選修課,搞好活動課,多角度促進全體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多維度促使不同潛質的學生獲得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
重合作學。新時期教學的價值取向也是合作共贏,合力共進。我們努力營造和諧、向上的教學氛圍,建設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在教學生活中凸現師生之間的合作,把學生學習的經驗、基礎、潛能、積極性和主動性作為合作的可靠起點,把彌補學生的欠缺、不足作為合作的落腳點。多年來,我們蘇北地區的學生,語文、英語兩門學科是其學習的“軟肋”,影響了全面發展。我們提出了“得兩語者得優勢”的口號,著力改革“雙語”教學,加大教師與學生、“雙語”學科與其他學科、基礎年級與畢業年級以及學校與社會、家庭等多層面、多角度的合作學習。目前我們的學生逐步走出“雙語”的“瓶頸”困境,學校的“雙語”成績已經進位到省市領先行列。學生的作文多篇在國家級、省級比賽中獲獎,先后有三篇學生作文獲得高考滿分。
能自主學。教師指導下的學生學,要著力讓學生有能力自己學,有動力自主學。新課程倡導的正是以弘揚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為宗旨的自主學習,我們就是要培養學生走進高一級學校深造乃至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具體教學實踐中,我們堅持讓不同潛質的學生量力而行,努力而為,優秀生學有所長,普通生學有所能,學困生學有所得。現在每年都有上百名學生考取名牌高校,近年先后有一百多名學生獲得數理化生等學科奧賽國家級或省級一等獎。這些優秀學生在學習中努力轉變學習方式,一方面是自己“學”出來,另一方面又是“同學”出來。正是因為他們擁有一定的自主意識和自主能力,注重發現學習、探究學習和研究性學習,才能夠一步步邁向成功。
會應用學。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應用能力,其價值取向就是讓學生能夠更好地“合格”加“特長”成長。我們注重在課堂呈現生活狀態,關注社會,關注生命,引導學生在互動生成中學有所獲;注重打通學科課程之間的學習和應用,學科交叉,文理滲透,指導學生在綜合參照中學有所得;注重課外開展各種社團活動、研究性學習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倡導學生在參加活動中學有所用。學校每年舉辦一次文化藝術節和科技學術節,包括文藝演出、小發明制作、書法繪畫展示和德育論壇、教學論壇以及主題答辯等等。近些年,在青少年電子技師培訓活動中,我們運用了“項目引導教學法”,讓學生自己著手調研,采集信息,設計電路,參與可行性論證,甚至研究電子成品的外觀設計、市場前景等。在江蘇省青少年技師制作比賽中多名學生獲得一等獎,學校連續8年獲得團體一等獎。
三、學習:側重于“習”
新課程要求構建以自主、合作、探究為特征的現代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顯然,當前變革學習方式,是提升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途徑。學習,不僅要即時地“學”,而且要不斷地“習”。要從閱讀、聽講、研究和實踐中獲得知識或技能,就得“學而時習之”。
預習新課。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學習亦是如此。預習可以說是學習新知的第一個環節,學生或心中有數,或帶著問題去聽老師講授新課、接受新知識。以理科教學為例,學習一專題模塊,讓學生先從“森林”到“樹木”熟悉教材,基本了解概念、定義、原理和公式等,再立足于相關例題,明確懂了哪些、疑問又有哪些。學科有實驗的模塊,更要先“紙上談兵”,然后再去實驗室“感同身受”。書本知識和老師演示相互比照,學生依此自己動手操作實驗,有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這些年,我們堅持要求各學科教師務實指導學生課前預習,布置相關預習的題目,課上先花五分鐘左右的時間檢查預習情況,進而調整教學起點、取舍教學內容和實施新課教學。這樣做是能夠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遷移能力的,也能促進學生學習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改變和完善。
溫習故知。“溫故而知新”是古訓,不僅僅是指溫習學過的知識從而獲得新的知識,更有從已知走向未知的領域,甚至用已學過的知識作為所學內容的旁證或注腳的含意。以文科教學為例,我們努力將溫習作為知識建構的過程之一,學生從已學知識中發現知識的個人意義,并將知識組織進意義網絡中,予以鞏固、整合、拓展和應用。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我們常常采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教學策略,讓學生通過溫習走進更多的閱讀文本,走向更新的學習領域。因為對于高中學生來說,他們已經擁有一定的文本知識和閱讀經驗,這在與新文本對話中,具有重要的參照價值。可以同一時期不同作家類似的作品對讀,也可以不同時期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對比,或作辯證性思考,或作發散性聯想,或作再生性創見,顯現籌思于先,有思于新。
練習重點。在新課程中,練習既是作為鞏固知識、檢測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又是一種拓展學習空間的手段,一種實踐、體驗的過程。可以說怎樣練習,或者練習得怎樣,決定著教得怎樣和學得怎樣。近年來,我們在追求有效教學的高考復習中,努力以練習為主線,串聯起學科知識點,形成鞏固練習、糾錯練習、限時練習、選擇練習等樣式,總體凸現三個方面的重點:一是練習題目的經典性,不避陳題,杜絕偏題,控制難題,補充新題;二是練習方式的有機性,一課一小練習和每周一大練習相結合,側重整體知識點練習和落實個體熱點、盲點練習相結合,單項性基礎題型練習和綜合性能力題型練習相結合;三是練習節奏的有序性,先復習后練習,先自修后練習,先整理后練習等。這樣反復練習,不僅可以求得知識、技能的熟練,而且能夠帶給學生過程經驗的分享。
研習問題。現代學習方式特別強調問題在學習活動中的重要性,通過問題來進行學習,通過學習來生成問題。因而我們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引導他們探究和研習問題,善于從書本上、現實中多問些“為什么”,學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習得內在的原理及其思想方法。在新課程背景下,我們不僅加強了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的問題研習,而且確立了研究性學習的課程地位,以突出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相應制定了有關實施方案,包括確定研究課題,選聘指導老師,落實研究步驟,進行課題總結、評價等。研習的課題涉及面廣,有從學校到社會的,有從農村到城鎮的,有從微觀到宏觀的,有從現實到未來的。不難看出,研習問題必須要有理智的挑戰,要讓學生以多維的視野、多向的思考獲得認知上的洞見和實踐中的創見。
教育教學的歷程和實績告訴我們,學校的品位、品質、品牌,師生們的成長、成功、成就,就在科學的管理中、教學中、學習中,更在不斷的思想中、合作中、追求中,因為思想著是美麗的,合作著是美妙的,追求著是美好的。
(作者系江蘇省東臺中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