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發展,基礎要先行。只有奠定好高質量的基礎教育,才能獲得教育內涵不斷發展的動力,才能贏得教育的可持續性發展的明天。
質量要得以提高,管理必須先行。科學高效的管理,必定是“刪繁就簡”“返璞歸真”的,也必定是直抵教育原點,以學生為本,以師生的發展為出發點的。唯有如此,才能使老師從繁雜瑣碎的事務中掙脫出來,不斷追問教育的本真,尋求教育的真諦,獲得專業發展的尊嚴,也才能使學生真正在優質的素質教育環境中,得以自由、多元、健康地發展。
要促進教育的良性發展,要保證學生的健康發展,我以為,其最根本的就在于回到常規,這是常識,我們必須堅守。
教育必須改革,改革必須創新,否則就沒有教育的未來。但是,不是什么東西都要貼上改革創新的標簽的。如教學管理“六認真”、“四精四必”,如執行規章制度,如執行上下班紀律等等,就不能以改革創新為借口不去執行,甚至搞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各取所需、各行其是那套東西。其實,當下的教育,更多的需要我們每個教育人保持冷靜和淡定,學會堅守和超越,尤其必須回到常規,回到常識。什么是常識?常識就是眾所周知的知識,是無須加以解釋或加以證明的知識。而教育中的一些最基本的常識,在我們的視野里,在我們的思維中,已經逐漸開始淡薄、模糊了,甚至有人以為常識就是過時的,陳舊的東西。這是認識的誤區,我們必須反思。
而所謂回到常規,就是回到規定的原點,回到管理的基礎。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其實,做好管理就是做實教學常規、管理常規的每一個細節。細節決定成敗,教育無小事。因此,我們必須做好:從心出發,從小做起,從細做起,把每一項工作做實、做精、做到位。
在今天需要重溫和堅守的常識依然很多,不妨試舉一些:教育,就是教書育人,這是常識;備好課才能上好課,上好課才能出好質量,才能育好人才,這是常識;實行集體備課,就是建設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培育學校精氣神,實現質量高位均衡提升,這是常識;進行聽課、評課,就是進行課堂觀察,培養治學、為人態度,實現內涵發展,這是常識;對學生培優補差,就是尊重每個生命個體,追求差異發展,實現全校教育教學質量水漲船高式的提升,這是常識;教師認真批改作業,才能知得失、明方向,實施因材施教,這是常識;引領教師進行教育科研,解決教學一線的難題,挖掘教育的寬度、深度、廣度,體驗教育研究的快樂,這是常識;師生共同讀書,在閱讀中獲得心靈的寧靜、人生的價值、理想的未來,這是常識;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服務者,這是常識;對教師進行德、能、勤、績考核,建立科學、人文、有效的評價制度和激勵措施,這是常識;勤奮出天才、刻苦出人才,這是常識;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這是常識;教育就是培養學生的好習慣,習慣決定命運,這是常識;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建立有規則的自由,這是常識;管理出質量,管理出效益,管理出生產力,這是常識;文明社會不隨地吐痰,不亂扔紙屑、垃圾,不說臟話,這是常識……
由是觀之,常識無需我們費時費力地去討論、爭論,而是需要我們去全力踐行、模范遵守。堅守常識,就是做實常規,夯實基礎。做管理就是做常規,需要我們理直氣壯、嚴格執行、一以貫之地貫徹落實教學常規和管理常規的各項規章制度。做實了管理,就做實了學校發展的命脈,學校就會出凝聚力,出生產力,出戰斗力;做實了常規,就夯實了學校發展的基石,學校就會秩序井然有序,制度執行有力,健康發展持續。總之,基礎厚實了,學校發展才會有后勁,基礎管理水平上去了,改革創新才會有一個穩固的平臺、良好的起點。
(作者單位:江蘇省沭陽如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