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2010年各科高考試卷中,容易題的比重略有加大,同時各科試卷中均設置適當比例綜合性較強的試題,以有效甄別能力較強的考生。就語文科而言,命題繼續引導考生語文素養和語文綜合能力的培養。筆者認為這種命題思路是科學的、合理的,而且是應該的。
首先應當指出的是,實施新課標以來,廣東高考語文試題中的作文題目就已經逐步降低了難度。但是,在其他題目的設置上,難度就不見得有什么下降,特別是在古詩鑒賞、現代文閱讀(包括必考與選考)、語言表達題目上,難度一直較大。從廣東高考三年語文得分情況來看,2007年全省語文平均分是88.83,2008年是91.50,2009年是90.03,2010年是91.6。語文高考成績總是在及格線上下徘徊。而反觀全國其他省市,四川省2008年99分;2009年95分。湖北省2009年95分,作文人均得分高達44.35分,滿分430人。福建省2008年103分,2009年111.75分。北京市2007年99.86分(理科),2009年97.46(理科)。從對比中我們可以看到,廣東省高考語文成績總體上是比較低的。除卻其他因素,特別是改卷環節的不盡如人意的因素之外,試題難度較大是不能不承認的一個事實。
其實,早在4年前,北京大學語文研究所所長溫儒敏教授就在《語文建設》上發文呼吁:“……我主張考題總體難度要降低,這是必然的趨勢。過去高考難度很高,跟當時高考負擔的功能有關。以前高校招生規模小,能上大學的是極少數人,所以高考難度必然大一些?,F在擴招,大學教育已經平民化,錄取率非常高……但這幾年的考題還是太難,很多省考題難度系數還是0.5左右,這是不正常的?!蓖瑫r,他還認為:“命題難易比例也有講究,較容易的應占大頭,中等難度的占少數,比較難的占極少數,基本上不應當出偏題。”溫教授是在全國高校擴招背景下提出這樣的看法的。他長期關注語文教學,關注高考,而且常到基層聽課,參加教師培訓,深知語文教學的艱難處境。因此,他的看法有理有據,切合實際,令人信服,在今天依然是適用的。
筆者認為,適當降低語文試題的難度系數,提升語文學科的總體成績,與選拔人才為宗旨的高考并沒有必然的矛盾。高考當然要講究區分度,試題要有一定的難度,但是,降低難度并不是說沒有難度,降低難度只是相對而言。再說,學生語文素養、語文能力的高低強弱從整體成績上肯定還是能分辨出來的,我們要堅信:是金子,總會發出光芒。而且,降低難度,提高高考語文成績還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其一,它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改變他們對語文學科“學不學都一個樣”的麻木感覺。熟知一線教學的人都知道,現在的學生,無論是高中生還是初中生,真正喜歡語文的人并不多。在中考或高考備考過程中,語文學科往往也是弱勢學科,會被學生冷落一邊。其中根本原因是學生的“高投入沒有高回報”,辛辛苦苦讀書做題,語文成績還是提不上來,學習積極性備受打擊。不像其他一些科目,如數學、化學等,努力苦讀一番后就可能有回報。語文學科“高投入沒有高回報”的原因當然不能一味歸咎于試題的難度,里面還有語文學科本身特點的原因。就是語文是一門需要長期實踐、長期積累的學科。有人曾形象地把學習語文比作“喝中藥”:時間長,見效慢,需要厚積,才能薄發。所以,任何人都不可能靠短時間加班加點就能學好語文,考好語文。但是,語文試題偏難確實也是不能回避的一個客觀事實。因此,為了“扭轉語文學科被邊緣化的危險”,讓學生找回學習語文的信心,激發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降低試題難度,提高高考語文成績顯得尤為迫切。
其二,它有利于增強廣大語文教師的成就感,提高語文教師的教學積極性。語文教師在高考備考中付出的努力絕對不會比其他學科教師少。許多語文教師往往身兼班主任,日常管理學生的工作繁多瑣碎,還要應付早讀課,應付大量的考試、改卷、講評工作,身心疲憊,不堪負重。但是,據了解,在不少學校制定的高考獎勵制度中,由于語文學科很難像其他學科一樣跟省的平均分或市的平均分拉開距離,語文成績不可能有明顯的優勢,因此,不少地方語文老師的高考學科獎金往往也是最少的。當然,物質上的獎勵是次要的,關鍵還是精神上的獎勵,即語文教師難于得到學校及社會的肯定與贊許,人們總是認為語文科的成績拖了總分的后腿,付出太多,回報又少。語文教師難免有一種吃力不討好的委屈感,從而挫傷了他們的工作積極性。因此,從有利于學校的教學、保護教師的工作積極性的角度出發,適當降低試題難度,提高語文成績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作者單位:廣東豐順縣教育局教研室)
責任編輯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