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教育家陶行知生前一直致力于平民教育運動。在和廣大貧苦農民接觸后,陶行知意識到平民教育的方向應該有所轉變,他認為如果平民教育不能深入到中國廣大農村去,是沒有前途的。可是因城市平民教育運動的發展迅猛,陶行知一時無暇分身農村,而農村開展平民教育的困難較之城市也更多些,故而一段時期以來,鄉村平民教育實際處于城市平民教育運動的附帶狀態。而此時中華大地因連年軍閥混戰,政體毒瘤滋生,怪現象迭出,社會積弊叢生。進入1926年后,各種矛盾有積聚經年而激發于一旦之勢,于是發生了索薪風潮,繼而又發生了“三·一八慘案”。 陶行知是教育界的弄潮人物,平日對政府也頗多指責,“三·一八”之后,更義憤填膺地發表《哀辭》,悼念慘案中死難的政府眼中的“暴徒”,痛指政府“殺人如虎”,呼吁全國對“民蟊國賊”要“相期共鋤”,加上他與馮玉祥交好,此番形勢之下,在北京自是待不下去了。而1926年的中華教育改進社也因經濟拮據而陷入困境,用陶行知的話來說是“山窮水盡”。但他并沒有悲鳴哀嘆,而是愈挫愈勇,轉戰鄉村,試圖從鄉村教育中為中國教育找條生路,為中華民族找條生路。
1926年12月12日,在中華教育改進社社員舉行的鄉村教育討論會上,陶行知作了名為《中國鄉村教育之根本改造》的演講,指出了當時鄉村教育中存在的弊端:“中國鄉村教育走錯了路!他教人離開鄉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飯不種稻,穿衣不種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羨慕奢華,看不起務農;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農夫子弟變成書呆子;他教富的變窮,窮的變得格外窮;他教強的變弱,弱的變得格外弱”。
他還分析尋常人對改造社會的四種誤解。
第一種誤解是認為辦學和改造社會是兩碼事。陶行知認為學校辦得得法便會產生改造社會的功用,所以應該認為,辦學和改造社會是一件事,不是兩件事。因為要改變人的內心,也就是通過教育使善的變得更善,使惡的也向善的方向轉變。要實現這一目的就必須從辦學入手,發揮學校教育來培養高尚的人,通過培養高尚的人來達到對社會的改造。因此,他賦予了教育更重要和更豐富的內涵。辦學校不僅僅是教人讀書識字,或為了升學考試而已,而是要實現鄉村改造的歷史任務。而擔當這一歷史重擔的主要對象就是鄉村的教師。
第二種誤解是認為改造社會是多數人干的,不是少數教師能勝任的。陶行知認為只要教師們放下孤高的架子,找鄉親、學生一起干,改造鄉村的忠實同志還是有很多的。
第三種誤解是認為改造社會是勸人干或是替人干。陶行知說這兩種方式都是做表面工作。勸人干只是嘴上功夫,不以身作則,沒有人會信服。替人干有兩個不好的地方,其一是會讓人心生慚愧或是產生依賴;其二是會出現“人存政舉,人亡政息”的局面。所以社會改造最好的方式就是“團結同志,共同去干”。廣泛發動社會的力量,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來共同努力,以達到改造社會的目的。
第四種誤解是認為讀書就是教育,只勸人讀書而不顧別的生活需要。陶行知承認讀書是人生教育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更重要的是教育要滿足人們生活的需要。他的生活教育理論就指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育要從經濟及娛樂兩方面下功夫,假如教育只是教人讀書認字,那么教育改造社會的功能就無法體現出來。
通過分析這四點誤解,陶行知得出一個結論:“地方教育及鄉村的成敗,是靠著人才為轉移。所以培養鄉村師資是地方教育之先決問題,也是改造鄉村的先決問題”。他認為政府應該舍得花資金,花代價去培養教師,并提出加征畝捐是個籌措資金的好辦法。“教師得活,則學校活,學校活,則社會活”。培養“活的教師”是地方教育根本之謀,也是改造鄉村根本之謀。
時至今日,再看陶行知先生當初的演講,其蘊藏的教育哲學仍能為我們發展農村教育所用。
首先,師范院校要培養未來“活的教師”,可以為農村服務的教師。
陶行知希望培養出來的“活的教師”除了有講真駁假、好學求真的基本素質,還應該有生活的氣息、改造的精神。我們現在的師范教育卻不是圍繞農村服務的。現在的師范學校自成一家坐落在城市里,缺少生活教育的環境。他們培養出懂音樂、會電腦、說英語的老師,但缺少生活的氣息和改造的精神,因此無法很好為農村教育服務。
現在的鄉村教育與生產勞動有很大脫節。目前鄉村學校,尤其是小學教師老齡化嚴重。加之退休潮的來臨,有些小學連教死書的老師都沒有了,怎么談得上素質教育?一些地方教育主管根據城市的態勢,過早地取消了中師的培養,再加上取消分配制度,畢業生選擇農村教育的更是少之又少。受城市化教育的師范生解決不了農村的教育和人才培養問題,也沒有多少鄉村教師是抱著為鄉村發展培養人才而從事教育教學。更多的教育成果是為城市做貢獻,而城市人才卻不愿意或辦不成鄉村的事。鄉村的發展究竟靠誰?農村科技推廣應用要靠人才,農村民主法制建設要靠人才,沒有人才,鄉村一輩子也得不到根本的發展,所以農村可以嘗試通過辦鄉村師范學校為龍頭來培養鄉村自己的人才,并引進外來的人才。鄉村師范學校不只是培養鄉村教師,更重要的是培養農村需要的能懂得大教育和生產方方面面的人才,這樣才能更好地改造鄉村。
其次,政府要重新確立教師在鄉村的地位,努力改善他們的福利待遇。
目前我國城市與農村之間,教師的收入差距明顯擴大,而且農村教育資源分配上不公平,農村地區拖欠教師工資的情況比較嚴重。農村教師地位和收入的普遍低下,導致優秀師資的流失和教師對工作的倦怠。只有事實上確立了教師在鄉村和鄉村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才可能激發出他們的創造力和影響力,也才能吸引那些具有“農夫的身手、科學的頭腦、改造社會的精神”的鄉村教師安心于此。政府不僅要舍得花錢培養教師,還要舍得花錢為教師提供一個比較好的生活條件,以保障一個地區優秀教師的數量和質量。
再次,全社會都要盡教育的責任。
各級政府都應當盡鄉村教育的責任。中國至今仍然是農業國,鄉村是中國社會的主體和基礎,“以縣為主”的辦學體制還不適應當前鄉村教育發展的實際,應當對各級政府的鄉村教育職責進行合理劃分,中央財政和省級財政應當負擔更多鄉村教育的投入。與此同時,應當明確鄉村組織發展和鄉村教育的職責,特別是明確家庭和未成年人監護人對教育應承擔的責任和義務。再者,全社會應形成關注鄉村教育發展的良好氛圍,鼓勵社會各階層人士關心鄉村教育、投資鄉村教育。
最后,教育機構要整合教育資源、合理配置和利用鄉村教育資源。
很多鄉村歷來就有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鄉村擁有豐富的物產和四時變化自然景觀、多姿多彩的風土民情,存有大量物質的和非物質的文化遺產,這些都是寶貴的、不可多得的教育資源。過去我們的鄉村教育常常是脫離生活實際,遠離鄉村生活現狀,把學生一個個都變成了兩耳不聞窗外事的書呆子。鄉村生活和鄉村文化是最好的鄉村教育資源,也應引起學校足夠的重視。
責任編輯 李 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