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的一次期中考試,我們班語文55人參考,100分以上6人,96分以上13人,85—96分以上23分,全班都在72分以上, 沒有不及格,班平均分遙遙領先。結果公布出來,同級老師開始表示驚奇,繼而表示不屑,說“應試教學”而已。我一笑了之。第二年換班,我班的成績一次比一次高,同級老師由開始的詫異,漸覺沮喪,最后不得不屈尊來問:“你用什么辦法讓學生次次考高分的?” 我說:“我是引孩子玩。”他們以為我在敷衍,再三表示不信。
是的,語文課引孩子玩很重要!
我第一次聽“引孩子玩”,是在13年前。一個年逾花甲的老教師,在公開課比賽后,大家稱贊他的課風趣活潑,他笑瞇瞇地自我解嘲:“我那哪叫教語文,我是引著孩子玩。”我聽了大感詫異,并感覺其中有大奧妙。于是偷著聽了他的幾堂課,不禁有點失望。但是,此后“我是引著孩子玩”,不知不覺成為我一直追尋的目標。
現在,我不但不覺得教語文是“引著孩子玩”有任何荒謬之處,甚至要說:“引孩子玩”是一種境界。不是么?“引”,體現了教師的主導性,引導性,引領性,體現了課堂教學的目標。這個目標不僅僅是狹小的知識目標,更是語文興趣、情趣和思維活躍性的體現,課堂氛圍,一句話,學生樂學、愛學,學了還想學。語文課成了“玩”,則更是高境界。“玩”是什么?兒童的天性就是“玩”,“玩”能促進學生人格的張揚和個性的健康發展,“玩”能激發和增進學生學語文的興趣,能增進師生間和諧民主的關系;在教師方面來看,“玩”,就是教學藝術,課堂總不能讓孩子光“玩”吧?“玩”就是學,學就是“玩”,“玩”中學,“玩”學融為一體,學得快活,學得有趣,學了還想學,這不是更高的境界嗎?試想,一個學生不喜歡、不隨從的老師,他的講課效果能好嗎?何況語文教學更需要學生的感情參與。
悟出了這一層道理后,我把主要精力用在“引孩子玩”上:如何讓孩子“玩”得“過癮”, “玩”得充實,“玩”出花樣,“玩”出創意;如何讓自己和學生都在樂“玩”愛“玩”,“玩” 得熱火朝天,最好玩得自己和學生都出乎意料,甚至大吃一驚。
怎么“玩”出效率?首先老師要自己會“玩”。語文老師要會讀、會寫,凡口之述,讓學生大開眼界,張耳支頤;所閱之書,讓學生感到高深莫測,在他們面前鋪展開一個神奇的海洋;所寫之文,讓學生感到老師文風矯健,膽魄過人;老師還要有多方面的時鮮技能……總之,教師要努力建立個人權威,讓學生心悅誠服,最好讓學生對老師產生崇拜感,最少有仰視感,又有親和力。因為這種仰視感與親和力,使學生在意老師對自己的看法、評價,似乎老師正目視著他們的未來,是他們未來的親切守望者,又是他們的熱心大朋友。這樣,老師就可以突破學校用分數評價學生的單一標準,而采用一套自己的、靈活的,為學生樂意接受又在意的教師的“平時觀察評價標準”。這好比《小小說選刊》楊曉敏總編的“一個人的排行榜”,《小說選刊》付秀瑩“一個人的稿簽”,雖是個人的,卻是權威的。
建立教師的“平時觀察評價標準”,便于學生語文學習的動態管理,及時管理,全面管理,擁有更多的導向性、引領性和糾正性。比如,教師引導學生每學期至少看三本書,有摘抄本,有心得日記,這是目標導向;教師平時有意識地進教室、寢室觀察,對那些愛讀書的同學及時表揚,并記入“學生日常語文綜合素質分”。這個“日常”是隨機觀察,隨時隨地;“綜合” 是各個方面。比如辦手抄報、開展綜合性學習和實踐活動的表現等,包括比如看課外書的學生是自然而然的喜愛,還是為掙學分硬著頭皮看書;如果是硬著頭皮看,教師就及時指導他合理的讀書方法。這樣,學生一學期要比其他班學生多看很多書,多摘錄很多美文、美段,多背誦很多詩詞歌賦。
當然,更主要的,是課堂上讓學生“玩”中學,學中“玩”,玩得痛快,學得高效。這就要求老師堂堂課有創意。舉個例子:七年級第六單元的教學。《短文兩篇》中的《詠雪》,我沒有像其他老師一樣,先逐字逐句講解,再翻譯,分析,而是讓學生自己對照注解弄懂意思,上臺模仿、表演課文描述的情景劇,學生興趣高漲;然后掀起課堂下一個熱潮:擺開辯論臺——到底是把雪比作“撒鹽”好,還是“柳絮”好?學生酣戰不休之際,自然引入最后一個話題:“課文作者贊同哪種比喻?”學生在歡聲笑語、爭論不休中,踏著鈴聲下課。教學《盲孩子和影子》在掃除少量的字詞障礙后,提出一個學生很感興趣的話題——讓學生當電視劇導演:如可把課文拍成電視劇,可以分幾集?每集起個什么題目?全班學生進入了靜悄悄的閱讀,隨即同學們紛紛提出自己的看法,議論得熱火朝天。從中學生不僅梳理了課文脈絡思路,而且引入了電影拍攝的元素概念:由盲孩子到影子到螢火蟲到暴風雨到影子與人合一。當議論到影子說:“我是太陽的兒子,我是月亮的兒子,我是燈的兒子”這句話時,學生翻然領悟:原來結局出現的太陽、月亮、螢火蟲組成的燈同時出現在天上的“陌生而神奇的境界”早在前文中預伏了!學生發現這一點時,整個課堂一片驚訝聲,呆呆的不知下課鈴響!從中,學生真正發現了文章結構令人神奇之美,領悟了作文的智慧,這是多么美好的課堂境界!再比如教學《皇帝的新裝》,我讓根據課文內容學生課外排成大戲,演繹和表演之時,學生對文章的思想內容、人物形象理解得相當充分。
對那些在語文方面有不同特長的學生,我不僅充分提供、創造他們展示自我的機會,而且利用雙休日帶領他們參觀風景區,冬游,野炊,不布置任何寫作任務,讓他們盡情地玩,給他們拍照。當然,他們會自己拿起筆記錄這些迷人而快樂的青春節拍、純真友誼,我當然把他們的靚照和佳作發表在博客或推薦給相關學生刊物,學生有空就在博客讀他們的作品并展開熱議。當他們拿著寫有自己名字的報刊時,我知道,那種無比的快樂,將進一步激發和促進孩子們的閱讀和寫作激情。現在,對于他們,閱讀和寫作不是一種滿含熱情的玩嗎?——“引孩子玩”難道不是語文課的一種境界嗎?
(作者單位:湖北黃岡英山長沖中學)
責任編輯蕭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