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初、高中學生的性健康教育讀本業已出爐,男女生交往中如何避免懷孕、發生性關系后如何緊急避孕等內容,均被納入該讀本中。據來自該市人口計生委的消息,讀本將陸續免費發放給全市初、高中生。(見《新京報》)
80萬冊讀本發放給全市初、高中生,這意味著,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教育將有本可依,青春期的心理生理困惑、煩惱將在系統性的教材輔導下得到一定程度的緩釋。此次新鮮出爐的性健康讀本亮點不少,譬如分年齡段制定相應教學內容,教材語言以孩子的口吻,拉近讀本與孩子的心理距離,教材事例均是真人真事,且具有說服力和警策性等。
遺憾的是,該讀本對性道德的教育鮮有涉及,而完善的性教育應當包含性知識的傳播和性道德、性倫理、性觀念的規范。從一定程度上說,前者僅是一種知識性的介紹、技巧層面的傳授,而后者則從道德層面進行規范,從思想層面滲透性純潔、婚前禁欲等觀念,它既重視人的生物性,又重視人的社會性,是規范性行為的思想武器。
國外性教育失敗的慘重代價反復昭示這樣的道理——沒有性道德的性教育是片面的、畸形的,不把性道德、性倫理教育放在首位,不正確引導婚前禁欲等性觀念,而把使用避孕套等性防范放在重要位置上的性教育是扭曲的、錯位的。譬如瑞典,1956年起在中學強制推行性教育,結果5年里,少女懷孕率增加了60%,第一次性行為的平均年齡下降了2歲。而耐人尋味的是,另一些發達國家的性教育則成效明顯,如荷蘭的少女懷孕率是發達國家中最低的,這得益于從幼兒園開始,就分階段提倡性道德。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詹姆士·杜布森在《正當青春期》一書中明確提出:對青春期的人在教他們生理知識的同時,一定要教給他們性道德。讓他們了解人體發育的奇妙,為成人后的婚姻和育兒做好準備,同時要讓他們懂得克制性欲是必須做的一件事。可見,青少年性教育急需性道德、性倫理的正確引導,青春期的身體、心理、精神各方面的協調發展也需要性道德和性知識互補,均衡匹配。只有以性道德為核心、以性知識為載體的性教育,才能培養青少年對性的理性、全面認知,才能建構健康文明的性價值觀。
(作者單位:江蘇如東馬塘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