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民”概念首先出現在國民政府時期,本質上和“公民”是一樣的法律概念,在行政概念中等同“人民”。當代學者王建友認為大國民意識的核心應該是理性、注重全局。阮次山先生認為大國民意識是一種新的愛國主義精神——關懷、大度和寬容的大國民素質。對于大國民意識,雖然至今沒有一致的定論,但積極倡導者們認為它有著豐富的內涵。我認為大國民意識包括公民意識、人本理念、思想解放和創新精神。其中公民意識是基礎,思想解放是前提,人本理念是歸宿,創新精神則是大國民意識的靈魂,這些共同構成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新內涵。
改革開放以來,國民經濟的增長大大縮小了中國與當今世界最發達國家的差距,中國崛起打破了美日歐盟主導的世界經濟格局及其平衡,中國遭到一些西方國家的抵制,所謂“中國威脅論”甚囂塵上。歷史告訴我們:先有大國,才有大國民,而大國民素質的高低,決定大國之途多久遠。讓世界認同中國的和平崛起,突破由西方世界制訂的國際規則,需要將崛起內化為國民的意識。歷史教育工作者責無旁貸,要主動承擔起這個歷史重任。
一、把公民意識培養貫穿于歷史教學過程中
公民意識主要是指國民的法律意識,它既是建設法治國家的基礎,也是市場經濟的保障。必修一和選修二中有關古今中外民主法制史的內容是非常好的素材。但我們講授有關西方民主制度的形成與發展時,往往重在對西方民主與法制的內容、作用的教與學上,如各國政體異同的比較、法律文憲與各國政體之間的關系,而不是把重點放在使學生形成民主、自由、平等等公民意識的培養上;我們總是指出其制度的缺陷與不足,而不是讓學生領悟這種制度的誕生是多么不易,是多少人前赴后繼流血犧牲換來的。與封建專制相比,資本主義制度下自由與人權是多么了不起的進步,它對人類自身解放的貢獻十分巨大。我們要合理評價近代西方的民主法制,其自由、平等、博愛等普世價值觀不是有產者獨享的東西,而是全人類永恒的精神財富。
二、用以人為本觀念來解讀新時期的政治經濟改革
以人為本,就是實現以人的發展為目標。改革開放以來經濟政治舉措及黨的指導思想無一不是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經濟上,十一屆三中全會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堅決地轉移到經濟建設上,就是要盡最大努力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需求。從農村到城市、從沿海到內地經濟迅速發展,人民的物質生活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如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經濟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不僅打破了幾十年來對公有制的崇拜,也是對國民私有財產從法律上的認可,之后還將保護私有財產明確寫入憲法,解決了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現實的切身利益。在政治建設上,國家努力健全法律體系。20世紀八九十年代先后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和《行政復議法》,為民告官提供了法律保障,使中國百姓第一次與官員站到了同一地平線上。這對于有著兩千年封建專制傳統、官本位思想很嚴重的民族來說,無疑是人權的極大進步。總之,政治經濟改革措施和執政理念宗旨是為了實現人的發展。從生命到財產的自由和人權都受國家保護的國民,會自發產生一種對國家民族的神圣情感。
三、重新解讀古今中外的思想解放史
進入2l世紀以來,伴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和商品的大量出口,以孔子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正迅速向外傳播,孔子學院如雨后春筍般在世界各地興起,一改過去從鴉片戰爭以來一直輸入西方文化的局面。中國傳統文化向外迅速傳播除了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外,更重要的是儒家傳統文化本身的人本主張、和諧思想與當前經濟全球化、和平發展的主題一致。
思想解放的程度決定國家強盛的長短:古代中國經歷了長達近五個世紀的春秋戰國的思想自由,造就了獨特的中華文明。西方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也經歷了長達近五個世紀的思想解放,使歐洲引領世界潮流五百多年,創造了燦爛奪目的西方文明。改革開放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功,要歸功于一次又一次深入的思想解放: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使人們從個人崇拜與教條主義的束縛中解放出米;南方談話又使中國人從計劃經濟體制的崇拜中解放出來;中共十五大對非公有制經濟的認可,使我們最終徹底擺脫了斯大林模式的影響。
思想解放還表現在民族心理上。鴉片戰爭等一系列列強侵華戰爭,使中華民族飽受屈辱,但長期過分強調屈辱,形成了對外關系上嚴重的弱者意識,難以擺脫屈辱心態。崛起的中國迫切需要一種不卑不亢的自信精神,以應對日益增多的國際貿易摩擦與變幻莫測的國際爭斗。
四、創新精神是大國民意識的靈魂
有學者認為,近五百年來,真正意義擁有過世界霸權只有荷英美三個國家。崛起的根本原因都在于其發展過程中實現了具有世界意義的創新:如這三個國家對市場經濟進行了接力棒式的發展:荷蘭創立了一系列現代金融和商業制度,17世紀上半葉成為壟斷商業的海上馬車夫;英國推行自由貿易,逐步確立自由市場經濟模式,19世紀中期變成了“世界工廠”;美國加強政府干預,開創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模式,使美國在危機中變得更強大,在反法西斯戰爭中成為世界領導者。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正是因為有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領導人的理論創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模式,使中國經濟和綜合國力的急劇增長。這不僅使社會主義運動獲得了生機,還為整個人類社會發展創造出一種有別于資本主義自由經濟模式和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模式的嶄新的發展模式。國民的創新意識與國民經濟中的科技創新刻不容緩,創新精神將是大國民意識崛起的重要助力。
總之,大國民意識是時代的產物,作為歷史教師不能僅局限于歷史課本與歷史知識本身,而要開闊視野,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和現代技術手段,密切關注時事,了解國際國內政治經濟軍事及外交,用歷史目光解讀現實,關注史學界、思想界最新成果,使自己的思想始終處于時代的前列。只有做一個能以科學思維解讀世界大勢的歷史老師,多從現實出發引導學生關注社會,才能架起學生學生歷史知識與掌握現實形勢的橋梁。
(作者單位:廣東中山第二中學)
責任編輯 李 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