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裔女作家聶華苓的《親愛的爸爸媽媽》, 是人教版課標教材《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課文。它記述了作者在南斯拉夫參加的一次悼念活動,再現了半個世紀前一段殘酷的歷史,貫穿其中的是作者強烈的愛憎和對歷史的審視,表達了熱愛和平的人們共同的呼聲。在導學設計中,我把“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感情”作為教學目標之一。為此,我讓學生尋找一些體現納粹兇殘的句子和段落來朗讀,以認識法西斯強盜的罪惡。
“克拉庫耶伐次是我們塞爾維亞的中心。他們殺孩子、老師,也殺牧師、工人、木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純樸勤勞的普通市民?!币幻x得輕柔舒緩。
“‘七千多人呀!’莫馬繼續告訴我,‘一天之內,全殺光了!尸首染紅了三百五十多英畝的土地……’”一名男生讀得歡快明朗。
我聽不下去了,問大家:“法西斯強盜如此兇殘野蠻,難道不讓我們痛恨和憤怒嗎?應用什么樣的語氣與心情朗讀?有沒有同學讀后想哭的?”
“他們又沒殺我!”盡管聲音很小,但我分明聽到有人在下面狡辯、說笑。
我有點不快,用眼睛瞪了他們一下。
一直以來,我們只注重教育學生要有愛心,學會感恩,懂得寬容,卻忽略了這個世界還存在著丑惡、邪惡和罪惡,這不是愛心、善良和寬容所能阻止、掃除的。它需要我們的“憎”,憎惡,憎恨,憤激,憤怒,在這些危及社會公平、正義以及和諧的丑惡行徑面前,能橫眉冷對、厲聲譴責、挺身而出,形成威懾力量。只有使學生在擁有愛心的同時也學會憎,做到愛憎分明,才有助于他們將來建設一個真正美好的正義社會。
這時,我改變了當初的導學設計,將作者在課文第二、三部分提及的“南京大屠殺”內容提前學習、介紹。我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放電影《南京大屠殺》片斷,當那一幕幕讓人驚心觸目的血腥場景出現在大家面前時,許多人被日本侵略者的殘忍無道行徑震撼了,臉色凝重。我對大家說:“1937年12月的南京大屠殺慘絕人寰,短短的時間內被害者就達30萬人,成為烙印在中國人民心上永久的痛;1941年10月發生在南斯拉夫這座小城的血腥屠殺,一天內納粹就瘋狂地奪去了7000多人的生命,其中包括300個孩子。同樣慘痛的歷史,同樣兇殘野蠻、滅絕人性的法西斯強盜,難道不值得我們控訴和聲討嗎?難道不讓我們感到痛恨和憤怒嗎?”
學生們對法西斯強盜的憎恨的感情被調動起來了。當我再次讓大家朗讀前面學生沒有讀好的句子和段落時,雖沒經老師的具體指點,學生已自然而然地學會了感情基調與重音節奏的處理,讀得凝重、沉重、有力,讀出了憤激、痛恨與悲傷。
接下來,我又讓學生選擇朗讀課文后自己最感動的遇害者們臨死前留下的遺言,在感受它們無聲的寄托著遇害者們對親人、對生活、對祖國的熱愛的同時,進一步激發學生對法西斯強盜滅絕人性的憎恨,引發學生的深層思考。
為了培養學生憎恨的情感,課堂中,我還讓學生討論課文第三部分中所寫西德作家、日本人的態度和表現有何不同,那個日本人的說法是否正確,又如何批駁他;針對日本一些政要不顧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反對,一再參拜靖國神社、修改教科書、篡改或否定歷史的舉動,讓大家結合課文談談自己的看法等。課外,我讓學生自由選擇一件當下社會發生的丑惡事件,予以敘述,表達自己的憎惡與憤慨,期待美好,并寫一篇日記。
面對假惡丑,教師直率地表達自己的憎恨,并能引導學生學會憎恨,是教師教育的責任與要求,是指引學生熱愛與追求真善美的重要途徑。當然,讓學生學會憎恨,不是為了記取仇恨,永遠敵視,而是懂得珍惜與維護,呼喚并建設現代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
(作者單位:湖南永州市第九中學)
責任編輯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