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教學是發生在師生之間的言語或非言語式的雙向交流活動。因為是雙向交流,對話教學呈現出很明顯的交互式特征。在這樣的交互式對話的體系中,我們不難看到隱于其中的三個關鍵詞:相視,相融,相生。
相視。作為對話過程的主體,對話的雙方或多方首先要互相看得見。師生對話中,教師和學生要站在同一個平面上。教師眼中要有學生,學生眼中要有教師。學生與文本對話中,學生要主動地親近文本,文本中要有能與學生的體驗和經驗相關聯的便于展開對話的內容。教師與教師對話、學生與學生對話中,對話的教師間和學生間,要去掉有色鏡,以便目光能夠交會于話題的中心。
對話過程中的相視,來源于一種交往的沖動和接納的情懷,體現為一種精神的敞開。
相融。教學過程不應是某種接力傳遞,也不應是1+1似的簡單疊加,教與學之間應該有一個明顯相融的過程。一份知識,一種體驗,一點感悟,只有相融于自己的知識經驗里它才能夠獲得真正的價值,才有可能發酵和再生。
教學過程中的相融體現在師生之間的交往和互動上,體現在學生的自由探究和討論中。在這個過程中,師生之間的情感和認知在碰撞、匯聚和融合。這樣的融合,是一種有效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積累,是新知、新生成和建構的前提;這樣的融合,不是為了求同,而是為了共享與創造。
相生。對話的目的是發展,是新的知識的生成與建構,是制造意義,尋求真知。新的視野會在對話中徐徐展開,新的觀點會在交流中重組與生成,新的價值會在共享中意義倍增。
堅持對話,就是相信可能。因為對話能為事物的解決不斷地增加新的可能性。它常常以一種積極的行動方式指向更深邃、更新穎和更有啟發性的內容。
責任編輯趙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