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的專業成長是一個常說常新的命題,而在我確定要當教師且不再改行的時候,我開始尋找我的自主成長之路。我一直在做,也許正是這樣一個努力的過程,多年以后我成為了我自己。
一、用心養育職業情感
職業本身是個中性詞,因為人的態度才為職業賦予了色彩。職業的情感需要用心去養,從來沒有用心去從事某項工作的人,沒有資格褒貶自己的職業。我成為教師并走進教室的第一天,我夢想能夠和孩子們一起創造教育奇跡,而我又深知唯有用心才能養育職業情感。我很快發現自己所學的一些教育學心理學理論只是幫助我獲得畢業證書,到了具體的問題上,卻并不足以幫我解決棘手的問題。
當教師的第一堂課,一個留著長發的學生在墻角處站著,單腿站立,搖頭晃腦自言自語,一幅不屑一顧的神情。我無法容忍這樣的狀態,但又毫無辦法應對這種現象。我問他為什么不坐下,得到的回答讓我很惱火——“喜歡”。我的個頭矮他許多,這讓我在體格上看完全不占優勢。我沒有發火,我憋住氣告訴他:“請把想說的話課下跟我說,我一定會認真聽,現在的時間是屬于大家的。”
45分鐘的時間,于磕磕絆絆間結束了。我覺得異常艱難,這給激情萬丈的我潑了場不小的冷水。這個難題迫使我研究這個學生,因為我不想讓我遇到的第一個尷尬局面就成為我無能的理由。
漸漸我察覺一個學生的現狀不僅與當下的情景有關,更與他的生活背景有關——好教師應該去了解和關注他的生活背景。從此以后,我嘗試著透過學生的家庭和平時的學習行為來尋求幫助學生的策略,且明白到真正愛學生就要關注他的全部,而不僅僅是學業和紀律。
為了了解所謂的“問題”學生,我騎著一輛小自行車跑遍了學生居住的所有村子,這是我平生以來第一次進入這些村莊,當然也是第一次進入這些家庭。讓我難忘的是一個被大家認為有些弱智的學生的媽媽,她攥著我的手好半天,那是激動也是信任。她說:“老師,我的孩子上初中后可懂事了,前天下雨,他能夠把水桶拿到屋里去,幫助我收拾這收拾那。現在他還常說起班里的故事,說起老師,也說起同學……”
我心頭猛地一顫:在我們教師用統一尺子衡量身心發展不同的學生的時候,可曾想到每一個學生都是獨立的與眾不同的個體,個體的成長和變化根本無法用那把統一的尺子去衡量,而且那樣的話他永遠都不過關,也將永遠有力地證明我們教師的“無能”。我從中得到借鑒:要把每一個孩子看成一個個體去比較,并幫助孩子在這個比較中建立學習的信念和情趣,這是多么重要的發現。
諸如此類的案例,這些看似與教學分數相比并不重要的小事情,給了我極大的征服感和興奮感,我認識到許多學生身上的問題恰恰是教師的問題,在恰當的處理中還能提高我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他們因為喜歡老師而喜歡上了語文學科,這是很有意思的事情。萬一我要請一節假需要調課了,他們會很不情愿并叮囑我一定把這節課補回來。這份依戀、這份不舍總會讓我有股莫名的感動。這份感動給予我當教師的尊嚴,我并且由此更加努力地去走近每一個學生的心靈,走近他們,我也在成長。
職業的情感之樹很容易枯萎,需要用心去養。用心去養,讓職業情感因你的滋養而愈加健康。
二、用創意來擺脫平庸
導致平庸的原因正是因為對工作的漠視和機械重復。
我們的工作看上去就這么幾個環節:備課、上課、作業、輔導、測試、反饋等,可事實上每個環節都是一個創意的舞臺。唯有讓它富有了創意,教師才能夠在這個循環往復的過程中螺旋上升式地成長。
曾經我班上有一位同學生病了,他的學習狀況并不是很好,住院檢查才發現是嚴重的肺炎。得知消息后,全班同學商議怎樣去看望他并鼓舞他戰勝病魔。有的孩子畫了畫,寫上祝福的話;有的孩子準備了一首歌,歌詞改成了自己的話;有的學生從家里拿了一個雞蛋,上面畫著充滿童趣的漫畫;有的學生把自己好玩的玩具拿出來;有的學生把好吃的點心拿出來;也有的是一個小蘋果……這是一個愛心的行動,為學生表達愛提供了一個載體。
多年以后,學生回憶起來仍記憶猶新,他們說那一次改變了他們的觀念:每一個學生在老師的心目中都是可愛的,每一個同學都是他們的同伴。有了這份情感的發展,成績成了其次的附屬。
有個學生的座位位置一直是在被遺忘的角落里,在前排第一排最靠墻角的地方,他個子很矮,整天蜷縮在那里,不被關注。一次我要通報沒有完成作文的同學名單(其中有他),為了尊重學生我先要征求學生的意見:有不愿意讓我公開的可以用眼神示意一下。這個角落里的孩子用很微弱的聲音招呼我:“老師,老師……”我意識到我不能撕破了學生的自尊把學生推向無助的邊緣,那一次我沒有公布任何一個學生的名字,課下他們找到了我說明情況和改正的決心。那幾個孩子的上進激勵了全班同學學習語文的信心。我得到啟發:能夠帶動全班同學共同上進的是教師對后進生的一視同仁,能夠凝聚集體力量的是教師通過表達愛的實踐活動讓學生不自覺地沉浸其中。
教會孩子們以世界為教科書,從中學習并獲得真理,這是培養學生公民意識的重要途徑,不論教育的現狀多么艱難和令人窒息。記得美國波士頓猶太人屠殺紀念碑上,德國馬丁·內莫勒神父的一段文字:當他們讓屠殺共產黨的時候我不說話,我不是共產主義者;當他們屠殺猶太人的時候我不說話,我不是猶太人;當他們屠殺新教徒的時候我還是不說話,我也不是新教徒;最后他們奔我而來了,再也沒有人能替我說話了。“世界上的一切都與你息息相關。”道理是如此簡單,卻需要透過世界的關鍵事件讓學生建立觀察世界、參與世界的基礎和能力。那一年,伊拉克戰爭爆發了,戰爭的災難造成了無數無家可歸的難民,有孩子、有老人,我們從電視中親眼看到若干生命剎那間化為烏有,每個學生的筆尖開始流淌出美麗的文字。他們在呼吁他們在吶喊,其實他們才剛剛13歲,可他們同那些戰爭中的英雄同樣讓我肅然起敬!
這些并非什么絕妙創意,只是相對于現狀中教育的艱難而言,又的確是些創意的冒險。
三、用讀寫為成長助力
我是一個不算得喜歡讀書的人,而在我當教師之初有3本書深深地影響了我——《論語》《給教師的100條建議》和《陶行知全集》。從《論語》中我得治學和做人的真理,從《給教師的100條建議》我學得“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們”,而《陶行知全集》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三大主張則燃起我鄉村教育的夢想。
這些書這些人對我的教育思想和扎根農村學校的決心產生了深深的影響,他們的教育胸懷和教育視野深深地感染著我,他們的人格魅力深深地影響著我。“敢入未開化的邊疆,敢探未明之新理”“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兒童的六大解放”是如此鼓舞著我行走的步伐。除了這些書,我就是看些專業書和生活哲理的書,豐富自己的生活情趣。
讀寫成為了我的基本生活方式,豐富我的生活,在浮躁中我求得了守望心靈的寧靜的本領。這個本領的意義已經超出了教師這一職業的范圍限制,它將成為影響我終生的習慣。
身處教師這個職業當中久了,不覺會感慨:真的沒有任何一個職業如同我們一樣接受著如此嚴厲的監督,無論這個社會多么現實和功利,無論童心多么麻木和無知,作為師者,我們都有責任把一個美好的形象呈現給孩子們,并竭盡全力把真善美、良知、正義傳遞到學生的心靈深處,因為我們的名字叫——教師。
想起蘇霍姆林斯基的一段話:“我向一年級學生和畢業生提出我最終的愿望:在回憶起學校的鈴聲和你的課桌時,在回憶起教科書和肅靜的課堂時,要讓那激動和崇敬的感情一輩子保留在你的心里。在長大成人以后路過學校時,你們要摘下帽子,帶著愛戀和感激的深情,懷念在學校里度過的歲月。”
(作者單位:山東萊蕪市鋼城區丈八丘聯小)
責任編輯 趙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