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海波剛出生不久,同住一個大院的一位熱心的婆婆就告訴我們,不要給孩子喝糖水,就直接喂她白開水,開葷(安徽六安的方言,指小孩子第一次和大人一樣吃飯吃菜)以后也要吃得清淡些,不要吃味重的。一開始味重了,以后再糾正就很難了。婆婆說得極為慎重,滿臉諄諄之情,唯恐我們小年輕敷衍似的點頭,隨后就拋之腦后了。
婆婆說的是口味的調(diào)理,關(guān)系到孩子的飲食習慣與身體。我則由此想到了孩子的教育。職業(yè)的經(jīng)驗、敏感與期待使我對孩子的成長多了一種思考的提前量,也多了幾分掂量與打算。1990年代兩三百塊的月薪,使這幾分掂量與打算,更多了錙銖必較似的斟酌:有沒有更經(jīng)濟的,長效的,省時省力的辦法?
找個老師學樣樂器,或者是學學唱歌、跳舞,或者在三、四年級時學少兒英語,都是那時比較風行的育兒經(jīng)。但于我們,都成為一種高貴的靡費。妻子的哼唱與錄音機播放的兒童歌曲就是女兒的音樂啟蒙,而我對于書的嗜好則成為女兒最有力的成長啟蒙。這些既讓我們至今想來仍覺得有些愧疚于女兒,又有點欣慰,因為我們的女兒已然是一只書蟲。
女兒四歲時,我們一家來到了江南。一次晚間散步聊起了每個人最愛吃什么。“我知道,媽媽最愛吃咸菜。”海波扳起了手指,“咸雞、咸鴨、咸鵝、咸肉……反正咸的媽媽都喜歡。”妻子笑著撫著女兒的頭:“還是海波最知道媽媽。”夕陽的余暉在妻子的臉上閃耀的不僅是年輕的光澤,還有一份母親的驕傲。
“我知道,我們海波最愛吃媽媽燒的毛豆燒肉、紅燒排骨。”“海波還愛吃玉米、糖炒栗子。”我和妻子你一言我一語地說開了。
妻看著女兒,示意她:“海波,爸爸最愛吃什么呢?”
“嗯……”海波不由得歪著腦袋,兩根手指輕輕捏弄著下嘴唇,兩顆黑豆般的眼睛在眼眶里轉(zhuǎn)著圈兒。
突然,恍然大悟似的,兩只小手一拍:“我知道爸爸最愛吃什么了?爸爸最愛吃書”。
“爸爸最愛吃什么?”妻子好像沒怎么聽清,追問了一句。
“最-愛-吃-書!”海波一字一頓,充滿了發(fā)現(xiàn)新大陸似的肯定與自得。“爸爸每天晚上都要看書。他拿著書你問他要不要吃零食,他說不要。他不就是愛吃書嗎?”
“女兒夸你呢!高興吧?”妻子說。當然高興,更高興的是女兒已經(jīng)直覺到了好的食物誘人,書也會迷人,它們一樣有著可人的滋味吧。在每日讀書的文火慢燉里,幽遠而又彌長的書香浸入了女兒的眼眸之中心靈之內(nèi)。一扇待啟之窗已經(jīng)勾勒出了輪廓。
江南富庶,不少人家愿意在周末帶孩子逛逛街吃吃飯,盡享天倫,也減卻買菜、做飯、洗刷的煩瑣。我和女兒也盡量每周去逛一次,也逛逛街,還有一項是逛書店。偌大的書店,一排排低低高高的書架上滿是整齊嶄嶄的書。在這里,我和女兒都成了魚,遨游在書海之中的魚,只是兩條魚游動的速度、方向與姿態(tài)可不太一樣。我最愛看的是教育、文史、哲學類的書籍,揀起一本,會靜靜地一站半晌。
海波呢,一開始就像條歡快的小魚,東游西逛,隨意翻弄。那些色彩鮮艷的圖畫最吸引她的注意,她會不時捧著一本書點指某個畫面給我看,告訴我這是什么,那是什么。后來,她認的字越來越多,逐漸能自己看些文、圖結(jié)合的書了。這時她多是把我當成一本字典,時常來問我某字念什么,某字是什么意思。再后來,父女倆各看各的,相安無事,甚至一個在一樓另一個在三樓也不要緊,只要臨走時招呼一聲就好了。就像小魚漸漸長大,隨著見識增長,視野擴大,敢于獨立探索的半徑就慢慢延長了。
去的多了,看的次數(shù)多了,總有讓人貪戀不忍再還歸書架的書籍。于是,每次逛完書店回來,父女倆總會各自挑上一本兩本的帶回家。女兒買書的胃口漸漸增大,但工資條里的數(shù)字是個常數(shù),于是我們就約定到書店多看少買。“我們把書店當成是我們家的閱覽室?”女兒的眼睛里閃過一束驚喜的光芒。隨即父女倆的目光又再次被鎖定在展開的書頁中。從當初的“爸爸最愛吃書”的童聲妙語,到癡迷書香,熱愛閱讀,女兒的生活口味無疑多了一份雅致與寧靜。
當然,未必全是寧靜。每次書店逛完,回程的公交車上,海波總要嘰嘰喳喳說個不停,說自己讀到的好玩故事,說自己剛剛了解的新奇動物,說世界廣大,說歷史古今……也說迷惑不解,也發(fā)喜怒哀樂……人家說孩子逆反期往往開始與家長疏遠,親子交流就開始困難起來了。我倒一點都沒覺得。讀書似乎使父女倆總有探討不完的共同話題,書內(nèi)書外,都能敞開心扉,現(xiàn)在女兒讀初三了仍然能無障礙地交流。2010年暑假,父女倆還就中學生談戀愛現(xiàn)象進行了一次談話。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給女兒的信》中說:“你提出的問題使我忐忑不安。”所幸的是,在與女兒談?wù)撨@個敏感話題時,我沒有這份忐忑和被動,感到的是父女交談的坦誠與親切。這一切,不僅因為讀書增進了親子之情的緣故,更因為書籍在無形之中影響著女兒,幫助她形成了開朗的性格,學會了自我辨別與自我審思。
海波讀書很快,以至于我不免要懷疑她的囫圇吞棗起來。海波二年級結(jié)束的那個暑假,我?guī)趯W校加班,妻子回老家看望父母了。我先是給海波買了一本《伊索寓言》,估計應(yīng)該可以看上個十天半個月的。沒想到只一個星期她竟把書往我跟前一遞,說:“爸爸,《伊索寓言》看完了,你再幫我買一本別的書吧”。
“看完了?”
“看完了呀。”
“都記得嗎?”
“記得呀。”
我隨意翻到一個故事,我念題目讓女兒講故事內(nèi)容。跳躍性地挑了七、八個故事,女兒都講得清清楚楚。我驚異于小小年紀的讀書功夫,至少是記憶力讓人驚訝。那本《伊索寓言》記不清什么版本了,但大約有400多頁倒是記得的。
《智慧背囊》一類的書,或是實現(xiàn)充斥市場的勵志類書籍中,有大量的所謂的哲理性散文或情感性散文,據(jù)說考試很管用,因此頗受一些教師的喜愛,常常推薦了來讓學生們讀。我又記起了阿婆的囑咐,千萬不要壞了孩子的口味。讀書也是如此,最怕讀壞了品味,一旦讀壞了口味,再想調(diào)理就難了。因此,從一開始我就注意了書籍的挑選,注意把那些經(jīng)過時間檢驗的經(jīng)典帶到海波的面前。每次女兒生日,我都會送幾本書作為生日禮物。先是《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柳林風聲》等這樣故事生動、文字曉暢的,然后是《杰克·倫敦小說選》《老人與海》等這樣直面社會揭示人性的名家力作,最近的生日我送給女兒的是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上中下三冊。妻子后來調(diào)到學校圖書館工作,最近女兒一直叮囑讓媽媽幫她借幾本名家散文回來看。初三的學習自然緊張多了,但女兒還惦記著讀書,讀名家散文。不僅見出讀書之癡迷,更有一份對生活品味的堅持與追求。
是的,好的書會讓我們有一份對精神品味的堅守。夜色闌珊,洗漱已畢,各人做著臨睡前必做的功課——讀上幾頁書。妻常說,這才是真正的教師家庭。這話自然算不得真理。但那一刻,借助閱讀,一家人在夜的安謐中享受著精神的怡然與靈性的滋養(yǎng)。讀書,給了我們另一種意義上的家。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清風拂來,心靈之羽翼輕舒;清水注入,精神之湖泊澄澈。我想,愛讀書對女兒剛剛開啟的人生旅途來說,是在一開始奠定了一點好的口味吧。
“以后再糾正就很難了。”阿婆的話又在耳畔喃喃。
(作者單位:江蘇江陰華士實驗小學)
本欄責任編輯李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