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強1973年開始踏上講臺,至今已有37個年頭。周國強從湖南一所普通高級中學到廣州市的一所國家級示范高中,再到黃埔區教育局教研室;從1994年被評為中學語文高級教師到1996年被湖南省人民政府破格授予“中學特級教師”,再到2009年被評為廣東省首批正高級中學教師;從1991年開始先后擔任中學主管教學的副校長、校長,到2001年擔任主管全區教研工作的教研室主任。37年來,他潛心教研教改,不斷尋求為學者的變通之策,始終堅守為師者的良知與追求。正是在這變通與堅守之中,周國強對為師與治教作了一種個性十足的詮釋。
快與慢——作文教學的領路人
1999年6月的一個下午,黃埔區的中學語文老師齊聚廣州市第86中學電教室,聽取周國強為高一(4)班學生上的兩節快速作文公開課。
第一節課的上課鈴一響,周國強就對學生說:“同學們,我們班的快速作文教學實驗已進行了將近一年。大家想想,快速作文時的要求是什么?”
學生一起回答:“目不準斜視,頭不準擺動,咬定青山不放松,心有靈犀一點通?!?/p>
周國強:“好!下面我們歡迎區教研室王老師給大家命題?!?/p>
學生鼓掌歡迎。王老師走上講臺板書命題:《我和快速作文》。學生快速進入思考狀態,二三分鐘后,欣然寫作。
周國強在講臺上寫寫畫畫約3分鐘,然后踱到學生中間巡視。到25分鐘時,兩學生交卷,周國強板書:首卷,劉璐華,25分鐘,990字;二卷李超明,25分鐘,900字。接著陸續有學生交卷,周國強相繼板書:三卷,趙謙,30分鐘,885字;四卷,林明,30分鐘,825字;五卷,鄭偉斌,32分鐘,855字……末卷,方芃芃,39分鐘,1189字。
在場聽課的老師無不嘖嘖稱奇:自己的學生大多怕寫作文,一節課憋不出兩三百字的大有人在,而周老師的這個班全部54位同學都在40分鐘內完成了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有的甚至寫了將近1200字,而最快的一位竟然只用了25分鐘!不少老師稱奇的同時也帶著一絲疑惑:這樣匆忙“趕”出來的作文會不會質量不高呢?
如果說剛才學生在堂上表現出來的神速寫作是讓在場的老師稱奇的話,那緊接下來的一節對本次作文的講評課令老師們感受到的就是佩服了:無論是首個交卷的劉璐華,還是最后一個完成的方芃芃,其習作均贏得了同學們的熱烈掌聲和聽課老師們的由衷贊嘆,正如周老師評價的那樣,兩篇都是“文質兼美”的散文;而在兩者之間完卷的其他同學,文章也是各有長處,可圈可點。而更讓聽課老師吃驚的是同學們在課堂上表現出的主人翁姿態:侃侃而談,暢所欲言,并不像有的作文講評課那樣只是被動附和教師的預設。同學們積極參與評改,主動發表自己的意見,充分展現自己的個性。如談審題,有增添因素法、超越雷池法、順乎天理法、應順時間法等,精彩紛呈;談構思,有欲褒先貶法、小徑漫步法、片段組合法等,各具特色;評例文,有林明和李超明兩位同學的激烈交鋒……同學們掌握多種寫作的方法,熟悉寫作的一般規律。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周國強的學生寫作能達到這樣的速度、水平,對作文的評價能如此的精準、到位,絕不是一味地求快,也絕非一朝一夕之功。
1997年冬天,周國強從湖南調來廣州市86中學。該校當時地處廣州的城鄉結合部,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文學文化積累均弱于廣州中心城區的學生,學生對語文興趣不高,尤其怕寫作文,每到作文課就唉聲嘆氣,愁眉不展。面對這一狀況,周國強積極求變,把開展快速作文實驗的成功經驗移植到廣州市86中學的課堂。他的學生從怕寫作文轉變為愛寫作文,經常跑到辦公室問周老師:什么時候上作文課???對他們來說,寫作已經成為一種真正的充滿樂趣和激情的創造活動。三年實驗,收獲頗豐:實驗班比對照班高考語文平均分高出20多分的標準分。接受過快速作文訓練的班級,學生不僅考試的能力強,語文素養也得到有效提高。
為了及時總結快速作文實驗的經驗并有效推廣,周國強先后在多種雜志叢書上發表《快速作文訓練三部曲》《快速作文教學課例》《快速作文教學之我見》《在高考備考中怎樣進行快速作文訓練》《構建快速作文教學模式的思考與實踐》等多篇文章,并在1999年底組織86中一批教師編寫了《快速作文實用技法》一書公開出版發行,作為86中乃至全黃埔區推廣快速作文的實驗教材。
短短幾年時間,從在一個班小心翼翼地進行試驗到引領全區中學語文老師進行作文教學改革,周國強的求變之舉取得巨大成功。對于他的快速作文實驗,他人或許只見其“快”,而這“快”之后,則是周國強對寫作規律的堅守——他的學生在高一一年就要閱讀課外書籍30本,積累寫作材料5萬字,每分鐘能寫50字,每個學期課內外作文不少于30篇……只有扎扎實實打好寫作的基本功,否則,怎么快都只是空中樓閣。
苦與甘——教改科研的探索者
不論是在廣州市86中當副校長,還是在區教研室當主任,周國強始終是站在教改科研的第一線。在86中時,引領全校乃至全區進行作文教學改革;在教研室,作為領導,公務繁多,周國強還兼任了中學語文教研工作。2001年,他剛去教研室,便帶領全區中小學語文教師開展“三化”(生活、個性、快速)作文教學的研究,這個研究是快速作文實驗的傳承又與創新,實驗基本覆蓋了黃埔區的中小學作文教學課堂。
在實驗中,周國強力圖從微觀入手,注重生活空間的拓展、人格品質的提升、寫作技巧的掌握,從而大而化之,宏觀地從整體上建構一個在主體能動性上、在人格個性上、在內容上、在方法上多維互動的立體的作文教學體系。“三化”作文教學研究是黃埔區參與面最廣,與課堂教學結合最為緊密的教研課題之一,在“十五”期間作文教學領域的研究“成果在國內同級同類研究中處于領先地位”。可想而知,周國強老師在其中付出了多大的精力和辛勞,但辛苦的付出換來的是甘甜的果實:課題成果從2005——2007年間兩次獲得廣東省教育廳和廣州市教育局頒發的教學成果獎,而更為重要的是,周國強通過開展全區性的課題實驗,精心指導學校開展校本教研,培養了一大批中青年教師,使“三化”作文實驗成為有效優化課堂教學,提高語文教師專業化水平的重要平臺。通過長達5年的研究與實驗,大力推廣“三化”作文教學改革經驗,也使“三化”作文教學成為了黃埔區教學改革的品牌。
課程改革實驗拉開序幕后,面對新課標,面對新教材,面對新的教學目標和評價體系,周國強作為語文教師,作為教學管理者,不但成為實施新課標的積極引領者,還在一輪的教學改革中充當教研先鋒的角色。他邊教學,邊研究,既是當局者又是旁觀者,所以他能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沒有在課改的旋風中迷失自我。他理性看待課改,既不拘泥于傳統,裹足不前,也不急于冒進盲從。他在教學實踐中研究新舊教材,結合傳統教學法,構建新的教學模式,在實踐中嘗試,在反思中研究。他勇于嘗試,也勇于質疑。當他發現一些老師并不認真領悟課程改革的新理念,不吃透新教材的特點,沒有重構新的教學體系,而是“新瓶裝舊酒”,或是“換湯不換藥”的時候,他就會斷然提出批評。
一次,他應朋友之邀去觀摩了一位著名特級教師的公開課,聽后在一片稱贊之聲中他卻發出了“不和諧”之音:新課程背景下的公開課就是這么上的嗎?一節課40分鐘上成了73分鐘,在這“有限”的時間里,有約三分之一的時間用來“煽情”,且過度地吹捧學生的智慧;整個課堂似乎環環相扣,學生按照教師的既定方針“曲徑通幽”,“柳暗花明”,師生其樂融融,笑聲一片;但在知識與能力這一層面上,除了引導學生朗讀幾遍課文,糾正了幾個錯誤讀音外,似乎并沒多大收獲……之后他還以這課為例寫下了他的思考之文《運用科學發展觀剖析課改》《課改也要學會“拒絕”》,提出在新課程下的語文教學要確立“素質教育的目標”,要去掉那些沒有價值的負擔,加入一些更有價值的元素,真正做到“輕負擔,高效益”。還提出上課要做到“三拒絕”:一是拒絕作秀;二是拒絕增加學生負擔;三是拒絕“捧殺”。這三拒絕真的可以說是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當時趨“課改風”的浮躁教學現象,在許多“名人”都沉浸在如此“課改”之中時他卻來了這么當頭一棒,可見他的勇氣。而這種勇氣正是源于他對實踐的思考和探索!
有人說,周主任你如今是特級加正高了,不必如此夜以繼日寫文章搞研究了。他則莞爾一笑:不進則退,不學不行呀!他的視力一直是挺好的,他常開玩笑說,一直很羨慕眼鏡先生,很儒雅很有風度,想盡快讓自己近視戴上眼鏡,但就是沒有這個命。這兩年我倒是看見他戴上眼鏡了,不過那是老花鏡,看到他戴著老花鏡在辦公桌前字斟句酌的老夫子形象,心中充滿感動。
作為一位教育管理者,周國強的研究關注的并不僅僅是本學科、本專業,更擴展到整個基礎教育領域:他在“十五”期間還擔任國家級課題“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公平問題研究”的副組長。他與沈小革先生合作出版的《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公平問題研究》,充分反映了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良知。
無論是在“教”,還是在“研”,周國強從來都是站在教改科研的第一線,為優化課堂,為有效教學,為教育公平,積極尋求變通,艱難險阻,甘苦自知。而在其內心,始終堅守、永遠不變的是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責任和良心。
嚴與寬——教研管理的指揮官
跟周國強共過事的人都覺得他是一位頗具仁者之風的領導,不論是作為校長還是作為主任,他對老師和教研員的關愛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關注老師們的專業成長,讓老師們立足講壇或開展教研能得到尊嚴,并感受快樂。
周國強是個快節奏的人。就是走路像我這樣的年輕人也要緊趕慢趕才能跟得上。我想這與他的忙是有關系的。再忙,他應邀去學校作講座也從來不遲到。今年七月他應邀去新豐一中講學,學校執意要派司機接送,但周國強堅決推辭,結果他自己開車去,到了學校跟老師們一講就是兩個半小時,老師們都在下面飛快地做著筆記,周國強看了看悶熱的天,說:“大家不必如此辛苦,鄙人講完后將課件留下就是了。”老師們熱烈鼓掌表示感謝。
在教研室的內部管理上,周國強倡導和諧教研。他遵循“制度管人、環境熏人、榜樣勵人、雅量待人”的以人為本的方針,注重完善制度,營造環境,樹立榜樣,并處處顯示出他寬宏的氣量。他認為,當領導的要肯吃虧,才能服眾。這么多年來,每一次分配制度改革的方案在教研室都能沒有什么爭議地一次性獲得通過,除了制定方案時的公正嚴明,還有就是主任肯吃虧,不計較。心底無私天地寬,記得有一次討論年終獎分配方案,人事秘書一算,主任拿的竟然比副主任還少。當有人問起此事時,周國強哈哈一笑,說:“我們幾位中層干部在商議這個方案時也沒有算每個人到底能拿多少,但既然我同意了這樣的分配方法,最后算出來比別人少那也是應該呀,沒有人規定主任就一定要比副主任拿得多呀!”
周國強主持黃埔區教研室工作十年,黃埔區的教育教學有了長足的進步,在廣州市產生了越來越重要的影響。在沒有省市重點學校的情況下,黃埔區高考連續幾年在廣州市十二區市中名列前三,中考也取得了很大的進步。
在教研管理上,周國強也在變通:制度變得更科學,心態變得更輕松,教研變得更高效。也在堅守:守住關愛,守住和諧,守住幸福人生!
責任編輯蕭田
(投稿郵箱:xt6688107@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