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道,年前,陜西宜川縣宜川中學高二年級組在教師中開展了一項評選“最差教師”的活動,搞得一些教師人心惶惶,學校卻認為是為了找出教學實力弱的教師,幫其提高教學能力。
筆者以為,對于為人師表的教師來說,“最差”的字眼近乎惡毒,一名教師一旦被貼上了這個標簽,就很難在學生面前挺起胸膛。因為某個方面的欠缺,就對一個人做出羞辱性的評價,不僅是片面的,也是有害的。判斷一名教師是否合格、能否繼續從事教學工作,應該有一個客觀的評價體系,既要考察教學能力,還要考察品德操守。在目前尚無科學、規范、客觀的,國家和教育部門都認可的評價體系的前提下,僅憑幾個人的“民主打分”就把一名教師列入最差名單,顯然是不合適、不合理的,也侵害了教師的人格權。因為,這種活動中評出的“最差教師”并不與教師的工作能力、業績和品德相對應。據稱,評選是先設定一個“最差”的比例,不論教師工作能力有多強,業績有多好,威望有多高,教師中間一定要產生“最差教師”,也就是說,在評定之前,“最差教師”是鐵定的。事實上,按照宜川中學的評選方法,即便是對一群優秀教師按程序聽課、打分、排序,也一定會有人頂上“最差”的帽子。
一所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高下、育人成功與否,與管理有著密切的關系。學校管理需要有健全的制度,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凝心聚力,充分調動每位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一所學校無論干部、教師還是職工,只有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每個人都以主人翁的姿態去教學、去工作,學校才會可持續地向前發展。因此,以人為本應是學校管理的核心理念,學校管理者尊重教師、理解教師、關心教師,才能真正調動教師的積極性。
教師也是人,他們的付出得到了肯定,成績受到了表揚,心情就會愉悅,工作就會有成就感,行動上就會“無需揚鞭自奮蹄”。作為學校管理者,不能用“最差”的帽子壓老師,也不能光用制度來約束老師,而應該像老師對待學生那樣,善于尋找老師的閃光點,積極地發現、總結與推廣教師教育教學中的成功經驗和方法,這既是教師成長的需要,也是學校發展的需要。
(作者單位:山東東平縣接山鄉教育辦公室)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