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很欣賞朱永新教授所說的“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之教學境界,但我對此只是欣賞和期待,而從沒真正改變過,甚至素來覺得,對于枯燥無趣的數學來講,這簡直是一種近乎奢侈的幻想??墒蔷驮谶@幾天,我的想法變了。改變,是從參加這次全國生本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習班開始的。
在學校張校長和邊校長的帶領下,我抱著并不大的希望踏上了赴桓臺學習之旅。
在這之前,我不是沒有嘗試過由傳統課堂向生本課堂的改變,也許是顧慮太多,我亦步亦趨、唯唯諾諾地前行著,總不敢放手太多。其間也有自學生反饋而來的收獲與驚喜,但囿于自身傳統觀念根深蒂固和缺乏理論指導的諸多因素,那種在生本與傳統夾縫中生存的狀況一度讓我非常痛苦,正如我曾經的抱怨——數學的嚴謹和規范,被一群孩子演繹得不倫不類、支離破碎。
現在想來,實則是我對生本的理解太膚淺。我以前所做的“生本”,充其量是在生本理念的圈外撲騰了幾下而已,而在聽了這幾天的生本課和來自一線生本老師親身的實踐報告后,我有種醍醐灌頂、脫胎換骨之感。我跟同伴說:我被生本“洗腦”了。
首先是課堂給我的震憾。我先聽了兩節高青縣花溝初中的兩節數學常態課,既然是常態課,那么體現的就是學生的平時之功。我不敢說在這個偏僻的農村生本被踐行得有多好多透徹,但它在“全面依靠學生”這點上做得非常好。從那群孩子講解問題時飽滿的精神狀態和宏亮的聲音,到他們落落大方到臺上的展示,再到小組高效的互助和學生邏輯嚴謹、滴水不漏的講解,一節課下來,我幾乎遺忘了那位男數學老師的存在。
可是事實上,老師表面上的“懶惰”,換回的是學生別樣的精彩。從剛開始上課聽課老師嘀咕“這樣的課堂學生能學會嗎”,到課堂末了驚呼“這樣的課堂誰還學不會”的評價轉變,我感受到生本理念真正在這片并不肥沃的土地上扎根了。雖然老師還沒有上升到“端著茶杯靜靜欣賞”的境界,也沒有看到學生多么的博學多才,但仔細聽,我們分明聽到了生本之花在這悄然綻放的聲音。
走出這所學校的校門,我對生本的理念,頭一次由半信半疑變成了認可。
可是真正從認可到相信,直至被生本的行動和熱情所點燃,是從兩場報告開始的。
在4位老師的報告當中,我多次聽到了一句很美的話:靜待花開。這該是一個多么美好的過程。來自“史上最牛總務主任”荊志強老師的真實而生動的報告,讓我近距離地感受到了這個美好的過程。
這位總務主任,事務繁忙,所以他想“愉快地工作”,以此為契機,從他精心于學生能力的培養和提升中,我們感受到了數學課堂的高效,所以他說“我愉快地工作,痛快地放手,成就了學生,發展了自己”。他不僅從勞累中解脫出來,還真正享受到了“端著茶杯,在教室后面靜靜欣賞”的境界。他以“真相信、真實踐、真提高、真實效”的四真做強有力的支撐,用不庸置疑的數字為我們詮釋了生本原來可以這般高效如此精彩。無疑,他以生本教育為依托,真正享受到了“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快樂。
如果說荊老師的報告給了我們一種強大的精神動力,那么浙江臺州的韓月紅老師,則給了我們具體的“技術支持”。
她侃侃而談,從前置作業的設置談起,從依據課型制定何種前置作業,到如何從舉例中挖掘潛在的核心問題,讓我們理科老師在設置前置作業上變得有章可循。荊老師特別欣賞舉例子的方式,認為以例子講解起來既方便又具體,而且可以起到“以一當十”的效果,這與數學課堂中“小立課程,大作功夫”的理念不謀而合。
縱觀這幾位老師的報告,各有各的精彩,我將其中一些共性簡單總結如下:
決定生本課堂質量生命線的是前置作業,這一點是所有踐行過生本的老師所認同的。而我之前在小范圍內嘗試生本時,卻忽視了這個最最重要的問題。在前置作業的設置上,綜上幾位老師所述應該注意:
1.前置性作業必須觸及到課堂的核心知識,離開了這點,課堂便沒有了方向。抓好根后,再做“大”,做“空”,設置盡可能開放的問題。
2. 在前置作業題目的選取上,難度不要過大,而且要優選能很好地引入課堂的題目。更重要的,要能夠由低投入,實現高產出,真正實現“退一步海闊天空”的效果。這就對我們老師在選題上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3.還有一點,正如前文所提及的,舉例子的方法在理科中特別適合。選取有代表性的例題,“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所以要典型,要有利學生舉一反三。
對于前置性作業,總結起來就是八個字:低入多做,深思高出。
最后是評價。在評價的形式上是多樣的,但不外乎與小組的合作掛鉤。在具體的做法上,教師可根據自身情況制定合適的評價方式。但其宗旨,用荊老師的那句很具煽動性又很有嚼頭的話來說就是:捆綁考核在行動,挑動群眾“斗”群眾!
我開始相信,若可像這些優秀的老師一樣智慧,用心做,用心想,相信學生,相信自己,我們每一位老師都可以同樣精彩。只要我們肯做,只要我們懷著一顆美好的心情去做,我們也可以——靜待花開。祈愿在不久的將來,我們都可以過上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作者單位:山東淄博市臨淄一中)
責任編輯趙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