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論壇
大概是太忙碌吧,本學期文學院“論壇”終于又開張了,雖然遲了點。我是第一個登臺的人,按照計劃,我給孩子們講講關于寫作的事,以拋磚引玉。但我覺得,文學院應該成為復活孩子們心靈的笛聲。應該讓他們明白,文學院不是個擺設,不但要在乎,還要深愛。
我的講座是在互動中開始的,我說:“你為什么來參加文學院?”孩子們的回答雖然不太盡如人意,但我還是被他們的熱情感動了。我補充說:
“一個人光吃蔬菜是活不了的。因為蔬菜不能供給你骨骼所需要的全部養料……還有,我們真正的出生地,是那個自己有生以來第一次用智慧的眼睛關注自身的地方,我希望,文學院能成為你的又一個故鄉……法國作家圣埃克蘇佩里《小王子》里的話:沙漠之所以美麗是因為它在某處隱藏著一眼井……也許,文學院就是你生命里的一眼井。”
我從如何學習語文,談到了為什么讀書,為什么寫作。孩子們靜靜地聽著,沉醉的樣子似乎在告訴我,參加學校文學院是一件快樂而美好的事。他們似乎真的感受到了這樣的道理:“文字是圣物中之珍貴者。它比之別的藝術作品既跟我們更親密,又更具有世界性。這是最接近生活的藝術。”“寫作,是一種獨特感受世界的方式。它就像一扇門,通過這扇門,可以進入世界的另一層面”。
初識《詩經》
昨天早晨,我突然接到通知,說領導要來聽我的課,并且把聽課的結果作為評價學校其他老師課堂教學是否達標的標準。雖然我已從事語文教學多年,被各級各類的人聽課已經不是第一次,但心中不免有點惶恐,畢竟是肩負著學校的“使命”。
按照進度,恰巧學《關雎》。雖然孩子們平日里也會背誦一些“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桃之夭夭,灼灼其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之類的句子,但今天是孩子們第一次真正接觸《詩經》。作為語文老師,我清楚知道《詩經》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所以,讓孩子們喜歡《詩經》應該是語文老師義不容辭的責任。我把課堂設計成了3個大的板塊:識《詩經》——誦《關雎》——品寫法。
我的課堂引入是從“瓊瑤”的名字開始的。我告訴孩子們,《詩經》作為最早的詩歌總集,作為文學的源頭,它既是中國文學的童年,又是中國文學的故鄉,它滋養著中華大地上一代又一代的人們,成為我們民族文化一條綿延不斷地根。那里有初民們淳樸溫厚的氣息,有草木葳蕤的光澤,有細致而婉轉的相思,有隱約而美麗的情懷……
在介紹了《詩經》的有關知識后,我還補充了許多來自《詩經》的句子。我想讓孩子們明白,與《詩經》相遇是生命里的一種美好。
第二個環節是誦讀《關雎》,我先和孩子們一起從詩的“意象”談起,我告訴孩子們,詩中除了“雎鳩鳥”,除了“窈窕淑女”,除了“參差的荇菜”,還有一個暗含的形象在里面——一個君子。我說,詩歌講究“繪畫美”,在誦讀的時候,除了讀出“音樂美”,還要讀出“畫面感”,明白每個章節的意思。孩子們抑揚頓挫地讀著,讀著,似乎,那美妙的節奏里有自己了。
孩子們結合課文注釋自學討論后,我讓他們說說這首詩歌的意思,并說說詩歌表達的情感是如何變化的,孩子們顯得有些拘謹和靦腆。對于身心正發生變化的初中畢業班的孩子們來說,“愛情”的字眼在他們的生活里不止一次聽到,甚至心靈深處充滿了幻想與渴望,但是,要他們在大庭廣眾之下討論這樣的話題,似乎還是有些羞于啟齒。
我說,愛情是一個永恒的主題,它是人世間最美好的東西。《關雎》是《詩經》的開篇詩,你看,那個時候的人們,就已經在追求美好了。一個男子喜歡上了一個美麗的女子,求而不得,輾轉反側;想象中,求而得之,親近歡愉。這是一種怎樣的感受啊,而這種情感的變化不正體現了孔子所說的“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嗎?也許,這應該算是一種愛情觀吧。孩子們,笑了。
當《關雎》的節奏再次響起的時候,孩子們似乎一下子明白了《關雎》里重章疊韻、托物起興的寫法了。相信,他們對《詩經》已經有了不少感覺。
這時,我記起了曾讀過的一篇文章《與<詩經>相遇》里的句子:
“這些古老文字并沒有在歲月風塵里發黃,其所表述的情感依然在今天的生活中盛開如花……我們與《詩經》之間雖有近三千年的時間阻隔,卻是心有靈犀一點通的。
懷著素樸之心觸摸《詩經》,性情的溫度還在,情感的濕度還在。《詩經》不是來自遠古的‘語言化石’,它像在地下沉睡了幾千年的古蓮子一樣,只要有適宜的陽光、溫度和水分,今天的我們仍可以讓她發芽、開花。無論‘今夕何夕’,若你游走在《詩經》的層巒疊嶂間,總會發現文字背后似乎裹藏著熟悉又親切的靈魂。”
在文學的溫熱中與孩子們走近。教學,從來都不是單向壓迫的過程,這當中有體察,有相互的啟發,我與孩子們一同成長。
(作者單位:山東淄博市臨淄區第一中學)
責任編輯趙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