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深信后進生有其長處和閃光點,只要教師投入心思和感情,就一定能做好每一個后進生的轉化工作。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教育才能的基礎在于深信有可能成功地教育每個兒童,我不相信有不可救藥的兒童、少年或男女青年。”
親切隨和,動之以情
著名教育家夏丏尊說過:“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成其為池塘;沒有情感,沒有愛,也就沒有教育。”而一個充滿愛心的老師必定是一位令人尊敬和喜歡的老師,學生尊敬你、喜歡你,就必然會提起興趣,積極學習你的科目。
曾有這么一個教學案例:這是一節有關測量的數學課。授課老師是女的,胖胖的,40來歲。講完厘米、分米、米的概念后,她讓學生測量桌子、鉛筆和書本的長度。學生的積極性很高。等桌子、書本的長度報過之后,老師說我們再找找別的東西測量一下。老師的話音剛落,一個一直沒得到機會的男孩噌地站了起來:“老師,我想測測你的腰圍。”班上一下子靜了,學生的目光一起對準了老師。老師低頭看了一下自己的腰,然后靜靜地看著學生,笑了:“好啊,你來量吧。”小男孩拿著尺子在老師的肚皮上翻著跟頭,報出了答案:“87厘米。”“不錯,他量得很認真,答案也較接近。其他同學有沒有更好的辦法,測得更準確一些?”她的話音剛落,一個胖乎乎的女孩說:“我有,我用手,我一掌是11厘米,我看有幾掌就知道了。”老師笑了,笑容在老師的臉上綻放,班級的氣氛更活躍了。
“有沒有更好的辦法?”老師問。孩子們都冥思苦想起來。片刻之后,一個孩子站起來:“老師,你把褲帶解下來,我們一量就知道了。”老師顯然沒想到這個孩子會想出這種聰明的辦法,開懷大笑起來……對學生如果沒有寬容的心,沒有深厚的教學情感,哪位老師會這樣大大方方地讓學生量自己不小的腰圍呢?而正是這位數學教師一次次綻放的笑容,生成了和諧快樂、自由活潑、充滿生機的課堂,也讓學生感受到了學習的快樂和滿足,這樣的課堂,相信不管怎樣的后進生也會被化成“繞指柔”了。
當然,以愛動人也要知心育人。《學記》有言:“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者也。”只有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才能觀其行、施其法、救其失。雖然,真正了解學生的心并不容易,因為他們的“心靈深處潛藏著一些成人難以理解的秘密”。但有了愛的前提,自然能找機會與他們促膝談心,通過溝通和交流,細致了解學生的優缺點,了解他們在學習上的困難,找到最初困難的源頭,抓住最佳教育時機。
因材施教,個別輔導
俗話說:“十個指頭有長短,荷花出水有高低。”著名教育家孔子早就提出教育要因材施教,要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采取不同手段進行教育,切忌“一刀切”。因此要充分把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做好教學預設,盡量根據學生實際能力,恰當地設計教學過程,恰如其分地布置作業,恰到好處地批改作業,讓后進生看到希望之光,幫助他們找回學習的自信。因此布置作業時,我會在作業量上根據學生的不同層次進行適量的增刪,并且根據學生的優缺點布置不同的題型。
例如我們班現在通用的練習冊是《全程學練考》,每個學生在學習完新課的同時都要完成這個作業,以便對知識進行及時的鞏固。但是我發現,后進生未免會感到“消化不良”,這時我會讓家長布置一些鞏固基礎的練習;而對于基礎特別差的同學,則只要求他們分時間段做練習,且可以先做自己最感興趣的部分,其他練習可以在規定時間內補完,對完成的時間,師生之間要先協商好,作業不求量但要求質。通過這種“老婆婆紡花慢慢上勁”的方法,讓他們能做會做,感覺自我消化良好,從而得到學習上的滿足感。
在教學過程中,對于后進生這個“與眾不同”的群體,只要能用愛心、誠心、耐心、責任心、事業心去對待,采取各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去幫助他們,以濃濃的師愛激勵他們成長,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作者單位:廣州市越秀區梅花村小學)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