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們張家港市把加強教學研究、打造課堂教學的地方特色作為辦人民滿意教育的重要選擇之一,并執著于課堂教學改革的實踐與探索。2004年,我市成為朱永新教授倡導的“新教育實驗”首個實驗區,開始了對“理想課堂”持續而深入的實踐與探索。2009年,我市首次提出了“生態課堂”的研究命題,開始了生態學理論背景下課堂教學的實踐探索和微觀研究,同年七月,《新課程背景下生態課堂案例研究》被正式立項為教育部“十一五”規劃課題。從此,以“生態課堂”為主要特色的課堂教學改革在全市中小學全面展開,“生態課堂”成為我市課堂教學改革的風向標。
一、沉浸蓄勢
實施課堂教學改革,必須從轉變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思想觀念入手。我們始終把理論引導,學習培訓,讓全體教師從思想上認同教改理念,樹立科學的教育觀,讓先進的教育理念內化為自覺的教育行為作為區域推進課堂教學改革的切入點和重要抓手。為此,我們定期召開課題研究專項會議,邀請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全國教育科學規劃辦教授劉貴華,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彭鋼等專家蒞臨指導。同時,帶領課題組一行到杭州、四川等地重點學習生態教育、生態文化研究經驗,召開該課題的子課題申報工作培訓會議,在自愿申報的基礎上批準了68所學校加盟該項研究,同時為區域內所有學校訂閱《教育生態學》《道德體驗論》等課題研究書籍,編寫《生態課堂研究》專刊發給學校。
2004年至2008年,一大批參與課改實踐的教師,其教育理念和教育行為悄悄地發生了變化。如何進一步深化課程改革,深入實施素質教育,切實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目標和思路豁然開朗。“讓師生過一種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成為我們所追求的理想課堂的核心理念。在這種理念的引領下,生態課堂的實踐者把當下課堂教學的目標定位為:低碳高質,和諧共長。并以此為出發點,演繹課堂教學的精彩。
課堂的低碳是指課堂的能耗要低,主要表現在教師要精講少講,要給予學生更多的機會和時間。生態課堂強調以生為本,強調以學生的學習狀態或者心智發展為主要課堂樣態,師生之間教與學關系的重心最大可能地向學生轉移。學生積極主動地面對學習內容,去探究、發現;教師為學生創設學習交流探究的平臺,在學生迷惑時適時引領,在學生疑難時加以釋疑、啟發。這樣的課堂必定是高質的課堂。學生所獲取的知識量、思維的廣度與深度、通過交流而生發的創新以及延伸到課外的思考等充分釋放,學生的發展得到最大化的體現,個性發展得到最充分的滿足。那種以犧牲師生的身心健康為代價的教學行為遭到摒棄,而科學與道德的方法以及快樂與幸福的過程受到推崇。各種信息流動暢通,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不再有障礙,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多元思維得以自由展示和碰撞,獨特性的學習體驗得到尊重,暫時性的學習錯誤得到寬容,學習個性得以體現和張揚。
生態課堂把課堂教學當做師生健康生活、幸福成長的一個片段,在課堂上,知識的傳授與吸納、能力的培養與生成、情感的內化與提升,都成為了師生主體和諧共長的自覺。
二、前行出拳
我們在生態課堂的實踐中幸福地前行,課堂也在我們的思考、探索與實踐中,在我們的熱情、執著與創造中,悄然改變著。
學生的生存狀態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生態課堂“開放”和“溫暖”的話語環境,讓學生有了更多的自由表達和展示的權利,個性完全釋放,課堂生態因子充分活躍起來,實現了學生們“兵教兵”、“兵練兵”、“兵強兵”的自主學習目的。學生有了隨時質疑和爭辯的權利,主動探究、大膽假設、積極求證、交流合作、創新生成,課堂上處處是質疑的聲音,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始終保持對話渠道的暢通,在教師的引領下,學生不斷挑戰知識和思維的高度。學生有了自選內容和安排活動的權利,開始有意識地介入教學內容,教學內容因學生的個性差異而呈現出不同的樣態和層次,打破老師的預設,整個教學過程充滿了選擇與生成。學生有了偶爾出錯和“越軌”的權利,學生在嘗試失敗之后不斷進步。學生有了自我評價和同伴互評的權利,課堂上的表現和學習過程會更多地呈現在同伴和教師面前,同伴之間隨時可以進行評價,學生自評、同伴互評、小組互評成為課堂交流的一道風景線。
教師的行走方式發生了重大變化。原來的教案變成了學案,教師在教案基礎上針對學生的學習基礎和個性差異,開發出學習方案,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通過問題探究、學生參與、學法指導,完成知識轉移和能力提升。學生是學案的執行者,圍繞學案進行學習,知道學習的目標,帶著強烈的心理預期和問題有備而來,積極參與課堂的學習,發揮了學習的主動性。原來的老師變成了導師,師生在對話中以伙伴式的態度,真誠、平等地對話,師生關系更加緊密,溝通渠道更加個性化。原來的線性交流變成了網絡模塊式交流,交流渠道自由暢通,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實現無障礙溝通,交流形式多層次,自我交流、合作交流、小組交流等隨著學習任務的展開而自然生成。教師除了要關注知識的傳授與學習之外,更要關注學生能力的形成,關注每個生命個體在生態場中的情緒、意志、注意力諸方面的變化,關注學習過程與方法是否科學,關注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生態課堂也因此更加重視新課程“三維目標”的落實,并圍繞學生健康、和諧、快樂、幸福地學習和成長這一主旨設計課程和開發課程資源。
學習結構狀態也發生了改變。生態課堂上,每個學生都有自己在空間上的“生態位”,即“座位編排”。不同的座位編排方式,呈現為不同的學習結構,生態課堂的學習結構更加多樣靈活,體現為課桌椅的整齊排放與多元組合的共存。課堂上可根據教學內容,并以有利于師生交往、學生參與為原則,恰當選擇編排方式,于是出現了半圓型、橢圓型、馬蹄型等不同的座位排布形式。
課堂在變,在向學生精彩回歸,在向學生學習活動主體回歸,在向教學本真回歸,而這回歸的背后,是生態課堂實踐者執著而富有創造性的努力。
三、涵泳發力
讓課堂教學改革一開始就在宏觀引領、系統規劃下科學展開,是生態課堂在短短兩年多的實踐與探索中取得成效的可靠保證。2009年11月,《新課程背景下的生態課堂案例研究》課題立項論證會隆重召開,為生態課堂的具體實踐提供了理論基礎和方法論支撐;而此后開展的各項專題研討會,則是生態課堂實踐與研究不斷豐富和發展的堅強基石。
生態課堂課題研究,是學校課堂教學改革發展到如何實現從高耗低效向低碳高質轉變的關鍵時期提出的命題;是基于教師日常教學實踐而展開的草根性研究;是深入課堂的田野研究。一個個鮮活的教學案例,煥發出生態課堂研究的勃勃生機,一所所學校課堂教學質量的迅速提升,書寫著生態教學返璞歸真、尊重科學、遵循規律創造的奇跡。
2010年11月,江蘇省首屆“蘇派名師”精品課、報告會、課堂教學研討高層論壇活動在我市拉開帷幕,來自全省各地的2000多名老師參與了觀摩研討,聆聽了蘇派名師的上課、報告,零距離感受了張家港的課堂教學改革,也感受了張家港名師所呈現出來的“生態課堂”——一個代表課堂教學改革方向,面向未來的課堂;一個真正尊重生命、關注學生成長的課堂;一個鉛華洗盡、回歸課堂教與學要義和本真的課堂。從小學語文特級教師錢愛萍、蘇州市數學名師顧敬炎的課堂到初中陳建平校長、張林老師的課堂再到中學特級教師曹國慶、郭慧和省名師蔡明的課堂,無不給聽課者以巨大的震撼。每學年一次的校長素質論壇,先后有近20位一把手校長走進教室、登上講臺,實踐生態課堂,為生態課堂的生動展開注入了強大的動力。
每年5月,為期一周的“生態課堂節”中的課堂展示、互動式評課則把生態課堂的研究實踐推向了高峰。連續兩年以生態課堂為主題的“課堂教學展示月活動”,把全市課改工作推向了高潮。生態課堂正堅定而執著地向前奔走,全市絕大部分中小學幼兒園已經參與到生態課堂的實踐中來,有千名教師以多樣的形式詮釋著生態課堂的精彩,數以萬計的學生在生態課堂中享受著成長的快樂。
四、回旋反思
現實的教育問題和現象很難用主客兩分的思維方式進行滿意的解釋,也難以用單一的因果關系或矛盾關系的原則來解決。生態學的方法論與和諧價值觀對課堂教學改革研究有很強的適切性。生態智慧可以應用于教育研究,生態思維模式本身更貼近教育本真形態。我們知道,今天的行動——生態課堂的實踐與研究,可能僅是更宏偉的中國教育改革故事的一部分,我們的努力可能還很生澀,開始的呈現難免會稚嫩和粗糙,但是,我們已經開始前行,以我們的熱情與執著,關注課堂教學,讓課堂煥發生命的光彩!
(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