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學校的性格,往往就是學校領導者的性格,一所學校走過的道路,往往就是學校領導者思維發展的歷程。因此,校長的領導觀推動著學校的發展與創新。校長的角色折射著學校管理所追求的簡約、精細與人文之道。校長作為一名領導者,要明確學校“是什么”“處于什么位置”“應該做什么”等方向性、戰略性問題。
一、明晰“領導意識”,做學校發展的“導航儀”
學校發展的戰略決策需要校長的高瞻遠矚,學校課程的制定確立需要校長的細密謀劃,學校機構的整合凝聚需要校長的親力躬為……在學校,校長更像是一位“船長”,他掌控著學校發展的羅盤。
校長的領導力首先表現為較強的學校發展戰略遠景規劃能力,即戰略決策能力和發展規劃能力。校長必須依托特定的時代背景和環境特征,為學校發展描繪藍圖,追尋特色的辦學理念和育人目標,讓教師團隊凝心聚力,推動學校和諧發展。校長要用人格魅力塑造一種給人以震撼、感染的領導力,重樹道德權威而非權力的影響,用事實證明,一所好學校背后必有一位好校長。
21世紀的教育就是以喚醒校長的領導意識為基礎的教育,如果校長無法意識到自我意識的立場,他將沉陷于日復一日的常規教育活動中,他會采取一種“習以為常”的態度,將所有的教育現象視為理所當然;他將變得習慣化,缺乏進取精神。對自身處境的不自知,就如同一群盲人在慶祝自己的視力。因此,作為校長必須要傾聽來自一線教師的聲音,關注教師的話語權。他們將不再是教育決策與發展的旁觀者,而是重要一員。從而激勵自己追尋職業的尊嚴與幸福,提升個人的管理意識。提升校長的領導意識,就在于著重提升校長的領導力。
二、喚醒“發現意識”,做教育規律的“探索者”
教育現象學者格里涅在《作為陌生人的教師:現時代的教育哲學》中提出了“陌生人”這一角色隱喻。他認為校長的領導意識,特別是發現意識,常常是缺失的。這主要表現在校長缺乏對教育發展的敏感性,缺乏一種“驚異”。他過多地被各種雜事所束縛,從而無暇顧及原本可以讓他產生發現意識的事物,從而“不被接納到敞開之中,人站在世界的對面”。
格里涅指出角色轉變有助于校長提升“發現意識”。校長要以探究、懷疑的眼光來審視自己所生活的教育世界。要做一個陌生的返鄉人,回望故土的同時還要關注故鄉前所未有的細節與形態。必須再次去思索家鄉的風俗與習慣,以確保了解它們;必須透過新的眼光來看待曾經熟悉的一切,為使故鄉的事物再次產生意義,他必須以他已經改變的經驗來詮釋,并重新記錄所見所聞。
因此,教育要向本真回歸,校長首先要轉變角色,做教育規律的“探索者”。要用敏感的意識去思考他原先習以為常的教育現象,摒棄已經標準化的準則,也不能把知識、理性或教育價值視為理所當然。我們倡導喚醒校長的“發現意識”,旨在提醒校長要能跳出教育看教育,走出校園看學校,這樣才能形成全局性和前瞻性的視野,把握教育的發展趨勢,明晰教育的本真。也才能使校長從局外人的視角觀察學校乃至教育系統中不為人們所重視,但又非常重要的教育現象及規律,從而在學校的管理實踐中不斷創新,尋求突破。校長對教育規律的深切審視與關注,讓校長始終站在本真教育的前沿。
三、呵護“批判意識”,做教育改革的“領路人”
一直以來,社會把教師當作犧牲抬上道德的祭壇。全社會都用“圣人”的標準來要求教師,這勢必形成一種文化心理強勢,迫使教師小心翼翼地維護著世人設定的幸福標準——清高,節制,不染俗塵。這勢必影響其職業幸福感。因此,作為都有從師經歷的校長而言,必須批判地糾正傳統文化中把教師“神化”的傾向,奉持合理的角色期望,為教育、學校、教師準確定位,創造職業的內在尊嚴與幸福感,不讓學校和教師“戴著鐐銬跳舞”,體現人性關懷。
校長是對教育實踐的反思者。亨利·吉魯在《教師作為知識分子》一書中,將校長認為是創造知識的專業人士,是“轉化型”的知識分子。即他們不僅擁有學識,具有批判意識,而且還承擔知識創新,學校和社會改造,以及促進教育與社會發展的重任。作為“轉化型”知識分子,校長應幫助教師形成深刻、持續的信念與信仰,批判地思考社會問題與現象,真正具有被充分喚醒的領導意識。帶著批判的視角與眼光積極投入到教育改革中,并適時調整。
批判傳統觀念是為了建構新的理念,是為了更好地承載向本真教育回歸的現實使命。校長必須用批判的眼光來審視教育,依賴我們社會所賦予的不同層面教育改革的權能,讓教師擺脫“司空見慣”的惰性思維,走出“習以為常”的知識技能傳授者的單一角色,拋棄在專家劃定的范圍內“跳舞”的慣性思維,提升對社會與教育的獨立批判和反思意識,帶領學校、鼓勵教師不斷創新,不斷取得成功,真正成為教育改革的“領路人”。
四、增強“投入意識”,做事業進步的“助推器”
長期以來,校長在學校領導中的情感因素一直未能受到應有的重視,導致管理中理性充斥而情感被忽略。傳統的教育政策強化這種理性與情感的二分。霍克斯認為,這種拒絕情感的教育是對教育管理過程的扭曲,其背后的觀點是,在管理的探索中我們必須“截斷”我們的情感。
人對世界的投入是癡情的,是完全忘懷的,真正具有投入意識的校長,是一個“非理性的人”,他將自己的整個管理激情、本真的教育體驗、待人情感都融入到學校管理之中。現實中,校長的投入意識之所以缺乏,主要是因為有些校長將管理視為“對象化”活動。“對象化”是指校長把人與事視為認識、加工、利用的對象,將其視為“對象性”客體。“在這種對象化交往中通常忘卻了作為一個人意味著什么”。校長很少將自身的情感投入其中,更像是一位“旁觀者”或“過客”而非管理的“參與者”。校長要擺脫“對象化”的束縛,就必須真實、真誠、真心地投入到教育生活世界中,如多進課堂、經常和教師談心就是很好的情感投入方式,不把自己作為純粹的教育領導者。
因此,我們必須喚醒校長不斷成長的事業渴望,增強校長的“投入意識”,即尋求感情投入、專業投入與物質投入之間的平衡支點,形成具有洞察歷史趨勢、引領改革潮流的文化內涵與辦學理念。實際上,校長還應致力于潤澤生命、悅納個體的情感浸染的追求,提供保持職業操守的物質保障,以彰顯其“投入意識”的鼓舞、激勵和感召作用。為本真教育構建優質服務體系,促進事業不斷進步。
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生命是教育學思考的原點。在一定意義上,本真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為了提高人的生命質量而進行的社會活動,是以人為本的社會中最體現生命關懷的一種事業。而校長的領導意識、發現意識、批判意識和投入意識的覺醒,將為構建和諧教育、追求職業幸福奠定基礎。
(作者系江蘇省宿遷市宿豫區實驗小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