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管理,行走于變與不變之間。不變的是教育目標、教育規律,變化的是教育手段和途徑、形式和方法。
不重復別人,亦不重復自己,15年校長歷程,我一直堅持著。“沒有絕對的小地方,只有絕對的小眼光”。小小的管理創意之舉,能贏得師生的喜愛和注目,能受到了家長、社區百姓的肯定和欣賞。
一般來說,學校的每周一國旗下演講都是由校領導來擔當“主角”的。每次升旗,除了升旗手充滿自豪感,校領導有些激動外,其他的同學心中難以激起陣陣漣漪。最終,升旗活動就只剩下一種儀式而已,總讓人覺得缺了點什么。
于是,我悄悄地變換了一下形式——
“今天,是我第二次參加升旗儀式,我曾經在這里讀書、生活……”升旗手李儀的父親站在旗臺上,神采奕奕,響亮的聲音傳遍校園每一個角落。孩子們激動了。那上面站著的是同學的父親,是昔日的校友。他走出校門若干年后又重新回到這里,深情地與大家分享昨日的讀書生活,滿懷希望地勉勵著朝氣蓬勃的學子們。他純樸摯誠的話語深深感動著在場的每一位師生,全場靜靜的,師生們的目光聚焦旗臺,聆聽著這位家長動情講演。演講完畢,師生們報以熱烈而持久的掌聲。
這天,老師們的課間話題就是升旗儀式。他們認為,我的這個小小創意,用形式的小改變,贏得了教育的大效果,并使大家受到很多的啟迪。這個星期,紅領巾廣播臺收到五百多份與升旗儀式有關的稿件。孩子們說,這是他們聽得最投入的一次,李儀父親的話語,讓他們忽然感到校園是那么的美麗,童年和校園生活是那么的美好,值得好好珍惜。
巡視校園,凝望這個旗臺上,它一如往日,靜默無聲。可是,當站在上面的人發生變化時,它就會變得生動起來,美麗起來,精彩起來。從校長、主任們輪回登臺講演,到優秀教師、學生、校外輔導員、家長、校友相繼走上去,一展風采。改變的僅僅是一個人,卻有著不可估量的蝴蝶效應,兌現了國旗下講話應有的教育目標和功能。
又是月初的周一,該向常規評比獲勝班級授流動紅旗。授旗儀式依舊隆重,表態發言仍然鏗鏘有力,只不過上臺領獎的不只是中隊長、班長,而由獲得流動紅旗班級的班主任領隊,帶領全體學生跑步進入主席臺。我除了向中隊長授旗,還向全班學生發了賀信。接著,由該班本月貢獻最大的學生代表介紹班級主要成績……神了,主席臺成了全體師生關注的焦點,那眼神流露著敬佩、羨慕、自責甚至嫉妒。登臺班級的師生,激動自豪的情緒難以自抑。其實,此舉我是受“足球比賽頒獎場面”的啟迪,并非首創。我將之移植到學校授旗儀式中,原由很簡單:為了班級榮譽,每個人都為之努力,為之流汗。面對榮譽,每一個人都應該分享,都應該榮光。這樣,才能激發師生們昂揚的斗志,才能鞭策他們再度邁出奮進的步伐。
不重復,是學校管理的一個好習慣。這“不重復”里,多變的是外在形式,不變的是教育的基本理念和規律,即人人參與、體驗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多變的活動形式,創新的活動舉措,給師生以深刻的影響,到達了每一項教育活動構想應該達到的理想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