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認識這位“年輕的老校長”,趙建華。
“年輕”,不只是年紀;“老”,也不只是任職年限。趙建華,是超越年齡和年限的。他的超越,有一個核心思想和理念,那就是“大道至簡”。可貴的還在于,他對“大道至簡”認識的深刻,以及踐行的智慧。這又是一種超越。
不少校長都追求大道至簡,但遺憾的是,過多地關注了“簡”,而忘卻了“道”,忘卻了“大道”。如果作些剖析的話,我們不難發現趙建華的理性思考的層次:“大道至簡”,其“簡”是“大道”之下的“簡”,是“大道”指引下的“簡”。因而,此“簡”有根基,有背景,有深度,不孤立,不孤獨。其實,此時的“簡”還是“大道”的另一種表達和表現。這是其一。“簡”是為了“道”。“簡”只是形式或曰形態,不是目的,目的則在“道”。假若錯把“簡”當作目的,完全有可能本末倒置,因而“簡”就無深刻意義可言。這是其二。“大道至簡”的“簡”應當是一種“道”。當“簡”獲得“道”的真諦和意蘊的時候,再也不簡單,而是簡約中的豐厚,簡淺中的深刻。這是其三。趙建華的“識道立簡”、“釋道定簡”、“試道‘精’簡”正是這種認識與解釋后的概括。無疑,他是深刻的,熟諳“大道至簡”之深意;無疑,他年輕,但很成熟、老到。
趙建華的這一認識與解釋,直指當下學校管理中的不是抑或弊端:關注“簡”,而忘卻了“道”。表現為,盲目信奉“細節決定成敗”。是的,細節可以決定成敗,但不是所有的細節都決定成敗。當為細節而細節,當細節離開了“道”的背景與指引,細節只能是細節,而且極有可能走進工具主義、技術主義的窄小巷子,而變得瑣碎,小氣,無宏大意義的生成。還表現為,對“簡”的誤解,只求形成的簡單,而不顧及簡單的背后及深處,導致簡單地解決問題,而顯得粗糙、倉促,以至留下一些后遺癥。還是趙建華講得好:“作為學校的掌舵人,校長要用復雜豐富的思想,把復雜變成簡單,用智慧創造‘簡單’。”案例說明,趙建華是智慧的。這樣的智慧用得著莊子的話:“大智閑閑,小智間間。”閑,空也,無限大地;間,隔也,小也。關注、研究“閑”的人,即關注宏觀,著眼于戰略,亦即關注“大道”的人,才是大智者。此時,我們也不妨把“閑閑”當作超脫、灑脫、從心所欲而不逾矩來理解,當作境界來追求。
趙建華的管理哲學生動地告訴我們:“道”、“大道”就是規律。他說:“教育是樸素的,簡單的”,“循教育之‘大道’,行至簡之管理,堅持把簡單的事做到精致極致,就是不簡單。簡單的前面,就是沉甸甸的豐盈。這是真管理,也是真教育。”不止如此,趙建華的故事和案例,還生動地告訴我們,“道”、“大道”就是生命的創造,就是“心”的參與,就是“心”的發現。“大道至簡”在趙建華那里已演繹為一種氣象,讓全校師生員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都被極大地開發出來,表達出來,彰顯出來。他的管理哲學是關于人的哲學,他的“大道至簡”之“大”與之“至”實質上是“人之大”、“人之本”,“至”于一種大境界。離開了人,無所謂“道”,無所謂“大道”,亦無什么“至簡”可言。
趙建華是一個十分心細的人。在他的踐行中,“大道至簡”不是一句空話,而是一個個智慧的舉措。比如,心智的投入,心的參與,精心的設計,那期初校務會上的美麗構想已成為精彩的校園故事和剪影,多有創意啊!可見,智慧是內心生成的。比如,“沒有絕對的小地方,只有絕對的小眼光”。眼光、視界比距離重要,有了大眼光才會有大視界,才會有大世界。這種變與不變的辯證法,奏出了“不重復”的樂章。其實,他倡導的是人人參與,人人都能有成功的體驗。比如,靜靜地思考,靜靜地實踐,靜靜地堅持。盡管他引用別人的話,道出的卻是自己內心最真切的感悟。其實,他說的是“自信的可貴與堅持的神奇”。“把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退’成最簡單最原始的問題,把這最簡單最原始的問題想通了,想透了,然后再……來一個飛躍上升”。此話是誰說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趙建華正是這么去實踐的。再比如,培基固本,這相當重要,“大道至簡”不是玩小聰明,也不是偶爾為之,而是有牢固的基礎,獲得發展的內在根據。從與他的接觸來看,從他的行為來看,趙建華有良好的素養,有扎實的功底。伽達默爾認為,“人永遠是以語言的方式擁有世界,人的存在是一種語言性的存在。”趙建華的語言文字表達不僅舒暢,而且滲透著思想,他形成并努力踐行“大道至簡”管理哲學是必然的。
(作者系原江蘇省教科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