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愛芙,中學高級教師,中國民主促進會會員,江蘇省常州市武進清英外國語學校校長。曾獲全國德育工作先進校長、常州市學科帶頭人、武進區優秀教育工作者、高新區巾幗示范等稱號。主持省重點課題《讓學生敢于創新#8226;善于創新》,獲江蘇省一等獎。主編出版《學創造》叢書。
2007年6月,我受江蘇省常州市武進高新區任命擔任武進清英外國語學校校長,開啟了這段全新的航程。
這四年來,清英且歌且行,一路精彩:從3幢樓到13幢樓,從6個班到35個班,從200多名學生到1200多名學生,清英特色日益彰顯,80多名外教加盟,外籍學生慕名而來,更加豐富了清英的國際化元素,拓展了清英的國際化教育之路。
總有人詢問“清英速度”背后的奧秘,我想是融合:課內課外的融合、校內校外的融合、國內國外的融合。這種全方位、多層次的融合,始終伴隨著清英的茁壯成長。
融合是一種創新,激發了“清英速度”的活力。記得學生時代,我們最向往的是課間十分鐘,然而老師的“好心”往往剝奪了最快樂的時光。如何把快樂還給學生?在反復實踐的基礎上,清英在課堂教學模式上大膽革新,在語、數、英三大學科力推“5+30+5”的課堂教學模式。第一個5分鐘為訓練學生口才的演講專用時間,第二個5分鐘是課堂作業時間,30分鐘教學特別關注課堂的提速增效,利用課堂時間進行海量閱讀,保證學生有滋有味地進行閑暇生活。為此,在課間,我們全力推進“玩”全手冊,讓竹竿舞、拔河比賽、花樣跳繩、滾鐵環、丟沙包等活動,成為學校生活中最靚麗的一道風景!
融合是一種文化,是提升“清英速度”的源動力。對于民辦學校來說,家長的支持就是辦學的生命力。我們尤其關注家校合作,主動引導家長更新觀念,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全程優化“家校互動教育模式”,不斷構建和諧的家校文化。我們組建了校級、年級、班級家委會,參與學校管理,周一清晨家長志愿者會員在校門口指揮有序停車;周五放學,在家委會安排下,部分學生自豪地帶著外教回家度周末了;親子運動會,家長競賽的勁頭比孩子還足;親子助殘獻愛心活動,家長們踴躍參加;學校建筑大樓的設計、校服的裁制、牛奶的征訂、膳食的改進等總少不了家長的出謀劃策。和諧互動的家校文化,不僅促進了學校發展,也使家長們在相互的交流溝通中,不斷拓展組織協調能力,不斷提升對教育的認識,同時打開了自身的交友圈。對于學校來說,無形之中增加了一個高水平的教育伙伴,這是一種互惠互利的良性循環。
融合是一種跨越,增添了“清英速度”的動力。在全球一體化日益加速的今天,我們深刻地認識到:世界正變得越來越“小”,交流卻變得越來越廣泛,如果讓每一個孩子都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這無疑就使他們擁有了叩開世界之門的“敲門磚”。因此,清英在開辦之初就提出了“早起步、大容量,多通道、重習得,創情境、促遷移”的英語教學策略,從一年級這個兒童語言習得的關鍵期就開設英語口語課程,強化英語教學,實施雙語教學、快樂教學。我們以洋節日為契機,讓孩子在過洋節日中,既能從中體會到樂趣,又能在參與過程中感受西方節日文化的內涵。圣誕節,孩子們置身于裝點著雪花、雪人、花環的圣誕小屋,聽外籍教師講圣誕節的故事,唱著歡快的圣誕歌,接受外籍老師扮演的圣誕老人送來的禮物;復活節,孩子們精心繪制著自己的彩蛋,并把彩蛋藏在草地里,一起進行“幸福大搜索”的活動;萬圣節,孩子們欣賞著外籍教師Tarra用廢舊的垃圾袋和餐巾紙制作的眾多“小鬼”,和外教玩著萬圣節游戲,收獲鬼面具、南瓜燈等禮物,看著原版的迪斯尼電影,在一片尖叫聲中度過難忘的萬圣節。除了洋節日,我們還引進了小班制教學的ILP課程,一對一地與外教交流,保證孩子能直接模仿教師最純正的發音。2011年9月,國際部正式開班,我們專門引進國際文憑組織IB的優質資源,在起始年級開設PYP中英文組合課程,讓更多的學生接受優質的國際教育。
從當初的艱難起步到今日的羽翼漸豐,一路走來,我們始終相信:人生并不是一個人的旅程,而是所有人一路支持的過程。唯有不斷融合,不斷創新,才能在交融并蓄中高歌遠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