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義文 劉富 張齊
摘要:土地是農民特別是農村婦生存和發展的重要保證,土地承包權益是她們最為關切的經濟權利,通過對侵害農村婦女土地承包經營權益的現狀、類型和原因的分析,從法學的視覺提出了界定農村經濟組織成員資格條件,在村民委員會和村民代表大會組成人員中實行“男女比例”制度,實行家庭承包土地“按份分割”制度,明確無過錯歸則原則、追究侵害人法律責任等立法建議,以期對減少社會矛盾,實現社會公平,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有所裨益。
關鍵詞:農村婦女;土地承包;權益保護;法學
中圖分類號:F301.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9107(2011)01--0013--05
土地是農民生存和發展的重要保障,是我國農民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在我國現階段的農村,土地承包權益是農民最為關切的經濟利益之一,特別是已成為農村主要勞動力的廣大農村婦女。婦女的權益保護程度是衡量一個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由于我國傳統觀念的影響和法律規定的瑕疵,致使農村婦女的合法權益尤其是在土地承包經營中的合法權益屢遭侵害。本文通過對侵害農村婦女土地承包經營權的類型及原因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保障農村婦女土地承包經營權益的立法建議,保障其合法權益,實現社會和諧。
一、侵害農村婦女土地承包經營權益的類型
(一)侵害農村婦女土地承包經營權益現狀
據全國婦聯對全國30個省市202個縣1212個村的抽樣調查顯示,沒有土地的人群之中,婦女占了七成,23.6%的婦女從來沒有分到過土地,43.8%的婦女因結婚而失去土地,有0.7%的婦女在離婚以后失去土地。
另據福建省廈門市兩級法院自2000年到2004年9月所審理的土地糾紛案件的統計結果表明,涉及婦女土地權益的糾紛占了土地糾紛案件總數的61.4%。可見現實中婦女的土地權承包權益受到了嚴重的侵害。
(二)侵害農村婦女土地承包經營權益的行為類型
1.發包土地存在性別歧視,承包土地的條件男女不平等。我國《憲法》第48條、《婦女權益保障法》第2條、《農村土地承包法》第6條對婦女權益的保障做出了明確規定,婦女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家庭生活以及土地承包等各方面同男子享有平等的權利。
但是現實農村中存在嚴重的性別歧視,有些地方規定按勞動力分得土地,而將婦女排除在勞動力的范圍之外,也就是說婦女不能分得土地。有些地方雖然承認婦女的承包經營權,但是在權利的設置上區別于男子,例如有些地方按照勞動年齡分配土地,規定女子的勞動年齡明顯的短于男子,或者規定女子分配土地的比例少于男子,這些無疑是對婦女土地承包權的侵害。
2.因為婚姻致其土地承包經營權受到侵害,該情況有_二種:
第一因結婚失去土地。農村婦女結婚,因其配偶戶籍的不同,可以分為“農嫁農”和“農嫁非農”兩種情形。在“農嫁農”的情形下,如果女方嫁入的村子正好趕上調整土地,因為合法的婚嫻關系而遷入戶口的婦女基本上都能分到土地。如果該村土地承包的調整期已過或者時間未到,再遇上該村的機動地不足,她們往往分不到地,這樣出嫁的女子就只能在原居住地取得土地。但是對于原居住地而言,受“嫁出去的女,潑出去的水”傳統觀念的影響,加之處于閂身利益的考慮,致使出嫁女存原居住地土地難以得到保留。“農嫁非農”的情形下,農村婦女要轉為城鎮戶口往往受到很大程度的政策限制,在這種情況下,對于戶口未遷入城鎮的農村婦女,村組織或村委會往往采取限制其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措施,如少分或不分土地,或者分配質量較差的土地。
第二,因離婚失去土地。農村婦女離婚無論是甭遷出本村,其土地承包經營權都會遭受侵犯。離婚且遷出本村的其土地往往被村組織強行收回或被夫家占為己有。離婚不遷出本村的,其土地也往往由于風俗習慣、社會偏見以及畏懼夫家的權勢而得不到保障。還有一種情形是喪偶的農村婦女,如果喪偶的農村婦女被認為有改嫁的可能性,她們原來承包的土地很可能被村集體收回或被夫家兄弟姐妹瓜分。即使她們沒有改嫁的可能,但是由于她們在本村的人際關系緊張如與村委會的關系,與公婆的關系等,她們的承包經營權也可能受到侵犯。
第_二,“預婚說”致其未結婚先失地。由于一些婦女到了結婚的年齡,被認為是很快就要出嫁的人,在土地調整的時候往往不分給她們土地,致使婦女還沒有結婚就失去了土地。
3.征地補償標準不統一。隨著我國城鎮化的推進以及公共設施的高速建設,大量的農村土地被征收,隨之而米的征地補償款分配引起的糾紛存目前的土地承包糾紛案中占很大的比例。征地補償款作為農民失去土地的基本保障手段,對失地農民的生存息息相關。但是存這個過程當中卻很容易忽視婦女的利益致使不能按照男子的比例分配征地補償款。。
二、農村婦女土地承包經營權被侵害的原因分析
(一)傳統原因
“三從四德”、“男性中心主義”、“男主外,女主內”、“嫁出去的女,潑出去的水”等傳統的思想一直都在影響著中國社會尤其是農村社會這些思想的共同點在于過分強調男子的權威,而僅僅將婦女置于附屬地位,沒有賦予其完整的人格。正是由于這種思想的存在和影響,人們也包括婦女本身僅僅將自己看作附屬的個體,其利益也看作是一種服從丈夫的一種附屬利益。
(二)經濟原因
與男性相比,女性受教育程度低,就業機會少就業層次低,就業收入低。尤其在中國廣大的農村婦女的活動區域僅局限于家庭和農田,幾乎沒有固定的職業和收入,依從于丈夫及其家庭,經濟上的不獨立導致權利的依附性,從而最終導致權利的被忽視乃至喪失。婦女經濟地位的低下是其權利遭受侵害的最根本的原因。
(三)法律原因
1.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法律屬性。根據我國現行的法律規定,農民對土地享有的權利是土地承包經營權。就其法律屬性而言,土地承包經營權足一種用益物權。用益物權相對于所有權而言是一種有限物權,由于用益物權不具有絕對的排他性這就為村組織侵害婦女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益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農民對于土地承包權這一用益物權的權能認識不充分,往往在意識中只強調土地的所有權卻忽視占有、使用、收益等權能。這也是農民尤其農村婦女“甘于”接受侵害或對侵害不加抗爭的一個重要因素。
2.土地承包權的主體資格確定的不統一。根據《農村土地承包法》第5條規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是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享有主體,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確認是獲得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前提。然而我國的現行法律之中沒有對農村集體組織的成員資格進行界定,在現實的農村中,多是依靠村民閂治行為,通過村規民約或是村民大會的決議米解決這一問題。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在利益驅動的下,農村婦女土地承包權被侵害,如“外嫁女”、“改嫁婦”、“農嫁
非”等。同時由于法律法規沒有對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的確認和法律救濟制度做出具體規定,造成當事人在合法權益受侵害時,無法尋求司法和行政保護。
3.對婦女的政治權利保障不力。我國《憲法》、《婦女權益保護法》等相關法律都明確規定婦女同男子享有同等的權利,保障婦女的政治權利。但是在現實中的農村,召開村民代表大會及村委會議時,通常以家庭為單位,而家庭派出開會的人,通常是男性,只有在“家庭男子不在家”或者“兒子尚未成年的家庭”的情況下,婦女才參會。村民會議一般是以男性為主導,作為弱勢群體的婦女在其中基本沒有發言權。就法律制度的保障而言,《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第9條、第17條和《農村土地承包法》第18條第3款、第27條、第48條對村民委員的組成和涉及土地承包事項的決議原則做出了規定。但是對于村民委員會組成人員,村民大會過半數的村民或三分之二以上的戶的代表及土地承包發包當中村民會議三分之二以上成員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人數當中未對婦女所占的比例做出明確的規定,沒有從實質上保障農村婦女的表決權和話語權。
4.村規民約存在不足。村規民約是根據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結合本村實際共同商議制定的,并要求全體村民共同遵守的行為規范,是村民實現自治的手段,具有民間法的性質。然而在現實農村社會中,一旦村民發生沖突與糾紛,并不是首先想到法律,而是依靠某種民間法如鄉規民約來進行調解,無論是在土地發包中、承包還是調整期間,都存在著以民間法的名義集體侵害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現象,尤其是對于因結婚而嫁入或嫁出的農村婦女。
5.缺乏對村委會的監督。權力不受制約和監督,必然導致權力濫用和腐敗。《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賦予了村委會和村集體很大的“自治”的權力,卻并未明確規定對其權利的監督和制約,這就使得似借“自治”的“合法外衣”肆意侵犯農民權益尤其是婦女土地承包經營權益成為可能。
6.現行土地承包合同和土地登記制度不利于婦女土地承包權益的保護。土地承包合同是土地承包權的憑證,土地承包權則是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權利憑證。《農村土地承包法》第十五條和第二十一條規定了家庭承包的承包方和承包合同的必備條款。但從兩個文件的操作來看,由于承包方是以農戶為單位,在文件上只是登記戶主的姓名,而戶主往往是男性,這就為在某些方面侵害婦女的合法權益提供了便利。例如,喪偶婦女可能會因為承包合同上沒有自己的名字或未經過戶主的同意,使得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很難實現。
(四)農村婦女自身的原因
女性作為社會的一個弱勢群體,尤其在中國這個男性為主導的社會,女性權利長期受到漠視,男女平等的觀念尚未真正深入人心,其中也包括婦女本身。很大一部分婦女仍然認為自己的權利依從于自己的丈夫或者家父,“政治”的事務與自己沒有任何關系。對于法律更是知之甚少,甚至對于保障自己切身權益的《婦女權益保障法》也態度漠然,更不必說《土地承包法》等相關的土地權益的法律和政策。這也是婦女土地承包權益遭受侵害的重要原因。
三、保障農村婦女土地承包權益的立法建議
(一)加大宣傳教育,提高農村婦女的權利意識
傳統的封建思想在農村仍然根深蒂固,人們行為受傳統思想的支配,而作為農村的婦女很大程度上則成為這些思想的受害者。更為可悲的是婦女對于肆意的侵害處于要么漠視要么無奈的境地。由此可見,提高農村農村婦女的權利意識、法律意識和自我意識,使她們革除舊的落后的思想,真正認識到自己的主體地位和自身權利,增加保障婦女農村土地承包權益的內在動力。
(二)加強農村婦女教育,提高農村婦女地位
個人的就業層次、職業收入乃至經濟地位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個人的受教育程度。重視農村婦女教育,改善農村婦女的就業狀況,提高婦女的經濟地位就成為保障農村婦女權益的一項重要舉措。首先,轉變重男輕女觀念,確保農村女孩受教育權利,確保男孩和女孩享受同等受教育的機會,并建立相應的監督機制,如將婦女受教育的狀況作為干部政績考核的標準之一;其次,鼓勵農村婦女參加學歷教育,提高文化層次,并在政策上給予傾斜;第三,實行農業科技教育,提高婦女脫貧致富本領。
(三)完善《農村土地承包法》及相關的法律法規
1.確認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享受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利。對于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界定,目前學術界和審判實踐中觀點不一,以登記主義為主流,即以是否合法落戶于集體經濟組織為標準。由于近年來“農民工”的大量出現、土地流轉的多樣化及土地作為農民的基本保障手段,我們認為在繼續采用登記主義的同時,增加農民履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主要義務的規定。
2.增設“男女比例制度”,切實保障農村婦女政治權利。在我國現行的法律制度當中雖然對農村婦女的政治權利有所規定,但不能從實質上保證婦女的政治權利。我們認為應該在《農村土地承包法》和《村民委員會組織法》中應加強對婦女政治權利的保障,增設“男女比例制度”,真正保障婦女的政治權利。首先,在《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當中應具體規定村民委員會的組成當中及村民代表大會的代表當中應有不少于三分之一的婦女代表;其次,在《農村土地承包法》第十八條、二十七條及四十八條當中“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村民會議三分之二以上成員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附加“女性代表不得少于三分之一”的限制,以充分保障農村婦女的政治權利。
3.增設村規民約的事前審查,確保村規民約的合法性。村規民約實質屬于一種民間法,是村民自治的一種表現形式。《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第20條對村民自治章程的制定和修改作了規定,村民會議可以制定村民自治章程、村規民約,只需報送鄉(民族鄉)、鎮人民政府備案即可。但對村民自治章程的合法性沒有設置事前審查,這不利于農民尤其是農村婦女權益的保護。所以我們認為,應當在《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當中規定對村規民約進行事前審查,由專門的部門管理村規民約的審查和備案,確保村規民約的合法性。
4.規范土地承包合同,實行“家庭成員簽名制”。南于我國在農村土地承包合同和土地登記制度當中是以“戶主”登記為主,產生了種種弊端,也對農村婦女的土地承包權益的實現設定了種種障礙。針對這種情況,我們認為在土地承包經營權的運作當中,有必要實行“家庭成員簽名制”,在土地承包合同和土地登記中,需有民事責任能力的家庭成員共同簽名,對于無民事責任能力的家庭成員可按照民事代理制度來執行。
5.參照民事共有制度,實行家庭承包土地內部“按份分割”。根據我國的現行法律規定及農村土地“按人頭分配”的實際做法,我們認為家庭承包土地可以參照民事按份共有制度,在不影響他方利益的前提下可以主張分割,并在土地承包合同和土地登記之中加以注明。這對于解決土地爭端尤其是農村婦女因離婚而得不到土地的爭端提供了法律依據。
6.完善法律責任,保護合法權益。法律責任是由特定的法律事實引起的對損害予以賠償、補償或者接受懲罰的特殊義務,是國家對違反法定義務、超越法定權利界限或者濫用權力的違法行為所作出的否定性評價和譴責,是國家強制違法者作出一定行為或禁止作出一定行為,從而補救受到侵害的合法權益,恢復被破壞的法律關系和法律秩序的手段。同樣也是我國土地承包經營權保護的強有力手段。
我國《農村土地承包法》及其他法律雖對侵害農村婦女土地承包經營權益的法律責任有所規定,但存在法律條文少、規定不具體、承擔責任類型單一等不足。因此,完善法律責任也是保護農村婦女土地承包經營權的一個重要方面。
第一,完善責任類型。我國現行法律在《農村土地承包法》第54條及《婦女權益保障法》第55條對侵害農村婦女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民事責任作出了規定,而沒有規定相應的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基于現實農村婦女土地承包權遭受侵害主要來源于村委會或村集體經濟組織的集體行為,村委會與村民在事實上的不平等性,采用單一的民事責任不足以保障農村婦女的合法權益,應當在法律當中增加相應的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對此,我們認為應當參照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九十三條第二款的解釋》,將村民委員會等基層人員從事“國有、集體土地的經營和管理,土地征用補償費用的管理”工作時納入行政法的規制范圍,在出現侵害農村婦女合法權益的情形時,由所在的單位或者上級機關責令改正,并根據具體情況,對直接責任人員予以處罰。
第二,明確歸責原則。無過錯責任原則是民法公平原則的體現,彌補過錯責任的不足,其立足于均衡社會整體利益,協調不同社會群體力量之強弱,側重保護弱勢群體和受害者的合法權益。由于農村婦女是社會的弱勢群體,侵害農村婦女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行為更多的是由于歷史和村規民約的規制等原因所造成的,加害人往往缺乏侵害的主觀惡意。因此我們認為若在民事責任的規則上采取過錯責任原則將會導致許多侵害行為因缺乏主觀過錯而被排除的承擔責任的范圍之外,不利于客觀上保護農村婦女的合法權益。
第三,明確規定侵害行為的典型類型。法律的明確性是守法和執法的重要前提。《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五十四條規定了發包方侵害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行為應當承擔法律責任,并在第七款規定了剝奪、侵害婦女依法享有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應依法承擔民事責任。但是該條款規定過于籠統,不夠具體明確,沒有明確規定侵害農村婦女具體情形,以致在法律運行當中缺乏可操作性。我們認為應當采取列舉的方式對侵害農村婦女土地承包權益的具體情形加以規定。
農村婦女土地承包權益保護是一項系統工程,復雜的過程,但只要我們堅持不懈的加大宣傳教育,提高農村婦女的權利意識;完善法律規范,特別是在村民委員會、村民代表大會組成人員中實行“男女比例制度”,明確農村承包土地的家庭“按份分割”,列舉侵害行為的典型類型,追究侵害人的行政責任、民事責任、刑事責任,切實保護農村婦女土地承包的合法權益,就能達到減少社會矛盾,實現社會公平,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參考文獻:
[1]全國維護婦女兒童權益協調組全國農村婦女權益狀況和維權需求調查報告[J]中國婦運,2007(3):5—9.
[2]匡敦校侵害農村婦女土地承包權的行為類型及原因分析[J]農業考古,2006(6):89—92.
[3]蔣月農村土地承包法實施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171—180.
[4]譚和平出嫁女土地承包權益受侵害問題淺析[J]中國婦運,2006(4):14—16.
[5]佟多人高等教育是提升婦女社會地位的重要途徑[J]教育理論研究,2004,16(3):64—66.
[6]孫憲忠正義與思考一物權立法筆記[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425—529.
[7]孫承毅,劉天增淺淡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確認[J]農業經濟,2007(7):12-13.
[8]趙東花,謝小榭關于農村土地承包中婦女權益保障問題的思考[J]中國婦運,2004(2):37—39.
[9]張正虎,王曉霞農村婦女土地權益實現中的問題及對策[H]蘭州學刊,2008(7):109—112.
[10]張發德農村土地承包制度與婦女權益保護[J]現代經濟信息,2008(4):231—232.
[11]胡昱東,吳次芳我國農村土地整理中土地權屬調整問題研究[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