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方性知識具有靈活性、開放性和環境適應性的特點。農事實踐中的技術選擇體現了地方性知識與科學知識的契合性。我國傳統農業發達,農民生產經驗豐富,但科學知識卻貧乏。需要用科學的眼光加強對地方性農業知識的挖掘和整理,擴大其傳播途徑和影響范圍,使呈凌亂狀和消弭狀的經驗型農業傳統知識系統化、科學化。而在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型中,農民應增加科學知識的修養,自覺融合二者并運用這種契合性,發揮地方性知識的環境適應性和生態呵護作用,創造出一種生態、環保、可持續發展的新型農業實踐。
關鍵詞:地方性知識;科學知識;技術選擇;農事實踐
中圖分類號:F3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11)06—0167—05
從文化生態學派的觀點看,各民族的文化都是對該民族所生存的自然生態條件的適應模式,地方性知識具有靈活性、開放性和環境適應性的特點。作為傳統農業社會的中國,幅員遼闊,自然條件差異較大,農業生產經驗豐富,科學知識卻貧乏。科學知識在農事勞作中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卻為農民所乏有。專事實用的農業地方性知識與科學知識差異較大,農民農事實踐中的技術選擇卻也表明二者之間具有契合性。需要用科學的眼光加強對地方性農業知識的挖掘整理,增加其傳播途徑、擴大其影響范圍,使呈凌亂狀和消弭狀的傳統經驗型農業知識科學化、系統化、知識化,改變其自生自滅的原生狀態。契合性視角下,在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型中,農民應該增加科學知識的修持和運用,充分發揮地方性知識的環境適應性,運用這種契合性創造一種生態、環保、可持續發展的新型農業實踐。
一、地方性知識的提出
地方性知識是吉爾茲在《地方性知識:從比較的觀點看事實和法律》中提出的概念。吉爾茲延續了韋伯關于理解的論述,認為文化是一張充滿意義的網,人們置身其中,人類的社會行為始終受到各種知識系統的引導和規范。它強調從“文化持有者的內部世界”,從“距離相近”而非“距離相遠”的視角來理解事物的象征意義。
地方性農業知識歷史久遠,屬于特定的區域,是傳統農業積淀的產物,是農民的鄉土實踐與方法。它內生于農(牧)民和農(牧)業,具有一定的地域適應性,且大多有傳播限制,和地理地貌、氣候、水文等條件息息相關,它是一種動態的集合體,是建立在試驗、消解、傳播以及接納的基礎之上的地方化了的知識。正因為這種地域適應性,地方性農業知識多有較強的生態價值。
人們傾向于認為地方性知識與科學知識是兩種對立的世界觀,仿佛二者不可調和。而事實上,二者間的隔閡并沒有也不應該如此之深。在格爾茨那里,法律也是一種地方性知識,法律和民族志都是與所在地方相關聯的議題,當法律作用于不同地域的人群時,由于政治、文化、經濟、地理等背景的不同,也會產生不同的地方性法律。同樣的,科學知識也可以從這一角度加以理解,它的發揮作用需要以當地文化為基礎。從根本上說,地方性知識和科學知識都應被看作是在歷史實踐中,尤其是社會與制度環境發生和發展的產物,二者需要互為補充。
二、甘肅的農事實踐
農事是指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所從事的一切實踐活動,如作物的播種、田間管理、積肥、治蟲、除草、防災、農機具維護以及家禽飼養等。而所謂技術選擇,是指在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文化因素條件下,社會成員對于更好地生存和生活的一種主觀努力,它既是對于另一種完全或相對不同于農民生存和生活技術的選擇,也是指具體的農業生產技術的選擇與實施,既是指人們對做事情的工具的選擇,也是人們對做事情方法的選擇。
在農事勞作中,農民的技術選擇體現了地方性知識和科學知識的交鋒。每個農民都仔細權衡各個地塊在實施某種措施后所產生出來的有利或不利影響,以及生產技術條件和環境因素等等,在歷史綿延中既有繼承也不放棄創新。在技術選擇中,農民會依據社會、經濟、文化和地域性因素來做出決定:究竟是選擇內生的、傳統的“土法”,還是選擇普同性的科學知識,抑或是兼而有之。
(一)農業生產基本條件
砂田是甘肅中部干旱、半干旱地區獨特的抗旱耕作方式。這是當地農民為適應干旱少雨且蒸發量大的氣候條件而創立的用養結合的耕作方式。砂田不能無限期使用——長期不施肥或少施肥帶來了土壤肥力下降,產量降低——老砂田的肥力枯竭不可避免。如果想要對砂田進行重新利用,就必須進行較長時期的更新。而起砂、鋪砂的勞動量是非常驚人的,并非一兩個人在短期內可以完成,有時候甚至需要一代人。正如呂永峰所言,找到一種克服或彌補砂田缺陷的辦法,至關重要。
甘肅的地方農業科學研究所和甘肅省農業科學研究院研發了若干適合于老砂田耕種的作物,以農業科研單位和農技推廣站為依托,整合項目和資源,使得甘肅的砂田作物種植有了實質性的發展,出現了諸如會寧的砂田西瓜和甜瓜產業、靖遠的砂田西瓜產業、皋蘭的紅棗和西瓜產業等。在甘肅皋蘭,在包括科研機構以及民營的紅棗經營公司所設立的沙棗研究所的幫助下,加之林業部門的配合,實踐出在老砂田上種植棗樹、套種金銀花的方法,萬畝旱砂田變成了增收的棗園,營造了“皋蘭模式”,或為隴中地區解決老砂田困境破題。
在這里,有兩種貌似截然不同的兩種話語體系和共同體:一方面,是創立砂田的當地農民,這一傳統方法的源頭可追溯至明朝,是地道的土生土長的傳統技術;另一方面,是代表科學知識的共同體,由農業科學院(所)和農技推廣站以及相關農業輔助機構組成,有一個較為嚴密的組織體系,持有科學技術。其工作內容主要包括:種子的改良與推廣、土壤條件的改善和土地規劃利用、化肥和農藥的應用和指導、病蟲害的防治以及其他各種農業條件的提升。我們很容易看到來自于后者的“專家”對于前者的詬病和壓制,前者被看成是無知、被動、沒有主見的單向度人,可見,兩種知識的對接并非易事。正如法國農民學者蒙德拉斯所言,任何進步,盡管在別處進行過實驗,但仍需在每個地方接受實驗。一種新事物要順利進入具體的農業區域,首先要完全適應那里的具體環境。
但農民們接受了基于品種試驗和砂田改良的科學知識。究其原因,表面上在于他們看到了其中的產量和由此帶來的效益,深層次上在于兩種知識在表層對壘下存在對接的可能。
(二)田間管理
提及抗災,人們習慣想到的是動員各方力量,將其理解為繁雜浩繁的系統工程,似乎離開科學技術、專家獻策和政府動員就無從談起。冰雹災害也是襲擊西北地區的一種常見災害,每年五至七月為高發期,岷縣、鎮原、臨夏、漳縣、會寧、永登等地為多發區。甘南高原、天祝和岷縣等地的冰雹出現的年平均日數高達6—16天。對于冰雹災害,老百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據清朝劉獻廷所著《廣陽雜記》:“土人見黃云起,則鳴金鼓,以槍炮向之施攻,即散去”。這種通過槍炮來驅散冰雹的方法,完全符合冰雹驅散的科學原則,后人對其多有贊譽。“土法”蘊含著“科學”,地方性知識和科學知識齊集于同一種技藝,兩種“知識”的界限并不如想象中那般明顯。此外,一直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天水當地還流行著在田間撒草木灰來除草的辦法。
甘南草原近年來由于過度放牧、挖金沙、挖蟲草和天敵減少而變得問題嚴重:鼠害猖獗,牧草減少和植被覆蓋度的降低。處于食物鏈下端的鼠類和兔類獲得了極大的生存繁殖空間。甘南草原上的地老鼠學名鼢鼠,專以草根為食,加之其瘋狂的挖洞本領,使原本脆弱的草原植被不堪承受,競相枯死。而對于這一問題的解決,牧民們自有一套傳承千年的生態倫理:當地藏民信奉藏傳佛教,不會去捕鼠,天然地具有強烈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他們真誠地相信神山時刻在監視著高原上所有的生靈,他們甚至沒有老鼠是害的觀念。
但畢竟鼠患嚴重影響到牧民的日常生產,對于如何滅鼠,傳統牧民認為,應該通過自然調節的方式,由生物天敵來對付鼠患。這種“習慣法”在遭遇過度放牧、挖金沙、挖蟲草和天敵減少而變得滿目瘡痍的草原上顯得有些蒼白無力。而當地政府主導的方式則主要是通過化學農藥“鼢鼠靈”和“c型肉霉素”滅鼠,這一方式和藏民的理念產生了沖突。
這是一種傳統與現代、地方性和全局性的對沖,貌似兩種價值觀的對立。但這一對立并非不可調和:在甘南,有很大一部分藏民在經歷了退牧還草、輪牧和異地遷徙之后也已經接受了農藥滅鼠的理念并自覺參與到了滅鼠的行動中來,有的還主動請漢人助其滅鼠。而經過人工治理的草場,基本上看不到堆起的黑土,生態效果較為明顯。
(三)耕作制度
在長期的農業生產實踐中,我國逐漸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各式耕作制度,它強調精耕細作、重視復種、用地和養地結合,充分利用地力。耕作制度的改制(簡稱“耕作改制”),是基于現代科學技術的范疇,它是在科學知識的指導下,種植者對于累積下來的輪作、套種、間種等所做的調整。對于耕作制度所作的調整,農業史上一直不斷,是一個動態的歷史過程。
針對當地干旱少雨的自然條件,甘肅很多地方都進行了耕作制度的不斷調整和對土地進行深耕深翻等做法。如在20世紀70年代,甘肅定西縣的青嵐鄉大坪村的經過改制以后的土地輪作方式是:豌豆、扁豆一小麥一馬鈴薯一谷子一莜麥一胡麻;豌豆、扁豆一小麥一馬鈴薯一小麥一谷子一莜麥一胡麻等多年輪作制。養地作物豌豆、扁豆占了l/3,達到用地養地的兩相結合,對于恢復地力有著較好作用。輪作制度加上土地的深耕可以有效遏制當地的嚴酷自然環境、抑制雜草叢生、防治病蟲害的危害,同時也可以調節用水用肥。在隴東、隴南等棉區,實行了棉、麥套種,大大減輕了棉蚜的危害程度。還有一些地塊實行了水旱輪作,改變了野燕麥的生活環境,因而雜草數量也明顯減少。
形成一種耕作制度的客觀基礎,一方面是該地區的自然條件,比如氣溫高低、無霜期長短、日照時間、雨量多少、災害性天氣等氣候因素,還有諸如地勢高低、土壤性質、水利資源等地理條件;另一方面,也是農業生產水平和社會經濟條件——包括農作物價格、耕作技術、肥料供應、灌溉設施、品種資源、栽培經驗、農業機械、勞動力多寡等作用下的產物。農民們接受了來自農技推廣部門的建議,在種植步驟、耕作措施上以及作物品種上服從了來自后者安排,但亦不放棄微調,在改制后的地塊上套種一些占地面積小的作物——我們又一次看到了地方性知識與科學知識對接之可能。根本而言,知識體系之間的對立,反映了特定的社會和歷史關系,農業實踐本身就是在社會歷史關系中產生的,需要在發展著的社會、歷史與政治表達中考察。
三、地方性知識和科學知識的契合
在科學知識的大傳統遭遇地方性知識的小傳統時,雙方拉鋸的力度把持至關重要。認識主體與客體高度統一的地方性知識存在著一種意義協商機制,它強調從文化持有者的內部世界,從距離相近而非距離相遠的視角來理解事物的象征意義。當然,我們肯定地方性知識在破除“我族中心主義”觀的同時,也不能陷進“地方中心主義”的泥沼,滑入文化相對主義的陷阱:對地方性知識持無原則無條件的肯定過分而枉顧普世科學知識的價值。
農民采用何種類型的技術,同特定的自然環境條件下的經濟生產和生活方式密切相關。農民做出的決定是綜合包括自然限制和社會約束多個變量的函數。農業技術的選擇不是一個純粹的技術問題,它不僅僅指涉工具對象,也內含使用工具背后的思想和觀念,技術既有物質性的一面,也有非物質性的一面……技術是有關‘實踐’的知識,它包含在有關如何行事的程式或方法之中。
在農事勞作中,農民們面對現代科學的沖擊,不是被動地接受或者反對,而是保持一種審視的眼光,在觀察和實踐中對農耕技術和方式進行靈活調整。農民始終對自己的生產勞動保持清醒的認知,在傳統知識及實踐經驗的指引下,對現代農業科技進行科學而理性的審視。地方農業實踐具有明顯的可塑性,它是根據不同的雨水、土壤、土地坡度、市場機會和勞動力供給條件而做出調整的一整套技術。這種“地方農業實踐”具有明顯的開放性,這是綜合了作物產量、勞作時間、勞力條件、氣候狀況、地理條件、市場行情等方面所作出的靈活選擇,是農民的生產經驗的總結,也是一種生存策略,用格爾茨的話說,這種地方農業實踐是“建設性”的。地方性知識和科學知識的對壘與對接最終統一于農民的在農事勞作中的技術選擇,而農民的“地方農業實踐”具有適應環境的先天性稟賦和靈活特質,這種“地方化的藝術”是有選擇的、理智的、生態的,它以其獨特的可塑性和重構性,使得知識在歷史綿延中不斷承傳。
雖然傳統地方性農業知識包含了生態機理,并表現出睿智的地方適應性,但由于缺乏系統總結、改進與創新,也沒有創造出經濟和生態的雙重效益。需要用現代科學闡發其機理,改進其操作,并使之標準化、精確化、操作化。另外,從傳播途徑和范圍而言,許多傳統農業技術只是建立在口傳親授的基礎上,傳播范圍窄、傳播渠道單一,使得地方性農業知識出現了斷代和消失的危險。因此,需要用科學的眼光加強對地方性農業知識的挖掘和整理工作,增加其傳播的途徑,擴大其影響的范圍,使呈凌亂狀和消弭狀的傳統經驗型農業知識科學化、系統化、知識化,改變其自生自滅的原生狀態。
總體而言,地方性農業知識的更新是緩慢的,有時甚至是停滯的,而科學知識則是更替的、常新的,傳統農業知識在面臨科學知識的更新狀態,需尋求新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的“社會環境適應性”,而非僅僅具有“自然環境適應性”。這就需要用科學知識來引導、改善和利用地方性農業知識,當前的農業市場化和社會化的條件下,充分挖掘地方性農業知識的潛能,尋求實現現代生態農業的新途徑,使其在發揮自身作用的同時,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增加農民收入,服務一方經濟。
四、契合性視角下傳統農業的現代化演變
傳統農業由于其自身局限性,面臨從傳統型向現代型歷史性跨越的問題。在我國人口眾多、土地資源短缺的條件下,發展現代農業不能走規模化、機械化和高投入、高產出的西方途徑,而現有國情也決定了我們不能采取日、韓等國依靠高補貼維持小規模農戶高收入和高價格的做法,必須探索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因此,我們發展傳統農業轉型既不是對傳統生產方式的簡單“回歸”,也不應是對發達國家農業發展模式的“拷貝”,而必須是對傳統農業生態理念的延伸和現有農業生產模式的革新。是對傳統農業模式的綜合性改造,其綜合性首先必須依靠科學知識和技術。
科學技術作為現代農業的第一推動力,在整個農業生產過程中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它對于農產品質量的提高、農業生產過程的精致化、農業配套設施的完善以及農業從業人員素質的提高等都具有不可或缺的影響。離開了科學技術,農業的發展就缺乏有效的支撐。而農民作為一線農業生產者,對科技的掌握尤為欠缺,這成為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中的掣肘因素。因此,必須增加農民的科學知識素養,強化其對農產品加工、貯藏保鮮技術、食品營養學、食品化學、微生物發酵等技術和知識的認知。
農業現代化是一個開放系統,不僅包括農業的裝備水平、投入產出能力,還包括生產過程中的科學技術運用、組織管理、生態環境和資源可持續利用等多個層面。現代農業不僅是一個生產性產業,還是一個農產品生產、生態保護、文化傳承等多種功能為一身的聚合體。
而專事實用的地方性知識不僅可以維護鄉村田野景觀,保護生態多樣性,傳承傳統農業文化,而且在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要用生態學的觀念改造傳統農業,用科學知識改造傳統農業知識,充分利用地方性知識的生態呵護作用和地域適應性。因此,在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型過程中,除了充分利用科學知識,我們還需要整理、挖掘、拯救地方性農業知識,擴大其應用范圍,讓掌握農業科學知識的農民自覺運用地方性農業知識和傳統農業生產經驗,并結合地質地貌和水文氣候等地域條件,創造出一條適應地區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道路。把科學知識與地方性知識的結合起來、把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農業生產環境的結合起來,從而將我國現代農業建設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參考文獻:
[1]克利福德·吉爾茲,地方性知識:闡釋人類學論文集[M],王海龍,張家碹,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273—277。
[2]金文林,農事學[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0:1。
[3]蕭正洪,環境與技術選擇[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1—9。
[4]呂永峰,砂田的啟迪與創新[EB/OL],[2008 ll一25],http://cae.jsu.edu.cn.
[5]H·蒙德拉斯,農民的終結[M],李培林,澤,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39。
[6]甘肅省地方史志編撰委員會,甘肅省志·農業志[M],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1995:69。
[7]安德明,天人之際的非常對話[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223—231。
[8]南文淵,高原藏族生態文化[M],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2002:60。
[9]張炳炎,甘肅農業病蟲草害及其防治研究[M],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99:485。
[10]拉扎爾·塞維托,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方化農業知識與糧食生產[J],國際社會科學,2007(1):131。
[11]查爾斯·哈珀,環境與社會[M],肖晨陽,譯,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5—23。
[12]詹娜,斷裂與延續[J],文化遺產,2008(2):121122。
[13]詹姆斯·斯科特,國家的視角[M],王曉毅,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391。
[14]冀宏,趙黎明,淺論對傳統農業的理性回歸與技術創新范式[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30一35。
[15]賈乃新,解析現代農業[N],吉林日報,2007--04
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