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孝道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深刻影響著中國人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方式。由于市場經濟和多元文化對傳統孝道文化的沖擊,孝道文化出現缺失和衰落,孝道文化在農村遭遇了諸多困境。本文試圖闡明農村孝道文化的基本內涵和社會功用,對當前我國農村孝道文化衰落的原因進行分析,探討當代農村孝道文化建設的基本對策及其當代意義。
關鍵詞:和諧;孝道;孝道文化
中圖分類號:D66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11)06—0119—04
前言
孝道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深刻影響著中國人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方式。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孝道在當代社會逐漸淡漠,傳統社會中孝道在維系和諧的家庭倫理關系方面的積極作用日益削弱。特別是在廣大農村,市場經濟和多元文化對傳統文化的沖擊導致孝道的缺失或衰落,正在摧毀傳統農業社會的社會結構,也使得孝道在農村遭遇了多重困境。許多農村老人的生活和身心健康狀況不佳,正在成為關系整個新農村建設的主要社會問題。因此,農村孝道文化建設就成為關乎農村社會和諧發展的重大問題。
由于文化在經濟、社會與人自身發展中的地位日益凸顯,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農村孝道文化建設就成為和諧社會視域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我們在批判地繼承中國傳統孝道文化的基礎上,應當明確農村孝道文化的基本內涵、社會功用和當代價值,對當前我國農村孝道文化衰落的原因進行全面的分析,在此基礎上探討當代農村孝道文化建設的基本對策,以期推動傳統孝道文化與時俱進,恢復和重建農村孝道文化,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一、中國農村孝道文化的基本內涵
百善孝為先,孝道是中國傳統倫理的核心價值觀念,孝道文化是中國傳統社會的道德基礎,對孝道的強調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顯著特征。孝是規范父子關系的準則,是中國人最基本的倫理概念。“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經·開宗明義章》),“孝”被視為萬善之本,是一切倫理道德的基礎和起點,是修身齊家治國的根本,因而構成中國傳統社會的道德基礎。
文化是人類為了自己的生存和發展而創造的程序規范系統,蘊含著人類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認知圖式、思維方式、道德倫理、風俗習慣、歷史傳統、價值觀念,滲透在人類生活的一切領域,維系著人類的有序生存和持續發展。
作為一種文化形態,孝道文化是人們在謀求生存和發展的歷史進程中所形成的人倫關系模式。農村孝道文化是傳統社會中以血緣親情為紐帶,以家庭自然經濟為基礎,以家族為基本單位區分尊卑長幼,規定各個家庭成員不同權利和義務的法則。其基本內容包括贍養父母、關心父母的身體和心理健康、以孝立身、引導子女傳承孝道,等等。
農村孝道文化是農村家庭穩定、和諧以及農村社會和諧穩定的文化根基。孟子說:“孝子之至,莫大于尊親”(《孟子·萬章上》),孔子則要求子女對父母不僅要“養則致其樂,更要居則致其敬”,認為“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論語·為政》)因此傳統孝道要求子女對父母不僅滿足其物質生活方面的需要,而且要使父母精神愉悅、心情舒暢、心理健康,并且能感受到幸福。“孝”作為待人之道,不限于自己父母,這其實是一種更深刻的、由敬愛自己的父母推及所有老人和長輩的道德內涵。
傳統的孝道文化是家庭自然經濟和血緣宗法制度的產物,很大意義上要服從封建專制統治。隨著中國社會現代化的轉變,傳統孝道文化中的家長專制、傳宗接代、忠孝合一的道德內涵為現代農村孝道文化所揚棄。
現代農村孝道文化是在繼承傳統孝道文化基礎上,既滿足世代農民生存和發展的需要,維系著農村社會生活的秩序,也滋養著民族文化的發育成長,是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
二、當代農村孝道文化的社會功用:基于和諧社會視域
農村孝道文化有著深厚的歷史積淀,滲透在農民生產、生活的一切領域,包括認知方式、思維方式、風俗習慣、價值觀念、道德規范、精神信仰、也包括農民創造的表達情感的民間技藝和留存文化記憶的建筑等。因此,農村孝道文化也在各個層面上發揮著其社會功用。
首先,農村孝道文化有利于維護農村社會的和諧和秩序。實現社會和諧,建設美好的社會,始終是人類孜孜以求的理想。從廣義上講,和諧社會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和諧統一與協調發展的社會。其中人與社會的和諧包含人與國家、人與制度、人與組織的和諧。
文化不是一種外在于人的、在歷史中自動發生作用的非人格力量,而是多元的人類共同體在特定的時空和特定的社會實踐中為了維系自己的有序生存和可持續發展創造出來的多層次、開放性和整體性的生命有機系統。文化是維系一個社會團結和睦的重要精神力量,重視發揮文化教育人、引導人的作用是符合文化效能機制的必然要求。農村孝道文化是農村作為一個共同體在其特定的時空和特定的社會實踐中維系家庭、社會有序延續和自身發展的文化,是農村思想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念。任何文化都是發展著的,農村文化也要與時俱進,賦予傳統孝道以時代內容,在新的條件下恢復和重建農村孝道文化。
其次,農村孝道文化有利于維系農村家庭的和諧和發展。孝道文化是中國宗法制社會以道理力量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載體,是傳統中國社會中規范和約束個體與個體、個體與家庭關系的重要手段。孝道文化是中國人特有的一種文化表現,它長久存在于中國的歷史之中,是構建于血緣關系之上的一種特殊的情感紐帶。作為一種現實的文化形態,農村孝道文化維系支撐著農村社會的有序運行,支配、規范、引導著農民的生存與發展。農村孝道文化的狀況不僅關乎農村社會的文明建設,廣大農民的生存與發展,也關系到民族文化的發展和中國社會的現代化進程。
在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中,社會處于變革和轉型的關鍵時期,然而,在占人口多數的廣大農村,農業大國的發展現狀仍然沒有完全改變,農村穩定、農業發展、農村轉型是我國實現現代化的必經之路,農村社會的穩定與和諧是基礎,農村家庭的和諧和發展是其不可動搖的根基。在這種意義上,農村孝道文化仍然是維系農村家庭和諧的重要力量。
孝道文化的直接表現就是尊老敬老。“尊老敬老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美德。由于有這個由來已久的深入民間的道德觀念的影響,總的講,在我們社會里還是有尊老敬老的風氣的。”Ⅲ這種孝道文化傳統的保持和發揚,對于中國農村社會的穩定和發展是十分重要的。
三、農村孝道文化的現狀及其衰落的原因
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多元文化對傳統孝文化的沖擊使得農村社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孝道文化在農村不同程度缺失,尊老愛幼、孝敬父母、奉獻愛心等這些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廣大農村有所淡化,不履行贍養父母的義務、婆媳關系不和、鄰里糾紛不斷等不良現象普遍存在,嚴重影響了農村的社會和諧。同時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農村文化建設和農村社會的發展。
案例(央視社會與法頻道《道德觀察》欄目):一個八十多歲的老人被兒女趕出了家門,冬天里也沒人管,原因竟是為了老人名下的一畝耕地。司法部門和村委會介入調解,卻被各個子女斷然拒絕。無奈之下,老人只好將兒女告上了法庭,要求法庭給予主持公道。
這樣的事例在《道德與觀察》節目中并不少見,這也折射出我們的傳統孝文化正面臨嚴峻的挑戰,原有的“孝”觀念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農村不同程度的孝道倫理缺失,影響了新時期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文化建設。農村孝道文化衰微,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家庭經濟結構和關系發生深刻變化是農村孝道文化衰微的根本原因。原來農村社會普遍的家庭權力(經濟權力或者稱為財權)掌握在家長(老人)手中,具體來講就是土地、牲畜、農具、房產等資源都由長輩配置,家長處于家庭全權力的核心和最高位置,子女在一定意義上必須服從家長的安排,其中孝順是衡量子女的重要指標。而現代社會隨著家庭結構和經濟關系的變化,農村每個家庭子女人數減少,即使是多子女家庭在各個子女結婚后都“分家”,形成各自的小家庭,家長權力中心的地位不復存在,對子女的約束機制作用消失。另外,隨著農業收入的減少或者增收空間越來越小,更多的子女選擇進城務工來貼補家用或者自用,這同樣改變了農村家庭中資源的配置情況,改變了子女在家庭中的經濟地位,也在某種程度上沖擊著農村孝道文化的紐帶和凝聚作用。
第二.現代的農村居民缺乏傳統的代際互惠觀念,年輕一代的農民價值觀念已經發生了變化。家庭教育中的孝德教育缺位和家庭結構變化。一方面,農村社會的生育觀念逐漸發生變化,不再多生多育,子女也不再是勞動力的補充,更多的年輕一代走出鄉土社會,家庭教育中孝道文化斷層;另一方面,家庭結構不再是幾代同堂,而是小家庭結構成為農村社會的基本單位,孝道文化在代際之間的維系作用被削弱。
第三,社會轉型的沖擊,新文化運動以來對孝的批判和市場經濟對其的沖擊。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傳統孝道遭到批判,但在這種批判中,卻忽略了對其中優秀道德傳統的選擇和繼承,相反,傳統孝道文化被貼上封建主義的標簽被全盤否定和拋棄。改革開放以后,由于西方思想文化的滲透以及市場經濟所帶來的個人主義、享樂主義的負面影響,加之獨生子女的特殊生長環境,青年人甚至不知中國傳統孝道的道德內涵,缺乏對父母的感恩,不能自覺承擔贍養扶助老人的道德責任。
第四,學校孝道教育缺失,缺乏培養孝道的方式。教育是培養新生一代,使其實現社會化和適應社會生活的整個過程,也是人類社會生產經驗得以繼承發揚的關鍵環節。廣義上講,凡是增進人們的知識和技能、影響人們的思想品德的活動,都是教育。狹義的教育,是指與社會教育相對應的學校教育。新中國成立以來,由于學校教育更多的承載著培養社會建設人才的功能,加之對傳統孝道文化的批判,孝道教育一定程度上缺失,也沒有形成行之有效的培養孝道文化的方式,這也是農村孝道文化式微的一方面原因。
四、農村孝道文化建設的現實出路及其當代價值
1、加強以孝道為核心的傳統道德教育。我們必須重視提高村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加強民風民俗建設,形成良好的尊老、敬老、養老習俗。“通過經常性地開展‘五好家庭’、‘當代孝子’等評選活動,樹立慈父慈母、孝子孝女的典范,基層組織像對待先進人物、勞動模范一樣對這些典范予以表彰,社會給予他們崇高的榮譽,從而在農村社會形成一個實踐孝道的激勵機制。”民風民俗是農村孝道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要切實引導農村民風民俗建設,樹立尊老、敬老、養老的典型,形成榜樣的力量。
2、建立農村孝道規范。孝道文化需要有體現孝道觀念和倫理精神的比較完善的規范體系。應合理地、有選擇性地借鑒傳統孝道,建立與我國農村社會新的發展形勢和發展要求相適應農村孝道規范體系。
3、加強農村孝道文化教育。家庭教育是孝道文化得以實現的微觀載體,學校教育是農村傳統孝道文化升華和傳承的有利渠道,把孝道文化納入公民道德建設范圍,積極開展孝道文化的宣傳和教育,引導農村形成孝道文化風尚。
4、完善農村養老保障制度。這種制度保障,可以使農村孝道文化超出傳統養老主題的局限。現代經濟社會發展迅速,鄉村社會也發生巨大變化,人的自我發展、完善和追求個人享受的觀念增長了,孝道文化的物質承載功能過強必然削弱其精神功能,導致孝道文化負荷過重和無力承擔其功能。完善農村養老保障制度,使農村真正納入社會保障體制中,孝道更多關注敬親,成為維系農村家庭、社會和諧穩定的紐帶,這是農村文化建設和和諧社會建設的現實途徑。
農村孝道文化建設的當代價值不容忽視。借鑒傳統孝道文化,重構與時代相適應的倫理道德,對正確處理農村家庭問題,調整家庭成員關系,化解家庭矛盾和社會矛盾,切實維護農民的合法權益,滿足農民安居樂業的愿望,促進家庭和社會的和諧穩定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農村孝道文化的狀況不僅決定著農民的綜合素質和農村的可持續發展,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制約和影響農村現代化建設的進程和農民生存方式和發展形態的轉型。因此,農村孝道文化建設已經成為我們必須面對的重大實踐課題。家庭是社會最基本的組成單位。只有家庭和諧,社會整體才能和諧。農村的穩定關系國家的長治久安,農村孝道文化建設具有不可低估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參考文獻:
[1]李瑞環,務實求理(上)[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69.
[2]楊振華,農村孝道衰微芻議[J],黨政干部學刊,2010(4):53 56。
[3]丁文林,馮敏強,和諧農村,“孝道”先行——論孝道在新農村建設中的傳播與發展[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0(]):16—1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