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的飛速發展,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需要更多的高層次的創新人才。“創新”是從古到今的教育家一貫提倡的精神。江澤民同志在全教會上指出,教育必須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努力培養“四有”新人。
關鍵詞: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
初中教育是培養創新人才的基礎教育,它好比高樓大廈的基石。英語是一門富有創新內涵的學科,它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其要求含有大量思維能力和創造力培養的因素。課堂教學是創新教育的主渠道。因此,認真研究課堂教學改革,則是完成創新教育的重要保證。以下是本人在教學實踐中的幾點拙見。
一、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強化學生的創新意識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托拉斯認為判別一個人創造力高低的特征有很多,其中就有:持有自己獨特的實驗方法和發現方法,喜歡尋找所有的可能性,常常提出“還有別的方法嗎?”這樣的問題等等。創新意識與能力的核心之一就是發散思維。一個人的思維由“一”而“多”發展到各個方面,就會得到不同的新穎的觀念。這樣既擴大了知識的信息量,又開拓了思路,有時還可以因此深刻地認識事物的本質。基于這一點,筆者嘗試了三種方法:
1. 設疑布陣
學生要學的知識不僅僅是一個結論,而是一個過程,一個自我否定的過程。一個問題的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而是開放式的。我們要引導學生多角度觀察、發現、分析、解決問題。至于結論,并非教師一錘定音,要允許學生質疑。學生的思維活動是從“疑”開始,靠“疑”來推動。“學須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不疑則不進。”質疑的過程就是思考、探索、發現問題的過程。它本身表現了一種求知欲,包含著智慧的火花。在教學中我們要善于激疑,有意訓練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我們可精心設計一組類似的問題,使學生沿著教師引導的邏輯思路步步深入,達到去發現、探索并得出結論的目的。例如,在7 Aunit5GrmmarB主要闡述現在進行時態,比較枯燥乏味。我在上課一開始就在黑板上畫了一個數軸,標上原點和正方向。學生們甚是驚奇:英語課怎么上成數學課了?這時我將數軸上的原點改為now,正方向改為future,當學生驚訝時,我趁勢解釋:“We use the present continous tense to talk about things that are happening now.”學生立即心領神會。
2. 縱橫比較
思維的靈活性是指學生善于分析問題,充分運用已有知識迅速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按知識內容的縱橫聯系比較,可以溝通不同知識內容間的相互聯系,開拓思路,活躍思維,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例如,7A中關于怎樣正確使用“take,spend,cost,pay”對于學生來說是比較棘手的。于是我出了這樣兩個翻譯題:
(1)我每天花半個小時做家務。
It takes me half an hour to do housework.=I spend half an hour doing housework.(不可用“cost”“pay”)
(2)他花了50美元買了這雙長筒靴。
He spent 50 dollars buying/on these long boots.=These long boots cost him 50 dollars.=He paid 50 dollars for these long boots.(不可用“take”)
通過這種比較翻譯,可以使學生明其原理,得其方法。通過變化,使知識系統化、網絡化,從而提高了概括能力。通過知識的遷移作用,積極思維,鍛煉了思維的積極性,有利于學生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培養思維的廣闊性。
3. 啟發聯想
聯想是人在創造性思維中,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維活動。首先,要求學生深刻領會、理解基礎知識。這是聯想的根本。其次,要注重聯想過程。比如,7Aunit3GrammarC要求學生正確使用some和any,于是我啟發學生聯想到預備課程中There be句型結構運用some和any的情況,引導他們總結出其用法。
二、營造良好的心理環境,激發學生的創新欲望
有研究顯示,“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創新能力形成的兩個重要條件,所以教師要為學生創設一種民主平等、相互信任和理解的教學氛圍。在這樣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環境中,學生可以得到足夠表達自己思想情感的機會,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自主精神,有利于形成探索創新的心理愿望。
1. 不拘于課堂形式,推崇學生創新
課堂教學中,我們要營造一個寬松和諧的教學環境,創造一個自然、親切的教學氛圍。我們要不拘于課堂的形式,允許學生相互討論、師生共同探討,甚至允許學生對老師的觀點提出異議。只有這樣的環境,才有利于學生形成探索創新的心理愿望。
2. 巧妙地評價鼓勵學生
師生情感的最優化實際上是教學過程最優化的重要條件,直接影響教學過程中學生情緒的緊張、焦慮程度、智力的活力程度及對教學過程的參與程度。因此,我們必須有技巧地評價學生,使學生主體地位得以確立,自信心得以增強,使其潛能和創造性得到挖掘和發揮。比如,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錯誤時,教師可用“Good,but ”等評價用語,在肯定成績的前提下指出錯誤。當學生由于怕說錯而不敢大膽舉手發言時,教師可以說“Don’t be nervous.It doesn’t matter whether your answer is right or wrong”,構建一個團結合作的教學集體,使學生感到自己的學習、討論、發言是自由的、安全的,不會受到壓制。這樣良好的心理環境有利于點燃學生求異、創新的火花。
三、創設探究情境,活躍學生的創新思維
1. 創設“問題”情境
實踐證明,在正式講解教學內容前,提出與課文內容有關的一些問題以引起學生的好奇和思考,是激起學生認識興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創設問題情境的原則是:(1)問題要小而具體。(2)問題要新而有趣。(3)問題要有適當的難度。(4)問題要有啟發性。比如,我在教7Aunit4ReadingA時,先問學生:“Where can you go shopping?”同學們很快給出答案——shopping mall, supermarket等。然后又問:“What can you say when you want to buy something in a shop?”學生們立刻活躍起來,七嘴八舌地討論著。用這兩個問題引出本課內容,能使課文與學生的實際有機地結合起來。
2. 合理運用創新型教學手段
運用實物、圖片、簡筆畫、游戲、英語歌曲、對話和現代化教學媒體等是當今教師常用的教學手段。這些手段可以充分調動學生認知主體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充分發揮人機交流的優勢,促進課堂教學的快節奏、大容量、高效率,學生學得愉快,教師教得輕松。如7Aunit3 Reading A介紹了關于萬圣節的概況。課前我便讓學生利用網上信息查找資料,并把他們搜集來的插圖以及關于“special costume”“trick or treat”等整理在一起,再加上他們的解說和介紹,結合課文內容,在萬圣節到來的時候,給他們上了一節生動的電教課。
四、開辟外語交際的陣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要讓學生學會用外語進行交往,提高他們的交往能力,就必須給他們提供良好而優越的交際環境。交往的范圍越大,環境創設得越好,氛圍越濃,學生使用英語交往的欲望越強,交往的內容越豐富,效果越明顯,創新能力越強。
(1)在班上專門開辟每日一條英語格言集錦、課前3分鐘英語演講等。通過介紹自己喜歡的好的名言和作品,引導學生共同學習。
(2)班級黑板報的英語角也是學生在班級交往中的主要陣地。
(3)相互交換英語日記的閱讀也有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
創新是時代的要求,創新教育是時代賦予我們的重任。希望每一位教師都要探索課堂教學中的創新教育,把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滲透到每一節課中,成為教學的主旋律。
參考文獻:
[1]鐘啟泉.新課程的理念與創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胡春洞.英語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3]王篤勤.英語教學策略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3.
[4]程曉堂,鄭敏.英語學習策略[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
社,2002.
(南京市江寧區銅山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