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務驅動”教學法的目的是突出學生的主動學習的行為,以任務去驅動學生自發參與、探索以至于完成創新的教學過程。
一、對任務驅動教學法的理解
“任務驅動”的特點就是圍繞“任務”展開教學,教師設計了合理的任務,推動學生主動去完成各項任務;而學生在處理問題的過程中,當發現無法解決的問題時,會及時向他人或老師求助,此時教師就發揮了主導作用。在這個過程中,任務作為重要的載體,被教師、學生運用,推動整個課堂教學的進行,教師、學生、任務三者是積極的互動關系。
二、“任務驅動”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的應用
1. 結合學生實際,精心設計任務
“任務”是否對學生產生參與嘗試的吸引力,是任務驅動教學法的根本出發點。對于高中學生來說,他們已基本具備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而計算機的常規處理信息的應用,學生只要用心,基本上是一模仿就能掌握,但最大的問題是對于絕大多數的學生而言,QQ和游戲幾乎就代表了他們對信息技術的應用,教材上的內容召喚不起他們任何興趣。所以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挖掘能與學生產生共鳴的任務題材。例如在WORD的教學中,我就以撰寫“個人求職簡歷”作為任務,進行教學的全面展開,目的是讓學生切實體會到實際應用的需要,激勵其參與學習。
總之,任何教材與教學的聯系都是做任務的切入點,只有做足任務的文章,才能有效地驅動教學。
2. 任務要抓大放小
既然確定了任務的方向,就應把充足的力量用在任務的展示和烘托上。在我的教學體會中,越是完美的任務展示和烘托,越能引發學生的模仿與探究的欲望。針對高中學生的特點,留給他們更多的探索空間,更能促進其對操作技能的掌握。比如“個人求職簡歷”任務,首先要讓學生認識到做好這個任務對他個人的發展是多么必要,激發他的主動意識,這才是最重要的!至于期間的各個操作要點,教師只需通過重點演示,讓學生主動模仿探究,就能攻破各個操作點。因此,做好大任務,留下細節由學生自主“掃雷”,是最有效的“任務驅動”教學法。
3. 做好各部分的跟蹤檢測,督促學生查漏補缺
即使教學設計非常理想,總是有不感興趣的學生,所以嚴密的質量追蹤是非常必要的。在“任務驅動”教學法中,設計占60%~70%,而質量跟蹤占教學效果的30%~40%。畢竟我們學生被傳統的教學約束慣了,沒有充分的自主能力,所以每節課課尾的質量跟蹤非常重要。在教學中,我常以問卷的形式對本節課的各知識點進行問答,要求學生答“是”或“否”或打個對號之類的簡單互動,目的就是督促學生能進一步掌握知識點。任務已下達了,學生也參與了,有的好,有的壞,任務又不復雜,當然沒有人愿意落后了。
總之,教師在進行“任務”設計時,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以學生感興趣的問題為切入點,并在“任務”實施中給學生更多的探究空間,使他們能出色地完成任務。
(遵化市東舊寨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