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輕松、愉悅、主動、有效地學習,關鍵就是培養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幾年來,我在教學過實踐中圍繞這一課題進行了一些探討和嘗試。
一、加強情感溝通
數學教學是一個認識過程,是一種情感活動過程。學生的學習情感調控得好,可以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初中數學,從初一代數起,就進入了形式運算階段。對于教材中出現的新知識,如代數式、負數、一元一次方程等,如何使學生牢固掌握呢?首先,教師要讓學生在獲得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親身感受數學知識的廣泛應用,以此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讓其產生肯定的學習情感,使他們認識到如果想擁有一個美好的未來,且能更好地勝任以后的工作,就必須學習數學并且一定要學好數學。其次,教師要注重對學生的感情投入。
教師應通過日常教學中的許多細微之處對學生科學引導、熱情幫助,使學生切實感受到老師的愛心和對自己的關懷,從而產生情感共鳴。
二、運用電教手段
學習語言最怕缺乏語言環境,課上沒有數學氣氛,會使具有好動、情感易變特性的學生感到枯燥乏味。運用多媒體,精心設計好每一堂課,把抽象的圖形、單調的公式具體化、生動化、形象化,就會深刻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起學習情趣,迅速培養其學習興趣,提高學數學的能動力。這樣,既可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也能全面調動學生多方面的積極性。
三、利用數學競賽
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制造一種積極的氛圍,對學生的行為會起到強化定向作用,有利于充分發揮參與者的創造力和競爭力。在一段時間后,我們就可采用競賽的方式進行比賽,選出優勝小組進行獎勵。我們要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動口、動手又動腦,親身參與課堂和實踐,包括知識的獲取、新舊知識的聯系、知識的鞏固和應用的全過程。要強調凡能由學生提出的問題,不要由教師提出;凡能由學生解的例題,不要由教師解答;凡能由學生表述的,不要由教學寫出。同時,組與組、班與班之間也應有比賽,從而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數學知識生活化
教師可把生活中的數學知識帶到課堂來,如超市的價格標簽、銀行的利率、家裝材料的購買面積估計以及食堂菜譜的調查統計表等。這樣的學習,無疑能極大地激發學生求知的內驅力,使所要學習的數學問題具體化,使學生在課上能滿懷興趣、集中精力,課下又能根據自己的愛好,拓寬自己的知識面。
總之,數學本來就是一門有趣的學科。如果我們能注意挖掘潛藏在數學中的寶藏,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自始至終都能生動地、饒有興趣地讓學生去學,就可以使學生的數學學習能持久下去,并發揮他們潛在的能動力,使他們在數學學習方面有突出的表現。
(遵義市紅花崗區金頂山鎮蓮池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