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實現教學內容呈現方式的多樣化和科學化
數學課堂上的教學內容呈現不再單純依靠教師的言傳身教,而是大力提高科技含量,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推進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就是不再單純地讓學生記憶并儲存數學結論,而是結論與形成結論的過程并重。新教材在這方面給師生們留下了較大的思維空間。這就需要教師和學生通過教學過程,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改革師生互動方式
以往數學課堂中,往往會出現學生被動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象。因此,教師要以改革數學課堂教學為突破口,營造一個實事求是、崇尚真理、追求真理的氛圍,對學生提出的不同意見、看法、觀點,不隨便斥責或施加壓力,以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同時,教師要為學生的充分發展創造一個寬松的環境,盡可能使教學過程成為師生教學相長、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
三、改革學生的學習方式
教師要將學習過程中的發現、探究、研究等認識活動突顯出來,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成為學生發展自己、學會學習的過程。還可根據大綱要求開展好其他類型的研究性學習,比如課堂討論、辯論,收集數學資料,制作數學題材的音像作品或計算機課件等。
四、數學教學的深度,是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基礎
在課堂教學中,應加強數學概念教學,注意準確、科學地表達數學概念,并要理解和掌握數學概念。因為數學概念是對數學事實和數學現象的抽象與概括,能反映其本質特征。例如可以引導學生從已有的知識出發去探究新的數學知識;可以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發現新問題;可以讓學生用學到的數學理論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等,訓練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規律性,大到一個時期、一個階段的數學事實及其特征和規律,小到一個數學公式由來。教師在講授數學知識時,必須與有計劃地培養學生的能力相結合。知識和能力是相輔相成的,知識是能力的基礎,能力的形成又是進一步獲取知識的條件。因此,在教學中既不能單純講知識而不培養能力,也不能單純培養能力而脫離知識,而應在講授數學知識時貫徹能力培養,在能力培養的基礎上獲得新知。那么在數學教學中,要達到一定深度,除了從整體上把握教材,形成系統的知識結構外,指導學生進一步分析和指出數學事實、數學現象或數學概念之間的內在聯系,則是能力訓練的重點。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努力創造條件,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給學生充分的思考空間,讓學生在觀察、實驗、歸納、分析的過程中去理解數學的形成和發展過程,進行數學的再發現、再創造,培養學生的發現能力。初中階段是實施創造性的最佳時期,只要我們教師在教學中啟發得當、循序漸進,每個學生的創造力就會在原有基礎上得到發展,成為有所創造之人。
(遵義市紅花崗區金頂山鎮蓮池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