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新課改的深入,現在許多地方都在倡導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躍起來,課堂變得動感十足,各種調動課堂氣氛的方法層出不窮。課堂多了幾分浮躁,少了些許寧靜。課堂教學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其實課堂中的“動”與“靜”就像鳥的雙翼,缺一不可。真正和諧完美的課堂應該是該靜的時候能靜下來,該動的時候能動起來,動靜結合才是教師應該追求的課堂教學境界。
關鍵詞:課堂;教學;動靜結合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什么時候該靜,什么時候該動,其實是很有講究的。而且這種動與靜結合、協調,主要還是靠任課教師來實現,從而確保課堂的教學效果。那么到底該如何選擇動靜的時機呢?下面,我就根據教學經驗談一談自己的體會和感悟。
一、上課開始時要讓學生靜心
學習是個不斷獲取知識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心態很重要,教授學生學習的過程,就是教育他們如何靜心去學習。事實上,熱鬧的課堂,過于活躍的氣氛,學生關注更多的是表面形式,一方面他們確實得到“個性”的張揚,可同時也會失去很多,比如產生浮躁自負、注重外在表現的心理,不能深層次地理解教學內容,更不能對所學知識產生真正的興趣。那么應該如何才能讓學生靜下心來,把注意力集中到學習上呢?我看關鍵在于教師的引導。例如在上課之初的時候,許多教師在新課的引入上花費了很多心思,千方百計用新、奇、特的方法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興趣,這種做法的初衷無疑是好的。但每節課都能找到新、奇、特的方法是不可能的,教師也沒有那么多精力來精心設計每一堂課的引入,更多的是隨堂課。而且即使導入很精彩,也只是一小段時間。據我了解,現在多數學生沒有課前預習的良好習慣。因此在每節課的開頭,有必要讓學生自己靜讀教材,了解本節課要學習的主要內容、重點和難點,要達到的學習目標,做到心中有數。學生往往帶著自己的經驗和感情閱讀教材,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解讀教材,這個過程是教師對教材的分析、闡述無法完全替代的。同時這也是個“靜心”的過程。讓學生的身心從課堂外回歸到課堂上,平心靜氣,并為教師正式上新課做好充分準備。
二、上課過程中要努力做到動與靜的結合
教師在上課時只有做到動與靜結合,才有助于消除學生學習的疲勞感,保持注意力,提高教學效率。因此,教師組織教學時,要巧妙安排教學方式,使之動中有靜,動靜結合。那么如何做到動與靜的結合呢?
1. 把教師講與學生聽、教師演示與學生觀察、教師提問與學生回答、學生討論與教師歸納、學生自主學習與教師輔導等雙向教學過程,依據教學內容,巧妙地交叉結合,使教學活動在動靜交替中有條不紊地進行
一般有經驗的教師非常重視動、靜的合理搭配與巧妙轉換,這些教師能在學生答問、討論之后,適時的來一個總結或板書,引導學生抓住教學重點,使課堂氣氛由鬧變靜。這樣做可加深學生對討論問題的識記和理解,把討論的問題條理化,抓住重點、難點,達到動靜結合、相輔相成的效果。
2. 教學內容安排難易適度,教學內容有易有難,有重點與非重點
教師在備課設計教案時,要將教學內容安排得錯落有致,時間分配得當。一般按照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邏輯順序。
3. 課堂40分鐘要張弛有度,教師要精心安排教學整個過程,使教學中有起有伏,形成一定的節奏,要在教學的最佳時間出現高潮,在高潮之前要有幾個小波峰的鋪墊
教師的教學語調要抑揚頓挫,語言中節拍的強弱、力度的大小交替變換,以增強教師語言的表達效果和感染力,打破以往單調聲音一說到底的催眠刺激。要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把教學內容安排得疏密有序,既要保持學生旺盛的學習精力,又不至于學生產生疲勞或過于松弛。通過這種規律性的變化,體現一種流動美,讓整個課堂教學節奏分明,充滿生機。這樣的課堂,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有興趣。
三、課堂結束需要學生靜靜地總結與回顧
課堂教學要有精彩的開頭,高潮不斷的經過,更要有耐人尋味的結尾。心理學的近因效應表明:最近的刺激對學生的印象是最深的。建構主義理論指出:學習過程是學生自主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生需要把所學知識納入已有的知識結構中去,通過對已有知識結構的調整,重建新的知識結構,以便于回憶、再現、提取。
因此,課堂教學不能草草地結束,也不能由教師包辦學生歸納總結。教師在課堂教學時要精心安排幾分鐘時間,讓學生自己靜下心來好好總結:本堂課我學到了什么?還有哪些問題?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有哪些?重點是什么?難點是什么?需要掌握的方法有哪些?這樣,能讓學生自主地完成知識的系統建構,實現課堂教學的高效。
課堂教學的“動”“靜”結合,還要從課堂的組織者——教師抓起。
靜態下的學習多是被動下的學習、接受時的學習,而動態下的學習多是主動式的、批判式的學習,雖然從理論上講,主動式和批判式的學習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精神和創新意識,但從教師的個人價值來看,被動式和接受式的學習更容易讓教師有滿足感。靜態下的學習是在教師絕對控制的環境下進行的,對教師的知識結構和組織能力的挑戰都較小,而動態下的學習是在一種無可預知的情境中進行的,這就要求教師有足夠的知識儲備和很強的組織管理能力。因此,人們傾向于靜態課堂教學,事實上只是因為靜態下的課堂教學更易于操作和管理,而動態下的課堂教學對教師的要求太高,這并不是能與不能的問題,而是能力高低的問題。所以對教師來說,我們如果要改變教學的現狀,就要從自身做起,不斷地提升自己教書與人的能力,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總之,課堂動靜結合的策略,能使課堂起伏有致、張弛交替,充滿生機與激情,形成對課程學習的持久的渴求與期望,感受學習的幸福和快樂,達成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教學目標。
(江蘇城市職業學院張家港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