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體育教學中,教師往往注重體育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傳授,發揮體育的健身和健美功能。然而,體育對促進心理健康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視的,如體育能開發人的智力,使人保持樂觀的心境;能統一人格,協調行為;能提高心理適應能力,促進心理素質的發展等作用。多年的教學實踐告訴我們,體育是培養和發展學生現代人格的重要手段和途徑,它蘊涵了豐富而積極的教育功能,我們只有把心理健康教育貫穿于體育教學中,才更符合我國現階段新課程的要求。下面,我就將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的一些做法和體會加以簡單闡述。
一、進行情感教育,促進心理相容
體育教師平時應主動接觸學生,深入了解他們的個性特點、興趣愛好、生活習慣、心理健康情況、運動技術與身體素質狀況,并逐一進行認真細致的分析比較,切實做到心中有數、因人而異。尤其對于課堂上表現異常的學生,更要給以關心和幫助,和學生建立一種親密友好的關系,使他們生活在和諧的氛圍中,增加集體的凝聚力、向心力。這樣,有益于學生發展個性,形成健全的人格,促進心理健康。
二、提高學生自我認知能力
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應積極引導,多進行鼓勵。例如,在進行籃球技術教學中,對一些確實因身體素質差或身材矮小導致成績不理想的學生,應明確指出他們的技術并不比別人差,只是素質和先天條件造成的,要正確面對條件,充分正視不足,利用靈活、協調等其他優勢彌補差距。例如,教師可有意識地調整學生的失衡心理,鼓勵學生經常鍛煉身體,提高自身的身體素質,從而逐漸提高自己的運動成績。
三、利用比賽培養學生健康的心態
在體育教學中多運用教學比賽,可以增強教學效果。一般在比賽前,根據學生的技術、身體素質等情況均勻分組后再練習配合幾次,這樣每一組為了取得更好的成績,就會互相督促、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形成好幫差、共同提高的氛圍。這樣,在進行比賽時,同組中的同學就會吶喊助威,從而促使學生間進行正常的感情交流,克服獨生子女身上存在的任性、嬌縱、自私等不良個性品質,使情感得以升華,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水平與個性的發展。
教師還可利用如拔河比賽、接力賽、球類比賽、田徑運動會等各種形式的比賽,培養同學之間的協作能力和集體主義精神,鍛煉個人堅強的意志和力爭上游的競爭意識,培養吃苦耐勞和堅忍不拔的健康心態。
四、主動參與,鍛煉心理素質
教師在體育教學中應貫徹教師為主導和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充分利用體育課的幾大環節,讓學生主動參與到體育活動中來,以鍛煉自身的心理素質。如讓學生輪流帶大家準備活動,使其體驗當老師的感受,促使他們更自覺地上好每一節課,培養良好的合作能力。同時讓學生通過嘗試,克服恐懼心理和緊張心理,鍛煉口語表達能力。這些都能消除學生的閉鎖心理和緊張情緒,提高交往能力,增強心理適應能力。
(隆化縣郭家屯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