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問是課堂教學使用頻率最高的教學技能之一。提高數學課堂提問有效性應以學生的知識結構為基礎,增強問題的目的性;以學生的認知結構為基礎,增強問題的適應性;以學生現有的心理發展水平為基礎,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
關鍵詞: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
提問是課堂教學使用頻率最高的教學技能之一,數學學科當然也不例外。它不但是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的策略,也是引導學生理解和解決數學問題的關鍵。提問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進而關系到課堂教學的效果。善于提問的教師,能針對不同的學生設計不同的問題,經過耐心引導啟發,促使學生積極思考;過多、過散、過易、過難的提問,則適得其反。如何提高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成了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是指教師把學生當做學習的主體,把教學看做發展學生主動性的積極過程,為促進學生思考而提問,為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而提問。這要求教師的提問要講究策略,要精心設計問題,在互動中把教學引向深入。
一、以學生的知識結構為基礎,增強問題的目的性
所提的問題要達到什么目的,必須從問題中明確反映出來;提問用語必須明確、具體,表達清楚,不可含糊其詞,使學生不知所措,不提一些沒有任何教學意義的問題。筆者通過深入調查研究發現,大部分數學教師課堂問題的每五個問題中,有三個只需要簡單地回憶事實性內容,一個是關于課堂管理的,只有一個是要求較高層次的思維活動。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是教師在備課時沒能整體把握知識結構,沒能根據教學目標進行問題設計,而是在課堂上即興提問。這樣的問題往往偏離教學內容的關鍵和教學的重點、難點,或者僅僅限于較低水平而流于形式,根本無法激起學生積極參與。
例如:“同學們,看這個問題難不難?”“同學們,你們說對不對呀?”這類提問,除了得到肯定或否定回答外,不能達到什么認知目的,也不具有啟發性,可以說沒有什么意義。
因此,教師整體把握學生的知識結構,了解教學內容與目標并設計較高水平的問題成為教師進行有效提問的前提之一。數學教師應在全面分析教材的知識結構的基礎上,從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入手,設計能引起學生積極思維、努力探索的高水平的提問。高水平的提問既能突出重點、難點,更能從方法與過程的角度整體掌握知識,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二、以學生的認知結構為基礎,增強問題的適應性
學生的認知結構是他們認識事物的基礎。如果某個學生對老師提出的問題都不能問答時,他就會把提問看成是對自己的一種威脅,逐漸產生厭倦心理。反之,所提的問題沒有難度,學生不作思考就能回答出來,那就失去了挑戰性,降低了數學學習的魅力。
因此,教師要善于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表述問題,調整問題的難度,以符合學生不同的水平。對基礎較差的學生,可以先問關于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方面的問題,針對發展情況逐漸提高難度;而對基礎較好的學生,可問一些需要運用高水平思維活動才能解決的問題。同時,同樣一個問題內容可以有不同的表達方式來調節其回答范圍的大小,根據問題的回答所要求的思維域限可以把問題分為寬問題和窄問題,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適當調節問題的范圍,使之適合學生的智力和能力,從而增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并樂于給出答案。
三、以學生現有的心理發展水平為基礎,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
從心理學上分析,有效的提問能引起學生適度的緊張,即具有“憤”和“悱”的狀態,太難或太易的提問都無法達到這一效果。因此,一個有效的提問不僅僅意味著教師提出要解決的實際問題,而且要讓學生感受到這些問題具有親切感。要達到這一效果,必須充分考慮學生的心理發展水平。
比如教師在課堂中這樣向學生提出問題:“異分母分數能不能直接相加減,為什么?如果不能直接相加減,我們該怎么辦呢?”“已知直徑或半徑,你怎樣計算圓的周長?”“如何運用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的方法來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公式?”這些問題把教學限制在學生易于感受到的情境之中,使學生想做某件事情卻不能立即知道做這件事所采取的具體行動、但又很想解決的情境狀態中。
因此,教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必須傾注企盼、熱情、誠懇等情感,使學生不知不覺受到感染,從而認真思考,踴躍回答問題;要給予每個學生平等參與的機會,避免使某些學生產生被歧視感;在學生的回答錯誤時,要耐心聽取,諄諄誘導,切忌不理不睬或訓斥體罰。
總之,有效提問能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和自信,能讓學生的思維變得深刻,能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主動學習有關知識。愿我們的教師真正讓課堂中的每一次提問都化為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成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的發動機,培養學生積極思維的有效工具。
(信陽市第九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