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孩子與家鄉(xiāng)
6. 不斷創(chuàng)新
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的生命。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只有不斷創(chuàng)新,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青年人要想有所建樹,必須時時想著改革創(chuàng)新。
1980年我剛參加工作不久,看到學生基礎那么差,急得不知怎么辦才好。特別是1981年的五年級升學考試,我教的班級考了全鄉(xiāng)倒數(shù),更使我寢食不安。我認真分析了失敗的原因,語文科的作文失分太多,40分的作文題平均得了21分。一個人如果語文學不好,將直接影響到其他學科的理解、記憶和掌握。特別是作文,一個人作文水平的高低,不光看他識了多少字,學會了多少詞,更重要的要看他對事物的觀察能力、理解能力,也就是說作文水平是一個人諸多能力素質(zhì)的綜合體現(xiàn)。為此,我在教學中把作文教學作為了突破口。
我在前面的文章中曾提到,課下我和同學們閑聊,問他們?yōu)槭裁闯钭魑模繉W生稀里嘩啦地給我背打油詩:“作文難、作文難,一提作文心就煩。有心不作吧,老師瞪大眼,沒有材料寫,不抄就是編。”
我分析學生愁作文的原因,不外乎有這幾個:一是剛開始讓學生訓練的幾篇作文要求太高,難度太大,一下子把學生愁倒了,從此一愁不振。二是很多教師不懂作文,訓練無計劃,缺乏科學指導,把學生教傻了。孩子從未作過文,尚不知作文系何物,怎么會發(fā)愁?可見開始的幾篇作文指導對學生多么重要!
課本上安排學生的第一篇命題作文是聽故事、講故事、寫故事。內(nèi)容是《白頭翁的故事》。為了不讓學生對作文發(fā)愁,指導時,我有意不提“作文”這個概念,而是先繪聲繪色地給他們講白頭翁的故事,孩子們聽得很認真。聽完之后又讓學生互相講,然后我引導他們說,現(xiàn)在有一位老爺爺,耳朵聾了,但他識字,他也想知道白頭翁的故事,你們誰有辦法叫他知道這個故事呢?
有的學生說,我爺爺有個助聽器,我拿來給他戴上讓他聽。我說這辦法好,還有其他辦法嗎?有的學生說,我們用筆寫下來給他看。我鼓勵說,這個辦法更好,現(xiàn)在大家都用筆來寫這個故事,看誰寫得最好。當他們紛紛把寫的故事拿來我看時,我才告訴他們,剛才同學們記故事的過程就是作文訓練啊,你們整天說作文難,看看,你們寫得多好,覺得作文難嗎?孩子們情緒很高漲,都說作文不就是用筆“說話”嘛,不難。
在以后的教學中,我又開始了“觀察口述”與“讀寫結(jié)合”和“從日記教學入手達到大面積提高學生作文水平”的實驗,取得了可喜的收獲。
這些年來我常思考這些問題,比如,我們從孩子一出生就教他們的“語”,一入學就教他們的“文”,為什么讀了十幾年的書,大學畢業(yè)后,很多人連一篇像樣的個人總結(jié)也寫不出來,這是否是我們教育的失敗呢?我有寫日記的習慣,從上小學開始記第一篇日記至今,從未間斷過。業(yè)務水平的不斷提高,大多來自于我不停地學習、探討、鉆研、記錄……由于日記給了我太多的教益,自然會把這一“秘訣”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學生。學生寫日記,不僅有助于積累作文材料,有助于作文練筆,有助于鍛煉意志,對學生一生都有重要影響。
針對學校思想教育串皮不入內(nèi),甚至使學生產(chǎn)生逆反心理的狀況,我進行了“作文教學與德育結(jié)合”的嘗試。
城市有城市的優(yōu)勢,經(jīng)濟文化發(fā)達,學習視野開闊。農(nóng)村的世界也是五光十色、絢麗多彩的。孩子們在大自然中,在直接或間接的生產(chǎn)實踐中,增見識,得啟發(fā),受教育。豐富的生活,感情的波瀾,生活的苦樂,都能引起他們強烈的寫作欲望。重要的是,要對學生的興趣加以引導培養(yǎng),并把思想品德教育融入作文教學之中,使學生在提高作文能力的同時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
(1)寫家鄉(xiāng)美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祖國,在孩子們的心目中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家鄉(xiāng)的一條河、一處美景,都是祖國山河的一部分。前邊我曾說過,我們讓孩子們熱愛家鄉(xiāng),就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我們村處于沂蒙山腹地,盡管這里經(jīng)濟貧窮,文化落后,信息閉塞,但這里山清水秀,山勢奇特,婀娜多姿,風光壯美。針對這一特點,在學生的課外時間,我時常帶領學生登山攀崮,進行現(xiàn)場口述習作。
春天,桃紅柳綠,大雁北飛,嶺坡初見點點迎春,山野盛開叢叢野花。夏天,翻滾的麥浪,傾盆的暴雨。秋天,收獲的季節(jié),樹葉黃了、落了,莊稼成熟了,紅紅的高粱,沉甸甸的谷穗,壓滿枝頭的水果。冬天,大雪紛飛,北風呼嘯……
這一切都是練筆的好材料。
清晨,云霧滿山飄,旭日東升,我領著學生踏著濕漉漉的小路走向田野,走向菜園,去描繪山溝這清新美麗的早晨。
黃昏,寫飛鳥歸巢,寫夕陽西下,寫晚霞映天。
晚上,寫繁星、寫銀河,寫這顆星和那顆星的傳說。面對遙遠深邃的星空,展開想象的翅膀,乘坐宇宙飛船,飛出銀河系,和外地小朋友擁抱在遙遠遙遠的外星球。
寫小船般的彎彎月牙,寫天狗吃月亮,寫拖著長尾巴的掃帚星,寫老師領著我們趴在玉米地里看貓頭鷹抓田鼠。
寫《我愛山里的野酸棗》,寫《我愛噴香椿芽》……
作文水平的提高在于多寫多練。這些豐富多彩的觀察、寫作活動,既彌補了教科書上的單調(diào)、局限、訓練次數(shù)少的缺陷,又較好地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
(2)寫傳說、故事,進行傳統(tǒng)教育。
沂蒙山區(qū)幾乎每座山、每個村,都曾響過隆隆的炮聲,灑下過烈士的鮮血。沂蒙山72崮幾乎都有獨特的風姿,有美妙動人的傳說。民間故事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故事不光頌揚了真善美,鞭撻了假惡丑,很多還有極重要的史學價值。沂蒙山的故事傳說多如牛毛,這里的每一個地名、每一處村莊、每一條小河,幾乎都隱伏著一個動人的故事。前文我介紹過,我在讓學生講述傳說故事和革命戰(zhàn)爭故事的基礎上,讓孩子們嘗試著整理并開展了“知我沂蒙,愛我沂蒙”等一系列活動。幾年來,共集文章幾百篇。這不僅鍛煉了孩子們的口頭表達能力,提高了寫作水平,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了他們分辨是非的能力,了解了沂蒙山的光榮歷史,樹立了更遠大的理想。
看看學生的作文片段:
“剛上學的時候,爹娘囑咐我說,你可得好好上學呀,考不上大學就打一輩子光棍!那時,我就把考大學作為自己的學習目的。通過開展‘知我沂蒙、我愛沂蒙’活動,我了解到,我們這個地方曾誕生過許多杰出的人物,如孫臏、旬況、劉洪、諸葛亮等,他們?yōu)橹腥A民族留下來寶貴的精神財富,為沂蒙山贏得了多大的驕傲和自豪啊。我們應該立志奮發(fā),幾十年后,讓后人從沂蒙山的英雄譜里,找到我的名字。”……
“我們這里太窮了!可是,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劉少奇爺爺、徐向前爺爺、陳毅爺爺都先后在這里戰(zhàn)斗過。我通過看史書才知道,有6萬烈士血灑蒙山沂水,骨埋崮溝河畔。他們流血犧牲是為了什么?不就是為了讓我們過上好日子嗎?可我們這里還是這么窮!我們能讓生活再這么窮下去嗎?地下的忠魂也不答應我們啊!”……
看到這些思考較深刻、認識水平較高的文章,多么令人欣喜!
(3)寫山里人的生活,進行熱愛勞動的教育。
城里人有城里人的生活方式,山里人有山里人的生活軌跡。孩子們偶爾進趟城,我就不失時機地讓他們向同伴講“城里見聞”,然后,再讓孩子對比山里的生活,讓他們奮發(fā)立志,用勞動的雙手建設家鄉(xiāng),這是追求新生活的起點。他們父輩的安于現(xiàn)狀、容易滿足狹窄的農(nóng)民意識,無論如何也不能再惡性循環(huán)到他們這一代了。
他們寫農(nóng)民如何耕地、刨地、澆地,如何播種收獲。有的孩子就在文章中這么寫道:“肩膀挑,镢頭刨,石磨磨面,這些笨重的勞動方式,到哪一天才能改變呢?”
看,他們已經(jīng)對這種原始的耕作方式不滿意了。
毋庸置疑,山里孩子和城市孩子相比,他們更愛勞動,更能體察勞動的甘苦,對勞動人民更有感情。他們本身也常參加勞動,放羊放鵝、打豬草、拾柴禾,跟著父母下地,和鍋碗瓢盆打交道,在清清的小河邊洗衣服,到大山里頭采野果、刨山藥、捉蝎子……我讓他們利用這些材料去寫文章,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們從小就樹立起“愛勞動”和“勞動光榮”的理念。
(4)搞社會調(diào)查,進行緊迫感、責任感教育。
“沂蒙山有這么光榮的歷史,有這么勤勞的人民,有這么豐富的農(nóng)產(chǎn)品,為什么現(xiàn)在這么窮?”當拖拉機從山外載著舊衣服等救濟物品駛向山里的時候,當老爺爺、老奶奶們領著一件救濟衣奔走相告的時候,當娃娃們穿著救濟衣服欣喜若狂歡呼雀躍的時候,我這樣問我的學生。
于是,“家鄉(xiāng)貧困調(diào)查”開始了。我讓他們先從調(diào)查自己的家庭開始,依次是鄰居、鄰村、親戚……
家鄉(xiāng)貧困的根源在哪里?我要求他們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寫成簡單的調(diào)查報告。
于是,在村里初中生、高中生的幫助下,孩子們查資料、聽廣播,先從了解掌握發(fā)達國家的生活水平及富裕地區(qū)人們的工作狀況、精神狀況開始,一個長達幾年,利用節(jié)假日的社會調(diào)查活動開始了。
這次活動,共收到報告六十多篇。有的寫“鄰居家有個小孩病了,他媽媽不抱去醫(yī)院治,卻去找我奶奶求神”;有的寫“天不下雨了,村里人就殺豬敬天,很多識字的哥哥姐姐們也跪在那里求雨”。還有的寫“我姐姐正上著初中,爹不叫上了,叫她回家放羊,再過幾年,她還不和娘一樣圍著鍋臺轉(zhuǎn)?”還有的寫“俺這里的瓜干才兩毛多一斤,聽城里的親戚來信說,瓜干制成糖和粉線多賣好幾倍的錢,俺村里要有這么個造糖、造粉絲的能人就好了,把全村人都組織起來干”……
(5)搞通信聯(lián)誼,征集信息,增強現(xiàn)代觀念。
進入二年級后,孩子們已經(jīng)掌握了一部分漢字和簡單的常用詞語,我便讓他們和外地的小朋友展開通信聯(lián)誼活動。孩子們樂不可支地找來報紙、作文選等,從上面找到通信地址和姓名,與陌生的朋友通起信來了。幾年來,孩子們先后和外地十幾個省市的小朋友通信幾百封,除了互相勉勵共同提高了寫作水平外,還使他們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得到了好多信息。有的村民就從這些信息中覓到了致富之路。如我村一姓王的青年,從河南的一封信中知道那里正舉辦“玉米制糖班”,就趕過去學習,回來后開辦了一個糖廠,在一個時期內(nèi)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6)憧憬美好的未來,進行理想教育。
農(nóng)村孩子盡管居地偏僻,但他們對未來生活充滿了信心,他們生活在充滿希望的年代,生活在充滿希望的土地上,常常樂于幻想。我常常在說話課上,搞科學幻想作文,讓他們展開聯(lián)想的翅膀,描繪家鄉(xiāng)未來的騰飛藍圖。孩子們興趣極高,一幅幅美麗的畫圖從他們口中繪出:陽光發(fā)電,山里用上了電燈。修筑鐵路,農(nóng)副產(chǎn)品擺在了巴黎、紐約的街頭;建魚塘、建牧場,搞第三產(chǎn)業(yè);我當上了地瓜系列產(chǎn)品加工廠的總廠長;蒙山溝里蓋起了高樓,沂河岸邊豎起了大廈; 72崮被索道連在了一起,沂蒙山成了舉世聞名的旅游區(qū),中外游人慕名而來,一天游遍沂蒙山……
多么豐富的想象力,多么崇高的理想!這種理想教育要勝過抽象的口頭說教千萬倍。把學生的第二課堂引到校外、社會,作文何愁“沒得寫”?帶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去學習,何愁“不會寫”?作文教學與思想品質(zhì)教育結(jié)合起來,教師、學生都有的放矢,“教有所求”“作有所得”,何愁作文水平、綜合素質(zhì)提高不上去?
(本文選自《憑什么成就卓越》,已由四川辭書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