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職學生由于文化基礎知識較薄弱,對生物課往往會出現厭學現象。中職生物教師應根據學生實際,巧妙地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達到較好的教育教學效果。
關鍵詞:中職生;生物;心理健康
健康的心理是一個人適應社會,充分發揮才智的條件之一。中學生是祖國的未來,處于青春期的發育階段,正是良好心理素質形成的重要時期。學校應通過各個方面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素質,課堂教學是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徑。這就要求教師根據學科教學特點,巧妙地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教學中,激發學生的智力和情感,激勵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達到較好的教育教學效果。下面,我就談談自己在生物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幾點嘗試。
一、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學生心理安全的基礎
教師和學生在教與學的實踐活動中,通過交往而形成的相互認識、理解、情感的親近與信賴的關系,它是建立在教學活動的基礎上,是以適應社會的需要和滿足學生求知、成才的愿望為目標。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活躍課堂心理氛圍、開發學生創新潛能和為學生提供心理安全及心理自由的基礎。它能有效地調動每一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教育教學活動的效率,并使學生在寬松愉快的教育情境中消除各種不利因素,進而使學生的個性特長得以健康發展。那么,如何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呢?
1. 關愛學生
這是師生關系和諧的基礎。被愛,是學生基本的心理需求。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師的愛是打開學生心靈的“金鑰匙”,是學生個性健康發展的“營養口”,是學生健康成長的精神力量。我們每位教師都應千方百計地使學生感受到自己已被老師和同學關心與信任。在一次生物課上,在學生興致勃勃地回答問題時,卻有一名男生默默無聲,課后經了解知道,他因初中時對生物失去興趣,這一部分知識沒認真學,所以學習起來困難很大。了解到這些情況后,首先我鼓勵他,告訴他只要通過努力學習,缺漏的知識一定能補上。其次,我在課堂上有針對性地讓他回答問題,并加以肯定;課余時間經常面改他的練習,對進步及時表揚,對不足的知識及時發現與分析講解。經過一段時間的共同努力,他對生物學習的興趣濃厚了,拉下的課程也終于慢慢地跟上了,在單元驗收時成績進步明顯。同時由于學習信心的提高,他的其他科目的學習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2. 理解學生
這是實現師生情感溝通的橋梁。學生需要理解,理解也是愛的一種體現,是師生和諧相處的前提條件。不理解學生的教育,只能是盲目的教育,也不可能收到好的教學效果。教師要理解學生,就必須了解、研究學生,用一種體貼、愛護的心情去觀察和認識學生的言行,即使是對于他們的缺點和錯誤,也要從積極的、發展的角度去理解。如學生沒完成作業,可能是難度太大或身體欠佳;學生聽課精神不集中,可能是沒聽明白或不感興趣;學生對教師態度不好,可能是由于教師本身的某些弱點導致學生不滿的情緒。作為教師,應當全面分析這些現象產生的原因,做到寬容、大度。中職生物教師應根據學生實際,大膽地對教材進行增刪取舍,適當降低教學要求,只有這樣,才能贏得學生的理解,使學生有強烈的求知欲望,提高學生學習生物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
3. 尊重學生
這是形成和諧師生關系的支柱。尊重學生,是學生正常學習所必須的。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個性、尊重學生的自尊心,努力創設一種師生相互尊重、信賴、平等的氛圍,消除師生之間交往的焦慮,平等相處,共同合作,使學生的智慧和才能得到最大的發展。在課堂上,教師要關注每個學生,要盡量讓每個學生都有展現自我的機會。因為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學生中不論是“白天鵝”,還是“丑小鴨”,他們同樣渴望得到老師的尊重,同樣需要分享師愛的溫馨與幸福。因此,教師要根據題目難易,把回答問題的機會分給每一位同學,多鼓勵和肯定,提高學生對生物的學習興趣,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心。
二、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為學生提供心理自由環境
良好的心理品質是學生學習成功的基礎,濃厚的興趣、自信的學習態度是學生獲得成功的必備條件。在生物教學中蘊藏著巨大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如何將它滲透到教學中呢?我認為關鍵是教師利用時機巧妙安排,為學生創設心理自由環境和個性發展機會,提高教學效果。為此,我注重了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
1. 幫助學生樹立信心,克服自卑感
在教學中發現,有的學生害怕老師提問,擔心回答錯了被老師批評沒有面子;有的學生擔心考試成績下降,因而心情焦慮不安等。學生焦慮自卑,可能是由于教師課堂過分主宰,教學氣氛不民主、教學姿態過于嚴肅等,讓學生感到緊張害怕,說明教師的觀念應該改變。另一方面,教師要清醒地意識到學生生理成熟早、心理發育滯后、生理營養過剩、心理營養不足,會導致學生意志脆弱、抗挫折能力差等,因而應采取針對性教育措施,讓學生心靈深處逐漸建立起一道自我心理防衛的功能體系。針對個別學生存在的心理障礙,教師應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正確對待學習過程中出現的錯誤,經常使用生動的口頭語言,如“同學們專注聽課的表情,讓我很快樂,也給我很大的鼓勵”“從同學們的發言使我眼界大開,同學們的學習能力提高得真快”等對學生進行肯定。當學生由于不敢發言到小心試探直至勇敢站起來,教師要給予積極的肯定,幫助學生樹立敢于發言的信心,鍛煉他們積極思考、積極表達的能力。對學生經過思考而得出的答案,要給予真誠的鼓勵,讓學生在“我能行”“我很優秀”的自我評價中思維自由馳騁;對作業中表露出的點滴成績,如答題的新穎、答案的詳盡、爭論的獨到見解、對書本知識的質疑及提出的新觀點等,教師都應密切注意,及時發現學生的優點并給予積極的、肯定的評價,滿足他們的發現欲、成就感,使他們能夠正確認識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增強自信心。
2. 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成功的體驗
學生的接受能力有個性差異,掌握知識的程度也不盡一致,但在教師的眼里,學生的求知欲望是相同的,他們都有成功的可能。如在一節實驗課上,我發現一名生物成績不理想的男生的動手能力很強,他做的“洋蔥表皮細胞質壁分離”裝片效果很明顯。于是我抓住這一機會,讓全班學生分別觀察他的實驗結果,并分析了他實驗成功的原因。這一舉動,使他備受鼓舞,給他以后的學習帶來了極大動力,他的生物成績也越來越好。心理學研究表明,積極的興趣是任何一種活動的最大的動力和鼓舞力,是激發學生學習創新的催化劑。實踐證明,一旦學生的求知欲望被喚醒,學習興趣被激活,就會發揮巨大的主觀能動作用。教師只要用心去啟發學生,就能將教學陣地變成一池活水,使學生心田滋潤起來,使學生科研智慧的火花迸發出來。
3. 運用靈活的教學形式化解學生心理困境
在教學中,為了便于學生理解重點而又抽象的生物知識,除了采用幻燈、多媒體等直觀教學手段外,還可以充分利用課本的實驗與小思考,采用靈活的教學形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化解學生的心理困境。例如學習《遺傳與變異》一課,在講到“禁止近親結婚,提高人口素質”時,可介紹小資料《達爾文的遺憾》;學習昆蟲外激素時,可介紹法布爾的“天蠶蛾實驗”。這樣,將不容易記憶的知識以“小故事”“順口溜”的形式教給學生,能使學生在最短的時間里以最佳的心態掌握知識,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三、多樣化教學方式是培養學生高尚心理品質的好途徑
生物學是一門基礎自然科學,客觀上決定了多樣化教學的可能性,同時也為對學生進行情感滲透和品德教育創造了條件。例如在學習《生命的起源的生物的進化》時,組織學生觀看錄像進行教學;在學習雜交育種時介紹“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授的實驗艱辛和重大科研成果;在學習《生物與環境》時,組織學生實踐——認識校園的植物并介紹環境要求,并通過錄像配音分別介紹“黃土高原的變遷”“現代化花園城——大連市”。在這些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學生共同體驗,注入真情,可以巧妙地將科學家的鉆研和奉獻精神、環保意識以及個人、國家、社會的關系等內容引入課堂中,使學生內心世界充滿積極向上的內容,既能學到課本知識,又能增強環保意識,受到美育和性情的陶冶。這樣堅持下去,就會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逐漸形成高尚的理想,為其才智的發揮奠定良好的基礎。
總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既是教學改革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和有效課堂教學改革對各學科提出的共同要求。
(三明工貿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