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職業教育的發展和企業用工要求的不斷提高,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培養優秀的、能夠滿足企業需要的、專業知識扎實的高技能人才呢?這是對我們教師嚴峻的考驗,同時也對我們數學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教學要求。事實證明,傳統的教學方法已經越來越不能適應社會、企業發展的需要,改革教學方法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本文主要介紹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應用于數學教學中的體會,同時思考這種教學方法對師生的影響。
關鍵詞:數學;任務驅動教學法;教學實踐
一、 任務驅動教學法在技校數學教學的必要性
近些年來,由于大學不斷擴招,技校、職校學生的綜合素質下降,知識基礎和學習能力都嚴重不足,學習積極性不高,厭學現象嚴重,面對此現狀,如果技校只注重傳授知識,而忽略學生的能力培養,還是采用灌輸式的傳統教學方法,只會使學生更加害怕學習。任務驅動教學法是一種以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加以引導,以培養學生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為目的的一種教學方法。該教學法是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的自主活動為基礎的,通過學生親自活動和實踐,變被動學習為主動積極而又有創造性地學習,充分體現了在實踐中學習、主動地學習、學會學習的教學目的。因此,針對技校學生的個性特點和任務驅動教學法的特點,有必要在數學教學中引進任務驅動教學法,這是現實的需要提出來的必然要求。
二、 任務驅動教學法的教學實踐
任務驅動教學法最根本的特點就是“以任務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 任務驅動教學法特別強調“做中學”,改變了以往“教師講,學生聽”、以教定學的被動教學模式,創造了以學定教、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協作、探索創新的新型學習模式。通過實踐,我們發現任務驅動法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及與他人協作的能力。
以《認識空間幾何體的結構特征》的教學實踐為例,實踐證明,任務驅動教學法改變了傳統教學的弊端,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教師把“空間幾何體的結構特征”的學習內容以任務的形式下達到各個小組,在強烈的問題動機的驅動下,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動手操作、相互協作等方式,把任務完成,教學的重點、難點也迎刃而解,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
具體的課堂教學實踐如下:
1. 分組
分組學習,能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學生通過團隊合作,集思廣益,相互取長補短,思維能力會得到充分激發,能更好地掌握空間幾何體的結構特征。因此授課前,我遵循 “優化組合、相互促進”的原則,讓不同特質、不同層次的學生合理搭配,把全班48位同學分為了6個小組。
2. 確定任務
任務是課堂教學的“導火索”,是問題提出的表現。通過創設的問題情境,把所要學習的內容巧妙地隱含在一個個任務主題中,能使學生通過完成任務,達到掌握所學知識的目的。因此在運用“任務驅動”教學時,應以教學目標為依據,切合學生專業的特點,設置針對性強,緊扣新知識點的學習任務。同時任務設計要有層次,具有可操作性,不能夠太難實現,那些學生通過努力學習也完成不了的任務,會嚴重打消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而那些太過簡單的任務,就會使他們在學習時浮于表面,對他們的思維發散會產生阻礙。總之,任務難易程度要適當,這樣才能引導學生去解決問題,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體會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樂趣。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多數采用講授法和演示法,借助幾何體模型把多面體及旋轉體的結構特征介紹給學生,學生是被動地聽、被動地接受,沒有機會去思考、探索多面體、旋轉體形成的方法和步驟,以致學生很容易混淆各幾何體的結構特征及其性質,對后一節教學內容《空間幾何體的表面積及體積的計算》的學習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我針對學生動手能力與認知水平,設計以下任務書(如表1、表2、圖1、圖2所示),通過加強動手操作,讓學生手動、腦想、眼看,使學生在多種感官的協調活動中積累感性認識,有助于學生發展空間觀念,更好地理解空間幾何形體的結構特征。
3. 任務實施
提出任務是“任務驅動”教學的基本,實施任務是關鍵。任務的實施,步驟要合理,目的要明確,還要注意與其他的教學方法有機結合,這樣才能激發學生興趣,提高學生技能,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發展學生個性。如在《認識空間幾何體的結構特征》的教學實踐中,我通過設置學生動手組裝、觀察討論、記錄結論 、表達陳述這幾個環節進行課堂教學,讓學生在我的引導之下,在組裝柱、錐、臺模型的過程中進行思考,與同伴進行討論和交流,小組合作完成任務。在實施任務的過程中,小組成員應如何觀察,如何動手操作,發言人應如何發言等都需要教師進行及時點撥和調控,當出現一些同學不善于口頭表達時,我對其進行及時的幫助。經過師生的共同活動,學生總結出柱、錐、臺幾何體的結構特征,在這個過程中既培養了學生觀察記錄的能力、書面表達的能力,同時也鍛煉了其口頭表達能力。
4. 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是一項師生雙向的教學信息反饋的過程。正確的評價體系,將極大地促進學生的“成就感”,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對學生的后續學習將產生強大的動力。因此課堂評價不但要反映出新知的掌握情況,更應關注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態度,要特別注意,評價時不僅要指出學生的弱點,也要看到學生的優點,這樣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自學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因此評價的內容可包括:是否完成了對新知識的理解、掌握、熟練應用;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同學間相互協作的能力;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等。如在《認識空間幾何體的結構特征》的教學實踐中,學生每完成一個任務,我就組織其交流展示,討論點評,及時對學生的學習情況作出反饋。同時我還建立了教學評價表(如表3所示),教學結束后組織學生進行自評、互評,評價信息能使我更好地掌握學生的學習效果,從而調整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三、 任務驅動教學法的實踐體會
1. 任務設計要切合學生實際
任務的設計過程中,應圍繞教材,要有針對性、趣味性,能夠突出重、難點。任務不宜過多,要有實用性、可操作性。設計的任務要在學生理解和操作能力的范圍內,不宜過難,應始終關注著學生的興趣。學生通過一個個任務目標的完成,伴隨著一個又一個的成就感的出現,有利于提高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 評價實施要及時,貫穿學習的全過程
評價的目的是激勵學生進步發展,而不是“秋后算賬”。因此,評價活動要貫穿課堂教學的全過程,隨時發現并及時捕捉學生的進步,進行及時肯定和鼓勵。我們知道,對于一個自尊自愛自強自立的學生來說,哪怕是一句漫不經心的表揚,有時會對他產生極大的心理震動,教師不應該吝嗇自己的表揚和鼓勵,要善于利用這個有利武器,及時評價、鼓勵學生施展才能,提高其參與學習活動的熱情。
3. 提高綜合素質,應對“突發事件”
在學生合作學習的過程中隨時都會有意外的問題發生,如果這些問題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解決,往往會阻礙合作學習的順利開展。教師要對學生的合作學習進行現場觀察和介入,為他們提供及時有效的指導。任務驅動教學法靈活多樣,課堂活動是師生互動的過程,教師無法預知教學中會出現什么問題,要駕馭這樣的課堂,需要教師必須具備很好的專業理論知識和過硬的技能水平;具備應對課堂“突發事件”的應變能力及很好的課堂調控能力。因此作為教育工作者,必須不斷地更新教學觀念,樹立先進的教學理念,提高自身綜合素質,才能優化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朱云霞.任務驅動教學法在計算機教學中的運用[J].中國電化
教育,2002(5).
[2]黃順好.任務驅動教學法在汽車發動機冷卻系維修教學中的探
索與實踐[J].職教研究,2010(2).
(廣州港技工學校)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