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依據素質教育,從“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出發(fā),運用教育發(fā)展理論、終身體育教育理念,結合我國普通高校體育教育現狀,對俱樂部的實行情況進行分析與討論。
關鍵詞:俱樂部;體育教育;模式
體育教學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體育目標的主要途徑,是把體育教育理論與教學實踐聯系在一起的主要手段。隨著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不斷發(fā)展和素質教育的全面推行,使得原有體育教學模式的缺陷和不足日益凸現出來。高校體育教學要走出困境,就應放棄僵化的學科、課程觀,改為開放發(fā)展的活動觀。建立高校體育俱樂部教學體制,以發(fā)展學生興趣、表現創(chuàng)造力、完善自我為出發(fā)點,有利于學生非智力因素的發(fā)展和素質的提高,從而推動素質教育的實施和全民健身活動的開展。
一、高校俱樂部的概念
俱樂部型體育教學模式(以下簡稱“俱樂部”)是近年來我國高校積極推行的一種體育教學模式,是學校與學生共同參與組織的新型體育教學形式,它將課外體育鍛煉與體育教學有機結合起來,“以年級為單位在同一堂選修課中開設各類體育項目,每一個項目為一個俱樂部,學生可以根據自身條件與興趣愛好自由選項上課,不受班組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學內容、教學進度的限制,形式多種多樣,內容豐富多彩,但應遵循體育教學規(guī)律,實現體育課程教學任務”。
二、高校俱樂部型體育教學的現狀與研究分析
1. 高校俱樂部型體育教學的特點
(1)堅持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宗旨,實行開放式教學。俱樂部制的實施能夠以學生為本,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關注學生個體的健康成長,重視全面發(fā)展。主要以學生的主體需要設置課程,教學內容豐富,項目多樣,拓展了體育教學的時間和空間,努力使學生可以自主選擇上課的教師、內容、時間。
(2)有利于提高教學效果。俱樂部在教學內容、方法及教材的結構上都進行了相應的改革,按照學生的運動水平把學生分為不同層次的分組教學。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方法,有利于學生掌握運動的基本理論知識、技能和方法。同時有效地彌補了傳統(tǒng)體育教學偏重競技技能、技術的學習,而對學生身心健康鍛煉的不足,有利于學生實現自我的價值,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潛能。
(3)突出了體育促進健康的本質功能。俱樂部模式遵循大學生身心發(fā)展和活動規(guī)律,結合教育規(guī)律,突出體育的本質功能,使體育課既堅持了體育的規(guī)律,保持了體育教學的性質,又突出了體育課的活動性質,適應了社會、學生的發(fā)展需要。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與特長選擇參加俱樂部,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技術、理論水平和養(yǎng)成自覺主動參與體育鍛煉活動的終身體育思想。
2. 教學俱樂部的教學組織形式
每學期開學前,體育部將全體任課教師的基本情況和所開設課程內容向學生進行全面介紹,并在校園網上建立選課機制,學生可以根據所了解到的信息結合自身的興趣、愛好和特長,選擇自己喜歡的俱樂部和教師。并且盡可能地擴大學生的自主選擇范圍,內容包括體育項目、項目等級、任課教師、上課時間等。新的教學模式打破了傳統(tǒng)的單元和班級授課制,使體育教學與學生的興趣、愛好更加貼近,能夠更好地調動學生主動參加體育鍛煉的積極性。
3. 教學俱樂部的授課方法
俱樂部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指導思想,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因此應采用啟發(fā)式、主動式的教學方法。
體育理論知識傳授形式要靈活多樣,開設健身和健康理論課、體育保健課、體育欣賞課,以及開展多種形式的理論講座。通過網絡開展體育理論的講授,學生通過觀看具體技術動作分段講解、技戰(zhàn)術演示和一些精彩的比賽,有利于死板的理論知識被學生理解吸收。俱樂部采用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組織形式,教師負責輔導、糾正錯誤,向技術骨干傳授教學經驗,幫助提高其教學、組織水平,以達到提高整體俱樂部水平的目標。
4. 教學俱樂部的考核方法
學生一個學期內在某一個俱樂部修滿規(guī)定學時,該俱樂部準予考試,考核評價采用“結構考核”和教師終結性絕對評價為主要方法??荚噧热莅夹g、比賽、身體素質,這是評價學生通過俱樂部學習應達到的統(tǒng)一標準。“結構考核”的主要特點是“結構”多方面的構成,具體地說就是將知識、態(tài)度和運動能力一起成為評價標準,其目的是完成“結合”和“全面”的要求,實現理論與實踐、技術與能力、成績與態(tài)度相結合。這種考核方法主要以教師評定為主,如學習態(tài)度、知識考試和技評部分,對于現階段高校體育教學還是一種較為客觀科學的考核評價方法。
5. 俱樂部的價值和優(yōu)勢
(1)有利于增強大學生的體育意識,養(yǎng)成終身體育觀念。高校體育教學的目的,除了鍛煉身體、學習技術之外,更重要的是針對大學生進行終身體育意識和鍛煉習慣的培養(yǎng),使大學生進入社會后,能運用所掌握的體育鍛煉技術與方法積極主動地參加體育鍛煉,促進身心健康。體育俱樂部的組織是以學生的興趣和愛好為依據,無論是理論知識的學習還是運動技能的學習,學生都能夠積極主動地參加。俱樂部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始終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注重學生個體的發(fā)展。俱樂部的開設為學生參與運動、自我健身創(chuàng)造了條件,學生在俱樂部參加各項活動,不僅滿足了自身的愛好,掌握了技能,更重要的是提高了組織活動能力與社會實踐能力。這些能力的提高,也保障了學生以后繼續(xù)堅持鍛煉,并使學生在實踐中逐步形成和加深終身體育的觀念。
(2)有利于實現高校體育課內外一體化,發(fā)揮學校整體優(yōu)勢。為全面實現教學目標,俱樂部要求學生的體育鍛煉由課堂內延伸到課堂外,將課外業(yè)余活動、學生社團俱樂部活動統(tǒng)一納入體育教學管理體系,形成完整的課內外一體化的教學模式。俱樂部教學模式是按項目劃分俱樂部,有課堂教學,也有課外鍛煉、訓練和競賽等,并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各項體育活動,學生可按照自身的條件以及興趣、愛好,自主選擇項目和教師。因此俱樂部教學模式有利于課堂教學與課外體育活動有機結合,發(fā)揮學校體育的整體優(yōu)勢。
(3)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運動技術水平。高校各體育俱樂部可以有目的、有計劃地開設“專項體育課”,這種教學模式注重學生的差異性,重視因人而異,并不只注重追求運動成績,忽視其他能力的掌握和意識的培養(yǎng)。俱樂部型教學模式在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在運動上的需要的同時,又能為學生自學、自練和自我創(chuàng)造、參與競賽、實現自我價值、培養(yǎng)競爭意識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和條件。俱樂部能舉辦各種體育競賽活動,培養(yǎng)體育骨干,在教師和體育骨干的帶動下,促使全體學生迅速提高運動水平。
三、未來實施高校俱樂部的建議與分析
1. 建立合理、健全的組織結構,完善運行機制
按照體育俱樂部建設實際需要設立職能部門,明確各級管理部門、人員的任務、職權范圍,建立完善的規(guī)章制度。其組織結構,如主管體育工作的院長負責俱樂部總體計劃的制訂,督促各俱樂部工作和協調俱樂部和各部門、院系之間的關系等;體育部主任負責俱樂部的工作安排,督察俱樂部的設計執(zhí)行情況;各俱樂部主任負責俱樂部各項工作計劃進度的安排,檢查各教師的工作執(zhí)行情況;各專業(yè)教師完成好本職的工作計劃,建立學生的相關檔案等。體育教學俱樂部的組織和管理,在體育部指導下,由學生自己負責,學生有自我管理俱樂部的權利和義務,使學生主觀能動性得以發(fā)揮,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組織管理能力。
2. 以學生健康為中心,加強體育課程建設
建立“以學生健康發(fā)展為本”的體育課程體系,尊重學生健康發(fā)展的特點和教育規(guī)律,順應社會發(fā)展趨勢,加強體育課程建設。要根據學生的需要和學校的場地條件,適當增設一些體育項目,如拳擊、跆拳道、定向越野、攀巖、太極拳、棒球等項目引入教學課程,拓展選項空間和學生人數的分流。
3. 增強師資力量,提高教師專業(yè)水平和能力
師資力量的薄弱,是制約俱樂部教學模式實施的重要因素。因此,體育部要對現有教師的專業(yè)結構進行有計劃的調整和培訓,提高教師的業(yè)務能力和綜合素質,尤其要重視年輕教師的培養(yǎng),利用年輕教師可塑性強的特點,充分發(fā)揮他們的優(yōu)勢和潛力,提倡教師一專多能,不斷地豐富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以滿足俱樂部教學的要求。
4. 改變傳統(tǒng)的考核與評價方法
俱樂部教學模式的考核方法不應定得過于死板,考核內容標準應根據不同層級的班級采用不同的起評分??己嗽u價不僅包括專項技術,也應參考學生參加鍛煉次數、鍛煉的積極性和自覺性、進步幅度、組織與實踐能力等。通過多種方法、手段綜合評價,減輕了學生的壓力,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對參加體育運動的興趣與積極性。
參考文獻:
[1]陳杰.普通高校體育選修課實施俱樂部制的實驗研究[J].西安
聯合大學學報,2002(4).
[2]李敏卿.體育教學俱樂部模式的改革與實踐[J].體育學刊,2003(5).
[3]陳海嘯.高校實施俱樂部研究[J].體育與科學,1998(3).
[4]孫大勇.山東高校實施體育俱樂部制教學存在問題的研究[J].
德州學院學報,2007(2).
(南開大學濱海學院體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