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屈原的性格與經歷決定了他的文學作品無處不表現著他的忠君愛國思想,就連曾經被人們評價為“人神戀愛”的《九歌》,表面像是古代的迷信,其實更多地表現了他為國為民的追求。“所謂‘人神戀愛’,說穿就是以巫為媒,用活人祭神的把戲。這種論調,當時因為有聞一多曾經肯定過,特別是有游國恩‘竊嘗反復玩索,以意逆志,而后知確為詠河伯娶婦也’的推尊?!薄毒鸥琛返男再|在這里我不作過多的研究,只從它里面所塑造的形象來看它的文學價值,從詩歌中的人物原型來看偉大詩人屈原的心懷志向。
關鍵詞:屈原;九歌;文學形象
一、屈原概況
孟子說 “知人論事”,也就是唯有知人才能論其作品。本節將略述屈原生平,以作為《九歌》探討的背景與依據。
屈原(前340年~前278年)出生于楚國貴族家庭,是楚王的本家,當時叫做“公族”或“公室”。他是楚國貴族中的杰出人才,才華橫溢,精通歷史、文學與神話,洞悉各國形勢和治世之道;人聰明,口才好。司馬遷《史記》說他是“博聞強志”“嫻于辭令”。青年時就嶄露頭角。二十多歲就做了楚懷王的左徒。左徒近似宗祝一類的官職,宗史兼修,地位很高。但他正直和進步的政治主張得不到腐敗的楚王和其他貴族的支持,因而構成了他一生的悲劇。正是屈原忠貞不阿的個性和他政治上的內外主張釀成了他的悲劇,他對外阻撓了秦的雄心,對內危害了貴族的特權和腐朽生活,并遭到兩次流放。最后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于五月五日,在寫下絕筆之作《懷沙》后,抱石投汨羅江而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郭沫若先生認為:“屈原為什么能獲得這樣大的同情呢?主要原因是由于他是熱愛自己的祖國和人民的”“屈原的熱愛人民更明顯地表現在他的詩的形式上”“屈原的詩的形式主要是從民間歌謠體發展出來的”“作為詩人,屈原的想象力,在中國文學史是獨步的”“盡管他在馳騁幻想的時候,假定有天堂、地獄和各種鬼神,但他并沒有崇信它們的念頭。”從《九歌》中,就能很好地證明郭先生的觀點。
二、用神靈之美展現心旨
“《九歌》是屈賦中最精、最美、最富魅力的詩篇,它代表了屈原藝術創作的最高成就?!毒鸥琛芬猿谧娴墓Φ潞陀⑿蹣I績為詩;以山川神和自然風物為詩;以神話故事和歷史傳說為詩,借酒澆愁,淋漓盡致地抒發了詩人晚年放逐南楚沅湘之間忠君愛國憂世傷時的愁苦心情和‘蕩志而愉樂’(《思美人》),‘聊以舒吾憂心’(《哀郢》),‘寓情草木,托意男女’‘吟詠情性,以風其上’(朱熹《楚辭集注》)的心旨?!薄扒木幍摹毒鸥琛匪茉斐隽诵碌挠袀€性的神靈形象,并以此作為象征手段,真實地反映了楚國的社會生活與民情風俗。同時詩人在對祭祀的神靈形象的描繪與贊碩之中,含蓄地表達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人生愿望;在對神與神、神與人之間悲歡離合的情節和纏綿悱惻的戀情的描寫之中,也隱約地寄寓了自己的身世遭際。”屈原用具有濃厚神話色彩的形象來寄托自己政治理想和憂國憂民、未遇伯樂的愁苦情感。
在《九歌》中滲透著屈原那個時代人民的純真感情和美學理想。我們從《東君》中對太陽神描寫就能看出屈原的自信,或許那就是他的化身,他有自信把為人們服務作為自己的責任。從《東皇太一》中可以看出屈原是贊成大統一的?,F在看來,屈原的忠是有局限的,但從當時的社會條件下和屈原的出生來考慮,這已經是具有符合時代發展的先進思想了。在《湘君》《湘夫人》中展現的愛情曲折歷程,或許是屈原被流放時的心路歷程,他等待著楚王恢復對他的信任,只是誤會造成了他被楚王疏遠,心里充滿了希望。《大司命》將他所勾畫、幻想的理想的社會秩序表現得更為明顯。大司命能抵御誘惑,始終堅持原則,只做對大家公平正確的事。在現實中,楚懷王就受著與他親近的人鄭袖和楚國一些腐朽的貴族的讒言和蒙騙,看不清事情的真相,進而疏遠了屈原,最后還葬送了自己的生命和國家。在《山鬼》中描繪了一個帶有憂愁但能克服種種困難去追求愛情的女神形象。這個女神或許就是屈原的化身。他被流放,心中有無限的愁緒,但他仍然會克服種種困難,在環境艱險、世俗污濁的社會中追求自己的理想政治。他在詩歌中勾畫了很多的理想政治圖畫,這些都是他心靈的表達與寄托。屈原的“美政”理想無疑是對國家和人民深切的關愛。所以說,屈原具有一定的大愛精神。
《九歌》的前九篇多是表現生活情態,其中包含了很多愛情的因素,一些篇目中甚至愛情成了主要內容,其中愛國愛民思想表現得隱避曲折,但從《九歌》的整體來看,屈原要表現的理想的“美政”,確是顯而易見的。
屈原生在楚國由盛轉衰的時候,所遇的君主都昏庸無能,他的政治理想沒能實現,并遭人讒言兩次被流放到偏遠的南方。他接觸了很多民俗風俗,于是寫就了《九歌》,記載了楚地的民風,并用充滿巫風色彩、綺麗、詭異、神話般的形象來寄予了自己的“美政”理想。
參考文獻:
[1]郭沫若.屈原賦今譯[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3.
[2]郭紹虞.中國歷代文論選(一卷本)[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3]將南華.重讀《九歌》——再論屈原《九歌》的思想內容及藝術成
就[M].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03(4).
[4]劉復初.試論《九歌》的象征意蘊[J].云夢學刊,2000(6).
(四川核工業工程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