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鄧凌原
畢業生就業手續謀“瘦身”
□ 本刊記者 鄧凌原
對就業手續施行“瘦身計劃”,不僅是畢業生的心聲,也是時代發展的需要。

北京市公安局人口管理處的工作人員正在辦理畢業大學生的落戶手續。戶檔轉移、安置手續是畢業生要面對的一道難題。圖/CFP
每年的七、八月都是畢業生辦理離校手續的高峰期。當這些剛剛走出校門的學生正在為戶口和檔案的事情忙得焦頭爛額之時,北京市人力社保局新聞科發布了一則消息,稱北京市剛剛出臺了《大中專畢業生離校后就業及人事檔案管理辦法》,并將于近期公布。
這一辦法將為畢業生離校后的人事檔案轉移簡化手續,去除體制和機制上阻礙畢業生就業的因素,促進其在不同地區、不同所有制單位之間的自主流動與就業,為畢業生暢通職業發展通道。
“我的報到證丟失了,可以補辦嗎?需要辦理哪些手續?”
“我的戶口和檔案已經派遣回原籍了,但是我現在在北京找到了解決戶口的工作,請問怎樣才能把戶口和檔案重新調回來呢?”
“我毀約了,報到證可以改派嗎?”
“沒有報到證就不能算工齡嗎?”
北京師范大學就業指導中心的老師告訴記者,盡管學校已經放暑假了,但打電話進行咨詢或者前來辦理各項畢業手續的學生還是絡繹不絕。就業中心每天都必須安排老師值班,為學生解答疑問,辦理手續。
張一弦是北京某高校2010年的碩士畢業生,由于畢業時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她打算在北京復習一年,報考2011年的博士研究生。對于像她這樣沒有簽訂三方協議、確定就業意向的學生,學校通常會在畢業后將戶口和檔案派回原籍。由于報到和落戶手續都必須由本人持身份證親自辦理,張一弦不得不買了一張回家鄉福建的火車票,花了一個禮拜的時間辦理了各項手續。2011年5月,當她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博士研究生時,她又不得不重返老家,將戶口和檔案遷回北京。
“這一來二去的真是麻煩。為什么就業手續就不能進行簡化,或者通過網絡的手段進行辦理呢?”張一弦道出了許多大學生的心聲。
據了解,目前我國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流程是這樣的:第一步,畢業生通過各種方式選擇好就業單位;第二步,確定就業意向后,畢業生與就業單位簽訂《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協議書》;第三步,學校、學校所在地派出所、教育行政部門根據《協議書》內容,將學生的檔案、《戶口遷移證》、《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報到證》分別轉移、開具到單位所在地,學生到當地人事部門或教育部門報到,到當地派出所辦理落實戶口手續。
以上流程中,最繁瑣、也最讓學生頭疼的就是派遣制度。記者了解到,當畢業生離校時,會收到學校發放的報到證。報到證一式兩聯,白聯又稱派遣證,在畢業生就業后就被收進檔案,要承擔記載轉正定級、見習鑒定、工作經歷等重要作用;而紅聯則發到畢業生手中,由畢業生在規定時間內攜帶《報到證》(紅聯)去就業單位報到,辦理落戶、接收檔案等各項手續。《報到證》兩聯缺一不可,丟失只能開具證明,不可補辦。
其實,現行的《報到證》與之前計劃經濟時的《派遣證》并沒有實質性區別,行政管理內容沒有變。唯一的區別在于現在的接收單位由自己去找,原來的接收單位由國家指令性安排派遣。
“高校派遣制度已經完全不能適應目前的畢業生就業情況。”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關系學院博士生李宏認為。“隨著就業體制的市場化,就業渠道的多元化,現行的畢業生三方協議、派遣、報到證等與現行的《就業促進法》、《勞動合同法》等法律法規存在不協調現象。”在2010年10月舉行的第十七屆全國副省級城市畢業生就業工作聯席會議上,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就業促進司副巡視員尹建堃表示,《報到證》原本附加的許多職能完全可以被畢業證、就業協議書或勞動合同所取代。
據了解,《報到證》制度成為影響畢業生順利就業的“絆腳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阻礙了畢業生去一些中小企業、民營單位就業。因為這些單位不愿意與學生簽訂三方協議,只愿意簽勞動合同,部分用人單位嫌手續麻煩而不愿意招聘應屆畢業生。
其次,造成人檔分離的現象。按規定,未能落實接收單位的學生的戶口、檔案在離校之后要轉回生源地(或存放學校),一年后才能轉正定級,之后檔案方可流動。而學生畢業后的實際就業地往往不在戶檔所在地,這就會給畢業生日后辦理婚育證明、政審、職稱、社會保險等各種手續帶來不便。
第三,《報到證》的辦理和改簽手續非常繁瑣。一旦畢業生今后換工作,檔案就要隨著他的人事關系轉移,如果沒有《報到證》,或《報到證》和其他材料內容不符,單位或人才中心就會拒絕接收檔案。
北京市人力社保局新聞科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今年將研究辦法,解決《報到證》在畢業生就業過程中產生的種種問題。目前的想法是,要求人才、職介部門不得以檔案袋中沒有《報到證》為由拒收畢業生檔案。對于擁有獨立人事權、自行保管員工檔案的機關或企事業單位,也將理順關系,通過其它的檔案材料證明畢業生的畢業時間,而不再以《報到證》為唯一的證明材料。
北京某高校一位負責畢業生管理工作的老師認為,對就業手續施行“瘦身計劃”,不僅是畢業生的心聲,也是時代發展的需要。
□ 編輯于俊霞□ 美編閻 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