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張子琦
考研能否避開“就業難”
□本刊記者張子琦
5月5日,2011年全國研究生錄取工作結束,那些考研失利而又即將本科畢業的莘莘學子們不得不面對兩個選擇:繼續寒窗苦讀,來年再戰;或者在畢業臨近之時找份工作,在社會中拼搏歷練。這道看起來簡單的二選一問題,卻意味著身份上的轉變,是學生時代的終結,也是職場生涯的開端。
2011年考研人數突破150萬大關,比2010年增加11萬,是“就業難”催生了“考研熱”嗎?“考研熱”能成為緩解就業難的良藥嗎?
還沒有到期末,又是休息日,被籠罩在午后暖陽中的吉林師范大學圖書館顯得安靜沉默,館內大廳中只坐了稀稀落落的幾個學生,有的已經昏昏欲睡。
不過,推開考研自習室的大門,里面的情景卻大大的不同了。桌椅填滿了整個一間大教室,幾乎沒有空位,學生們都在埋頭苦學,偶爾有幾個在打瞌睡,幾乎每張桌子上都堆著厚厚的一摞書或者卷子,人很多,但是很安靜,甚至能聽見筆劃在紙上的沙沙聲。
“這里都是考研的學生,學習氣氛好,圖書館開館時就要來這里占位的,否則昨天的座位可能就被別人搶走了。”同行的小佳這樣告訴記者。
小佳是2006年生物系畢業的,考研歷程6年,至今躊躇滿志,這間教室承載了小佳最美好的年華,小佳走進教室的時候,好幾個學生都抬起頭都對她微笑,“我給了他們很大的勇氣吧,考研最重要的是堅持,我大概是這間教室堅持最久的人。”小佳說起這話時多少帶了點自嘲的意思。
說到考研的初衷,小佳有些猶豫,她說自己大學念的是生物教育,畢業時教師行業已然有飽和的趨勢,“學業不精,讀的也不是名校,很難找到滿意的工作。權衡再三,決定考東北師范大學,算是給自己增加一些找工作的砝碼。”不過,小佳并沒有想到,這個砝碼加了6年,反倒成了累贅。“我現在覺得考研就是我必須得做的一件事,而且,現在就業形勢比以前更差,我無論年齡還是學歷,或者工作經驗,都沒有任何優勢了。”對于記者提出的可以出去找找工作試試看的意見,小佳說:“我不知道怎么走出這座象牙塔。”
小佳和同齡人比起來,是多少顯得滄桑一些的,用她自己的話來說,每年的年末都是脫層皮的,根本睡不好,過了一個年,在周而復始的學習。“不是公共課不過,就是專業課不過,連復試的邊都摸不到。”
對于這種壓力,考了兩年的張默卻有點滿不在乎,“我不想出去工作,社會壓力太大了,像現在這樣天天學習,向父母要錢也比較心安理得。”
“像小佳這種連續考了6年的考研生雖然不多,不過近兩年這種范進式的考研生卻是大大增加了;與之相對的,很多大二的學生已經開始報名各種考研班,考研的時間跨度提前了,當然,應屆生仍舊是考研的主要群體。”吉林師范大學圖書館管理員王雙對記者介紹說。對于張默這樣的考研心態,王雙表示,這樣公然表示的孩子也許不多,但有這樣心態的學生并不在少數。
在考研自習室,記者隨機采訪了幾個學生,文學院的大三學生小李對記者表示,自己是剛剛決定考研的,現在本來已經是找工作的黃金時期了,可是自己認識的很多學長至今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就算找到了,薪酬也很低,壓力還特別大,很多研究生和你爭搶一個職位,實在沒有優勢。”
另外幾個學生普遍表示,考研的目的多是為了以后的工作能夠好找一點,薪酬高一些。只有一個英文專業的學生表示對英國文學興趣深厚,希望可以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水平,以后能夠從事研究型的工作。
雖然考研的原因多而復雜,但幾乎所有接受采訪的考研學生都提到了就業難,然而,“就業難”真的能夠通過考研這條艱難重重的道路來解決嗎?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2012年的考研備考已悄然開始。圖/CFP
隨手打開招聘網站,對于應聘者的要求,記者看到最多的并不是學歷限制,而是工作經驗限制,“兩年以上相關行業從業經驗”,這句話并不會因為研究生的文憑而放寬。記者致電了一家通信企業,詢問是否可以考慮招收應屆研究生,該單位負責人表示,之所以不想啟用研究生主要有兩個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因為研究生的工資要求水平較高,另一方面則是因為許多研究生學習的理論與實踐脫鉤,并不能更好地服務企業。
除了注重實踐經驗的企業之外,越來越多的高校、重點中學也開始向研究生說“不”,吉林師范大學負責招聘工作的徐老師對記者表示,碩士研究生只能應聘行政崗位,應聘教師崗位的最低學位要求是博士,只有少數稀缺專業才會聘用名校優秀碩士研究生。
2010年湖南師范大學當代文學專業研究生吳曉現在供職于杭州某跨國酒店集團,在回憶起找工作的種種情景時,對記者表示,“我曾經應聘杭州學軍中學,最后進入面試的6個人中,有兩個是博士,另外3個人是北京師范大學的研究生。競爭太激烈了。”吳曉寢室里一共6個同學,除了一人在成都某區重點初中任教外,另外5個現在沒有在教育部門的。 “全班11個人,幾乎在找工作時都遇到了專業不對口的尷尬問題,甚至有幾個同學到現在也沒找到工作。我之所以能找到一份不錯的工作,與其說是憑借專業知識,不如說是我參加的各種社會活動的經驗積累。”
“研究生的就業率并不高于本科生,高不成低不就,實際上是研究生就業的尷尬現狀。”徐老師表示,“對于現在很多學生的考研動機,我是持反對意見的。雖然國家一直在調解專業人員與研究型人員的招生比例,但是大部分高校培養研究生的方向是培養他們的科研能力,而社會實踐能力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這與現在許多大學生考研的目的相差太多了。”
其實,象牙塔里留住的是青春年華,給你的一紙文憑卻只是一把小傘,遮得住和風細雨,卻遮不住社會職場的風云莫測。
正如華中師范大學社會學系梅志剛教授所說,“大學生通過考研來改變就業現狀的出發點本身就是錯誤的。大學生就業難的根本原因不在學歷不夠,而是缺乏實踐能力。從我們國家現在對高端人群的需求來看,國家對研究生以上人群的需求量,不是快速增長,而是相對穩定。一邊是供給增加,一邊是需求平穩,研究生的就業難度會相應更大。”
正如有關人士分析提醒,有些碩士畢業生的培養方向是科研型人才,而社會上主要提供的是操作性強的工作崗位,為了好就業而考研的做法無異于緣木求魚。
就像徐老師所說:“如果只是為了逃避對于步入社會的恐懼感,那就更加沒有必要考研。因為遲早要面對‘就業’這個難以回避的問題。”
□編輯劉文婷□美編閻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