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曉鋒
摘 要:本文針對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存在的教師對教材和教學目標把握不準、不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教學方法單一等問題,結合新課改理念和自身教學實踐,對高中信息技術教學從定準教學目標、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教學方法及教學評價方面等進行了探討,以促進教學效率的提高。
關鍵詞:新課改;教學目標;學習興趣;教學方法;教學評價
新課改理念下的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促進學生全面且富有個性的發展,使學生在掌握信息的交流與處理、技術的設計與應用的同時,具備一定的創新精神和適應社會的能力。但是當前的信息技術教學還存在對教材和教學目標把握不準、不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教學方法單一等與新課改理念不協調的問題。本人結合自身教學實踐,針對上述問題提出幾點建議,以探討如何搞好高中信息技術教學。
第一、轉變觀念、定準目標。面對新教材,有些信息技術教師對教材和教學目標理解片面,僅重視計算機應用技術的講授忽略了新課標教學的核心: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針對此問題,教師應轉變觀念,采取相應措施:首先,認真研究新課標,定準教學目標。教師作為新課標的實施者,要深刻、全面領會新課標的內涵,將培養學生的知識技能和信息素養貫穿到教學中。其次,善于運用新教材。備課時,教師要吃透教材,理清知識脈絡,把握教材的編寫意圖與教學重、難點。同時教師對教材要有自己獨特的思考與觀點,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教材知識順序關系,吸取生活事例豐富教材內容,使學生學的輕松、愉快。
第二、激發興趣,寓教于樂。信息技術課程知識點瑣碎繁多,學生容易感覺枯燥、失去學習興趣,教師在授課過程可以通過巧設導語、多媒體演示、啟發誘導、作品評比、設立興趣小組等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例如在Word文字處理綜合練習時,教師可以給學生欣賞整理好的作品,然后引導學生:作品設計的是否漂亮,有什么特點?你們能不能設計自己的原創作品?學生看到漂亮的作品會躍躍欲試,此時教師適當加以指導并對學生設計好的作品多加鼓勵,以使學生樂于學,主動學、學有成就感。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創造的源泉。只有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升學生的創造能力,進而使學生主動學、快樂學,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
第三、教法靈活,重在能力。傳統的教學方法比較單一,重在知識的講授,以教師為主體,而信息技術是一門開放性、實踐性、發展性的學科,傳統的教學方法已不能滿足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學。信息技術教師應從實際出發,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內容、對象和條件等靈活、恰當的選擇使用教學方法,并善于將各種教學方法有機的組合起來。任何一種教學方法的應用都應在深刻理解教學內容和目標的基礎之上。各種教學方法中,符合新課改理念的教學方法主要介紹以下幾種。
(1)任務驅動法。任務驅動法是建立在構建主義理論之上的教學方法,該方法的特點是以任務為主線,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
信息技術課中的任務驅動教學法, 符合探究式教學模式,是讓學生在典型的信息處理“任務”的驅動下開展教學活動,引導學生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完成一系列“任務”,從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使用計算機處理信息的能力。在此過程中,學生還能體會成就感,被激發強大的求知欲,逐步形成一個感知心智活動的良性循環,從而培養獨立探索、勇于創新的自學能力。例如本人在進行網頁制作的教學中,第一課時首先給學生演示了幾個美觀的個人主頁,接著介紹了Frontpage的特點和常用的板式,然后提出任務:①建立站點,并管理站點。②豐富網頁內容,要求有積極、健康的主題思想。③實現網頁中的文字編輯及添加圖片、動畫。該任務是在學生掌握Word的基本操作的基礎上設置的,同時引導學生閱讀課本,嘗試站點的建立,通過自主學習,大部分學生都能完成站點的建立,對于個別完不成任務的同學進行指導。第二課時,提出了文字動態出現、按鈕制作、超級鏈接等任務。第三課時,提出對整個網頁進行修飾及發布任務。通過三個課時的教學,學生設計出了自己的作品,整個授課過程,學生興趣濃厚,積極性高,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得到提高,同時也收獲了成就感。
(2)分層教學法。美國教育家目標教學理論創始人布魯姆認為:“學生是具有獨立人格、巨大潛能和個性差異的人”。這為分層教學提供了理論基礎。
目前高中生的計算機基礎知識、技能差異比較大,我們在授課過程中可以結合實際情況適當的進行分層、分組教學。分層教學主要包括:①學生水平分層。在課前做好學生的計算機知識水平的摸底工作,主要通過私下與學生交流和填寫調查表方式。通過摸底工作將學生分為較好生、普通生和需幫助的學生,這為備課分層打下了基礎。②備課分層。針對較好生尋找一些具有開發智力、稍難的知識,對他們提出較高的要求;對普通生完全依照大綱,依據課本,抓基礎,多練習,重能力;對需幫助的學生,利用課外時間進行個別輔導,同時引導較好生幫扶他們,使他們盡快掌握基礎知識與能力,趕上普通生。③分組教學。在授課時,將同一水平的學生座位安排到相鄰處,以使他們能互相幫助,同時充分利用學生資源,讓完成任務的學生幫助沒有完成任務的學生。
分層教學法是符合新課改的“關照全體學生,建設有特色的信息技術課程”的理念,是解決學生水平差異問題的有效方法,可以避免教學中“一刀切”的弊端,既能使學有余力的學生超前發展,也能鼓勵學習基礎較差、學習暫時存在困難的學生在學習中獲得成功,盡快趕上其他學生。
(3)研究性學習法。研究性學習法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行確定研究課題并自己收集、分析、篩選信息資料,運用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學習方式。
在Excel的教學中,本人指導學生對中學生上網的利與弊或者學生每月零花錢消費支出等感興趣的問題進行問卷調查,讓學生走出課堂,與不同的人進行交流,得到調查數據,然后讓學生將數據輸入到Excel表格中,同時進行排序、求和、求平均值等操作,并繪制圖表進行直觀展示。對于學生遇到的不能解決的問題,給予適當的指導。
研究性學習使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社會開展調查活動,增強了學生解決問題和與人溝通的能力,提升了學生參與社會活動,服務社會的責任感。
當然,在信息技術教學中,除以上三種方法,還有許多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比如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演示法、實踐法、比喻法、類比歸納法、基于網絡的學習方法及最基本的講授法等均可根據實際教學內容進行選擇使用。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教貴得法。新課改中,往往是多種教學方法相互組合,相互補充,每一種教學方法都有自身的優勢,都不應摒棄,只能根據需要進行選用。
第四、鼓勵為主,教學評價多樣化。傳統的教學評價重結果忽視過程,并且是單一標準的評價。這種評價方式容易打擊起點低的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信心,對于不同興趣和不同特長的學生也難以得到真實的反應。新課改下的信息技術教學由于探究主題的綜合性、內容的豐富性、方式的多樣性和成果的新穎性,學習評價必然具有多樣化的特征。例如,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開展學生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讓學生參與評價,可以培養他們的價值觀、審美觀及道德觀。通過評價同學的作品,對自己的作品進行比較與反思,吸取別人好的經驗,克服自身的不足,從而提高自己的信息素養,促使自己不斷上進。在教學過程中,對于學生的學習過程和結果,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個性差異采取差異評價和過程性評價,對學生的“半成品”或者基礎差的學生要及時給予督促和鼓勵,讓學生學習更有信心和興趣。
總之,新課改將帶給信息技術教師機遇與挑戰,對于如何開展好信息技術的教學工作,我們還有很多問題需要思考,許多工作需要去做。我們只有深刻理解新課標的內涵,理清教學目標,不斷在教學過程中嘗試不同的教學模式與方法,才能豐富教學經驗,提高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技術課程標準人民教育出版社
[2]信息技術基礎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3]黃建春.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任務驅動”教法探索凱里學院學報
[4] 張海林.分層教學在普通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江蘇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