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暉
拉登被殺的當天,法國的時事評論員們就在電視節目中探討,這一事件是否可以加速結束阿富汗戰事?
在海豹突擊隊出手之前不久,我恰好在法蘭西24臺上看到一部紀錄片,不動聲色地反映一個單純的主題:法國特供駐阿部隊的軍需品在卡拉奇港口卸船之后,要裝上由當地人駕駛的卡車,組成長途車隊,山高路遠地運送到喀布爾,一個法國記者小組跟隨其中一位巴基斯坦司機的運貨車,拍攝這一兇險旅程上的見聞。半途,他們親睹運送美軍武器的車隊被伏擊、搶劫與燒毀,然后又在黑市上看到從鞋帽到子彈等各種優質美軍用品被公然販賣,用腳指頭都能想明白這些東西的來路……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偶遇的一輛中巴車上的乘客們還主動把同車的一個塔利班成員叫出來,讓他接受拍攝小組的采訪,這個面相和體格都很強悍的男人當初請了三個月的假,離開塔利班的地盤回家辦事,此刻假期結束,于是搭乘長途公交車重歸組織。
最近,曾拍出優秀戰地紀錄片的記者在利比亞接連遇難,驚撼世人,理應催動我們將更具敬意的目光投向這一特殊的影像領域。我只是為了練習法語聽力而時不時看法蘭西24臺,結果卻有幸屢屢領教法國戰地記者親歷火線的勇敢。目前,在利比亞的亂局當中,他們正扛著攝像機緊跟在交火狀態的反政府武裝人員身后,冒險跑過隨時會有政府軍狙擊手的冷槍射來的街口,見證巷戰的殘酷。所有人都該看一看這些鏡頭,蜷身潛伏時足以摧毀人神經的煎熬,襲擊突至時四下竄避的惶恐,真是與浪漫不挨一絲邊啊。
法國記者的勇氣為世人帶來無價的信息,這一點,似乎并未被我們充分地了解。2004年,駐伊美軍包圍納杰夫阿里清真寺,寺內的邁赫迪軍拒不繳械,最終宗教領袖西斯塔尼號召所有伊拉克人向納杰夫和平進軍,巧妙化解了危局。在整個過程中,居然有一個法國記者的攝像小組始終留在該清真寺內,不僅與邁赫迪軍的武裝人員同吃同住,還肩扛攝像機跟隨著其中一個“游擊小組”,在縱橫的窄巷與飽受炮火的民宅間奔躥,實時記錄他們的戰斗。最終,記者與寺內的所有人一樣,物資耗盡,沒有茶,沒有面包,當此絕境之時,卻突然有無數伊拉克平民開著私家車鳴笛長驅而至,爭相涌入寺門,與寺內的人們熱烈擁抱,替他們解了圍。關于西斯塔尼的這一奇策,當時各媒體的報道亦可謂連篇累牘,但是,法國記者的經驗卻是來自寺的內部,來自戰線的另一方。有意思的是,剛剛能夠走出寺門的記者立刻利用西方人的身份,到咫尺之距的美軍坦克前,問坦克上一臉茫然的美國兵:“你覺得這些伊拉克人此刻是在干什么?”美國兵無奈地回答:“不清楚,他們看來像在過節。”
在如今人人都可以用手機拍攝然后上傳網絡的時代,專業人士的報道與記錄仍有無可取代的價值,戰地記者們的成績最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不僅因為他們更有技巧,也因為他們懷抱關于新聞的理念與關于人道的理念,因此,盡管這些勇敢的“火線戰士”難免會有個人立場,但一般都會以客觀與中立自警。拍攝利比亞交火情況的法國記者也記錄了一天戰事結束后的悲景:當地居民把雙方戰死者的尸體收集起來,掩埋在同一個墓地,為他們舉行教義所要求的安葬儀式。長者們在新墳前淚水長流,因為“都是利比亞人”……
在我看來,關于阿富汗戰事,時事評論員們的分析雖然各具深刻,讓人明白不少事理,但都不如我偶然看到的那部記錄法軍物資運輸過程的紀錄片更有揭示性。在這部影片的片尾,巴基斯坦司機——他在此前的運輸工作中已經六次因為遇到伏擊而遭受自家卡車被燒毀的損失,所幸每次都撿了條命——總算把一車軍需品安全送抵法軍駐喀布爾基地,這時,包裝打開,顯露出他所運的物資乃是供法軍將士們每日飲用的瓶裝水。記錄就在軍需庫內摞得如山壁一樣的無數晶瑩透明的塑料水瓶的鏡頭中結束。向朋友們講到這個結尾,對方總會有那么一兩秒鐘用不可思議的目光凝望著我,仿佛我就是阿富汗戰事的定策者。
我猜,如果孫子看到如此的鏡頭,也會是一樣的表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