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孝賢

與侯孝賢導演在反戰音樂晚會上闡揚反戰理念
十六七年前,我們都在看《人間》雜志的時候,看到了藍博洲的《美好的世紀》和《幌馬車之歌》。那兩篇東西真的是先驅。
也是那個時候,我拍了《悲情城市》。就電影技術上的突破而言,是臺灣第一部采取“同步錄音”的電影,但某些部分仍得事后補錄或配音。譬如押房難友們唱的《幌馬車之歌》,要有空間聲,不能在錄音室錄,所以特別開拔到金瓜石礦區廢置的福利站空屋去唱,四個人,我、謝材俊、朱天心,和唯一會日文的天心的母親(劉慕沙),日文歌詞用注音符號標示發音,這樣錄成的。
之后,好像辜負了很多人的期待,我岔開去拍李天祿的故事《戲夢人生》(年紀太大不趕快拍會來不及),直到1995年《好男好女》,我才以《幌馬車之歌》為題材,把壓縮在《悲情城市》后半結局的時空重新再做處理。并且從預算中撥出資金拍受難人訪談的紀錄片《我們為什么不歌唱》,由藍博洲和關曉榮負責執行。
《好男好女》開拍時蔣碧玉還在,次年1月10日她病逝,我們大隊人馬在廣東出外景,包括藍博洲(被我拉來飾演偕同鐘浩東、蔣碧玉夫婦投身大陸參加抗日的蕭道應醫生),大家聽到消息似都茫然無甚感慨。25日拍完回臺灣,26日就是蔣碧玉出殯。喪禮上多是“臺灣地區政治受難人互助會”的老同學們,我在分鏡筆記本上隨手寫:再過些年一切也淡忘了,一人只得一生,自然法則,生死成毀無可逃處。
這好像很無情。
對照當時我拍此片采取的結構手段,戲中戲,現實與往事。戲中戲叫做《好男好女》,正在排練和準備開拍中,背景是1940年抗日戰爭到50年代白色恐怖大逮捕。現實是90年代臺灣現狀。往事是飾演蔣碧玉的女演員,與男人一段短暫的同居時光,男人遭狙擊后,她拿到和解金存活至今。三條線最后交織成一起,女演員混淆了她與蔣碧玉,而男人的死似乎替代了鐘浩東。女演員已分不清是半世紀前年輕男女為革命奮斗的理想世界呢,還是半世紀后當下的現實?
看來形式復雜,野心很大,其實可能是一種閃躲。閃躲當時我自己在面對這個題目時候,其實身心各方面皆準備不足的困境。如果今天我來拍,我會直接而樸素地拍。
所以,世人將如何記得這些事呢?有人說:“我們從古至今都一個樣,沒有變得更好,也不會變得更好。歷史上因我們的罪而犧牲的人,簡直是死得輕如鴻毛,我們回報以更多的罪惡。”
那么,藍博洲數十年來在這個題目上做的追蹤研究,不是枉然?
當然不是,從來就不是。
歷史就是要有像藍博洲這般一旦咬住就不松口的牛頭犬。在追蹤,在記錄,在釘孤只。凡記下的就存在。
凡記下的,是活口,是證人,不要以為可以篡改或抹殺,這不就是歷史之眼嗎?我無法想象,沒有這雙眼睛的世界,會是怎么樣的一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