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奕紅劉 寧(柳州職業技術學院 廣西 柳州 545006)
高職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模塊式項目課程方案*
歸奕紅劉 寧
(柳州職業技術學院 廣西 柳州 545006)
高職教育應面向市場,確保人才培養切合社會的需要。柳州職業技術學院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引入業界專家的深度參與,共同確定項目課程的工作體系及其產品,遵循“寬基礎、活模塊”的課程設計模式,體現了職業技能的情境化和任務化特征。
高職;計算機網絡;項目課程;教學模式
近年來,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堅持“質量強校,特色興校”的辦學理念和產學研結合的辦學模式,與時俱進地開展與企業的交流與合作,走產學研結合之路,不斷提高學院為企業、為社會服務的能力。筆者十多年來一直工作在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教學第一線,“如何使畢業生符合社會需要”成為我院課程改革的核心問題。
高職學生的特點 來高職院校就讀的學生通常自信心不足,他們的注意力、觀察力、思維力和記憶力都不強,學習的意志、興趣、動機和目標都欠缺,學習缺乏主動性。但他們通常喜歡動手實踐,對于理論性要求不高、通過設計和制作能展現成果的實驗特別感興趣。
傳統教學方法存在的問題 筆者根據對歷屆學生的研究,發現存在如下幾方面問題:(1)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普遍存在前后課程內容脫節的現象。傳統的教學方式是教師授課時先講理論知識,然后做實驗,沒有將理論與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許多學生無法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中,以指導解決實踐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因此,學生在畢業前難以完成一項綜合的網絡集成項目。(2)各門專業課程之間內容相互割裂,銜接性差,多門專業課程的教材中有內容重復的現象。計算機網絡技術是一個技術涵蓋面非常廣闊的專業,要掌握網絡工程規劃設計與管理的技能,涉及的專業課程很多。目前已有的教材不能很好地將這些知識與技能融合起來,需要對專業課程進行重新整理并整合,以便使學生較好地掌握網絡工程技術。
學院教學與社會發展的差距 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社會對技術的需求變化很快,而高職院校的教材總是滯后于社會實際,難以跟上當今社會日新月異的發展需要。另外,大多數高職院校資金缺乏,不能隨著技術的進步不斷更新實驗器材供學生動手實踐。因此,很多高職畢業生實踐能力較差,不能適應企業的需要。
綜合上述原因,我院召開了有14名業界專家參與的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工作分析會,確定該專業的崗位能力要求和行業技術發展需要。會后,校企雙方通過多次交流與研究,共同制定了如下具體措施。
確定《企業網絡組建與維護》項目課程 教學不能將知識與技能割裂開來,根據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專業教師與業界專家共同確定了《企業網絡組建與維護》項目課程,并研發了適合企業實際需要的校本教材。該項目課程對應于網絡管理員、網絡安全技術員崗位,整合了原來獨立開設的6門專業課程,重點學習目前在網絡組建與管理中應用較多的技術,確定了項目載體及教學過程最終獲得的產品和服務。項目課程以一個產品——“企業網絡系統集成方案”為邏輯主線,對專業技能進行系統教學。
遵循“寬基礎、活模塊”的課程設計思路 《企業網絡組建與維護》項目課程根據高職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基本規律,以工作過程為導向,整合并序化教學內容,遵循“寬基礎、活模塊”的課程設計思路。由于IT技術發展日新月異,學生必須具有寬厚的基礎知識。因此,應根據IT企業的發展及其需要,靈活更新課程模塊,并選擇不同的企業項目進行實訓鍛煉。經過這樣的基礎訓練和項目訓練培養出來的學生,才能具備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才能及時跟進社會的發展與變化。要將項目劃分成若干模塊,對每一個模塊制定一套科學、規范的教學計劃,并列出具體的教學內容。
確定教學模式 校企雙方通力合作,借鑒香港職訓局TLP (Teaching and Learning Package)訓練教材的設計思想,同時結合我院教學特點,運用普適性的“六步驟”工作過程開發項目課程,完成了《企業網絡組建與維護》項目課程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開發與設計,確定了以小組形式組織學生實施項目導向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可以促進小組成員之間的溝通和討論,培養學生團隊協作的精神。
探討適合項目式教學的教師團隊合作模式 由于項目課程涉及的知識面廣,包括承接一個完整的網絡系統集成項目的全過程,從項目的招投標開始,經歷項目的啟動、規劃設計、實施(系統的搭建及全面配置)、總體測試、驗收并撰寫相關工程文檔。因此,要探討適合項目式教學的教師團隊合作模式,教師團隊的組建要充分考慮教師的學科特長,注重優勢互補,一般由2~3人組成,以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具體實施 以小組的形式組織教學,將學生按基礎技能和動手能力的強弱均勻地分配到每個學習小組中,保證各小組的綜合實力均衡。我們把《企業網絡組建與維護》項目課程分成6個基礎技能模塊和1個綜合項目模塊:計算機組裝與維護、計算機網絡應用、網絡工程設計與安裝、交換機與路由器技術、系統管理與網絡服務器管理(Windows 2003和Linux)、網絡安全技術和企業網絡系統集成項目設計與實施。其中,前6個技能模塊是《企業網絡組建與維護》課程的基礎,主要側重于對這6個技能模塊進行教學,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學到網絡組建與維護方面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學生具備扎實的基本功后,進入綜合項目模塊——企業網絡系統集成項目設計與實施,學生要從教師提供的多個工程項目中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一個項目,利用在前6個技能模塊中學到的知識,按要求構建項目產品——企業網絡系統集成項目方案。這些項目都來自實際的工程需要,并由教師進行收集和整理。各小組成員(一般每個小組5~6人)在接到項目任務后,按照項目需要進行角色分配并分工。在項目招投標階段,角色主要分為甲方代表、乙方代表、招標公司代表等,按角色分工完成招標書、投標書的撰寫。在此階段,學生可以學習到招投標相關法律法規、招投標書的內容和格式,具備需求分析、設備選型、工程預算等能力。在項目設計與實施階段,角色主要分為項目經理、工程師、施工技術員、監理師、文員等。按角色分工完成項目規劃與設計、綜合布線、網絡搭建、服務器架設與配置、網絡測試、施工日志及進度控制、文檔整理等工作。項目實施采用虛擬現實技術的方式完成。在項目驗收階段,由甲方代表對網絡系統進行總體性能測試,如果不能達到項目要求或國家標準,則再次進入前6個基礎技能模塊進行有針對性的學習,在教師和小組成員的共同努力下,將問題一個個解決,直至網絡系統性能達標為止。驗收通過后,撰寫并提交工程項目設計與實施方案。通過如此方式開展項目課程教學,學生能很好地掌握一個網絡系統集成項目的工作流程。在這種反復的“學習——測試——再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進一步增強,同時可以學會較好地進行團隊合作、溝通與交流。
采用虛擬現實技術 虛擬現實技術是一種可創建和體驗虛擬世界(Virtual World)的計算機系統技術。用戶可借助視覺、聽覺及觸覺等多種感官通道與虛擬世界進行自然交互。由于受到實驗條件的限制,一些實驗難以在真實環境下開展,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可以擴大網絡實驗開設能力。例如,在上述項目課程中的項目實施階段,不可能采用大量設備搭建一個個真實的網絡系統。而通過虛擬機軟件VMware,可以在一臺計算機上虛擬搭建一個由3~5臺計算機構成的網絡,并實施服務器架設、系統管理和網絡測試;通過思科網絡模擬軟件Packet Tracer,可以模擬搭建一個大中型企業網絡系統,整個網絡搭建和配置過程與真實環境下的操作類似。我院的項目課程產品——“企業網絡系統集成項目方案”就是在這種虛擬現實技術的支持下構建并通過測試的,取得了很好的實驗效果。
考核方法 要強化教學過程的考核,采取多種形式的過程性評價。課程整體考核成績由以下四個方面構成:網絡系統集成項目(占50%)+筆記(占10%)+課堂表現(占15%)+各模塊實訓(占25%)。
經歷了我院2006~2008級三屆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學生(306人)的教學實踐,與采用傳統教學方法(2004~2005級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共232人)的教學效果進行對比,通過問卷調查和企業調研等形式,得到的統計數據如表1所示。
表1 問卷調查和企業調研統計數據表
從以上統計結果可以看出,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通過項目課程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企業網絡組建與維護》項目課程采取“寬基礎、活模塊”設計思路,“寬基礎”為畢業生提供了可持續發展的機會,模塊式的課程結構強化了專項技能,項目課程可使學生在與工作任務的聯系中學習知識,掌握完整的工作過程。
[1]趙志群.對《職業院校技能型緊缺人才培養培訓指導方案》的解讀[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4,(4):7-9.
[2]秦伶俐.以工作過程為導向培養“職業人”[J].職業教育研究,2009,11(10):142-144.
[3]張西方.教學創新的內容體系與創新性教學模式[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08,(6):157-159.
[4]楊旭峰.計算機網絡專業課程改革與創新研究[J].教育與職業,2008,(7):104-105.
[5]徐中意.澳大利亞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研究報告的經驗與啟示[J].職業教育研究,2010,12(6):155-159.
G712
A
1672-5727(2011)09-0087-02
歸奕紅(1969—),女,壯族,廣西柳州人,碩士,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網絡技術與信息安全與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教學管理。
劉寧(1971—),男,廣西容縣人,在讀碩士,柳州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網絡技術與信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