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琴
項目教學法在會計教學中的應用
張曉琴
項目教學法要求教學設計者把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要巧妙地隱含在一個個任務之中,即教學進程由任務來驅動,而不是對教材內容的線性講解,并且把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進行較為完美的整合,使理論知識的學習與實踐技能的訓練完全融合。下面給出某企業會計核算的資料:該企業設置出納工作(現金、銀行結算)、存貨核算、往來款項核算、固定資產核算、工資核算、收入利潤核算、成本費用核算、發票管理和納稅申報(稅務會計)、登記總賬及報表編制(主辦會計)、稽核、會計電算化管理、檔案管理等十二個項目,由學生自主選取項目,形成各項目組。筆者就此談談項目教學法的實施過程。
由教師提出一個或幾個項目任務,然后同學生一起討論,最終確定項目的目標和任務。在確定任務時,首先要注意項目的目標性,所選項目應能夠實現教學目標,這樣才能在完成項目的同時保證學生掌握應學習的內容;其次,強調項目的完整性,項目從設計、實施到完成,必須有產成品作為項目的成果,使學生在完成項目后有一種成就感;再次,要求項目容量不要太大,完成項目所用時間要短,這樣可避免使學生產生畏難心理,不利于項目教學的實施。
分組教學是項目教學法常用的模式,教師根據全班學生的基本情況,讓學生自由組合,然后教師再進行調整,指定項目組長,一般每組4~5人,每組好、中、差的學生搭配合理,培養學生小組協作和團隊精神,然后給每個組分配任務,教師應將事先準備好的項目指導書發給每個小組檢查核對,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分析項目要求,學生根據分析結果制定小組的項目行動計劃,確定工作步驟,進行分工合作。
在這個階段中,學生按照自己在小組中的分工及已定的工作步驟來完成項目任務。實施過程中,教師的指導尤為重要,對項目實施的步驟要解釋清楚,根據學生的實施情況及時提示學生先做什么,后做什么,這樣避免接受力較差的學生對項目束手無策,又能避免少走不必要的彎路,保證項目的順利完成。
項目任務完成后,在班內進行項目成果的展示,主要展示會計憑證和現金、銀行存款日記賬,將各小組的項目成果擺放在一起,由教師和學生共同檢測,同時由學生對項目成果做出總結,并通過演講的形式,由各小組組長進行總結匯報,匯報該小組實施項目任務的基本情況,反映其團結協作、共同參與、積極探究的精神。在此基礎上,由教師組織全體學生回顧在完成項目任務的工作中應掌握的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構建知識要點。
這個階段是整個項目活動的總結,是對項目活動結果的檢查與評估,是開展項目教學活動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節,當學生完成了作品,基本上完成了項目活動的大部分內容,接下來就是各項目小組進行項目活動成果的匯報交流與展示。其內容包括項目成果的匯報與交流、活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困難及解決的辦法,收獲與感受,活動小結等多個方面。項目的評價內容,一是對項目活動成果評價,如計劃合理性,項目完成情況及作品的質量等;二是對學生項目活動中表現情況評價。評價的方式:在項目匯報完成以后,由教師、項目小組及學生個人進行評價,讓學生明確在項目學習中自己的優點,更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了解自己存在的問題,完善以后的項目學習。
項目教學法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但是在應用中也要注意要處理好師生之間的關系。
在師生共同探究、合作過程中,一定要讓學生唱主角,教師必須退到“后臺”。教師不要害怕學生理解不了課本的內容,就算理解不了,也要讓他們嘗試一下,感受探索中獲得成功的喜悅。要積極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消除其依賴性。教師則應發揮“導”的作用,而且要把握好“度”。創設學習的資源和合作學習的情境是教師最主要的工作。教師應提供多種機會,讓學生在不同的情景下應用所學習的知識;“合作學習”是應知應會建構的關鍵,所以教師要積極創設學生小組討論交流的情景,讓學生在群體中共同批判各種不合理的、錯誤的觀點,接受合理的、正確的理論與做法。在協商解決問題中,充分活躍學生的思維,展示學生的智慧,從而達到全體學生共同完成應知應會的建構。
總之,在會計課程教學中,采用項目教學法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組織能力、溝通合作能力,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探索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教學效果顯著提高。
(作者單位:唐山職業技術學院財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