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海明
老子不再“鬧心”了
文/劉海明

人的表達方式多樣化,發火據說也是表達的一種。大約是受此類本能的影響,詩人率先學會用咆哮語言來寫詩。咆哮體詩歌的爭論還沒結束,媒體已經創造出咆哮體新聞標題,用粗話來表達憤怒了。
有人會說,咆哮體適合語言文字類創作,非語言文字類作品,想咆哮也難。這實在謬矣。行為藝術,雕塑家創作的作品,想必沒辦法咆哮了吧?非也。行為藝術,多半是特殊符號的咆哮。就連靜態的雕塑藝術,又何嘗不能咆哮一次?關鍵看人們從哪個角度審美了。
3年前,北大光華管理學院門前佇立了兩尊雕塑,一尊是2米高、吐舌瞪眼的老子,一尊是4米高、裸露性器的猛男,猛男與老子相對,引發爭議。
8月26日晚,“猛男”被搬離到附近隱蔽處。校方管理人員稱為自然規劃使然,與爭議無關。
倘若塑像真的如神話作品所說有靈性,則不知老子是如何熬過在北大這三個春秋的。一個主張無為而治的先哲,和一個全裸的西洋壯漢相對而立,其心境如何,不知“拉郎配”者當初是如何創意的。
環境不協調,并不總是能出現奇跡,能構成新的平衡。如今,全裸塑像被悄然搬走,個中緣由,北大的“自然規劃”說讓人一頭霧水。不管怎么說,我要替北大的老子高興,他畢竟可以不用鬧心了。
浮躁,是當代社會的通病,人人都難免俗。所不同的,有的浮躁得多些,明顯些,有的相反罷了。就學界來說同樣如此,浮躁之風吹皺了校園平靜的湖面。當剛跨入校園的大一學生就急于尋找實習機會,為將來的工作作準備時,我們擔憂的不僅是每個個體能從高等教育中汲取到什么,更是整個民族厚積薄發的創造力。
人們諷刺現在的大學生,有知識沒文化。學生如此,與老師缺乏文化素養有關。師生都缺乏文化素養,校園文化的含金量焉能高到哪兒去呢?
北大,作為一個曾經讓國人引以為豪的高等學府,今天的失望絕不是無緣無故的。這不是說北大完全失去了應有的實力,而是其作為領銜主演的角色已經勉強,國人的失望在于這里。
兩尊雕塑,能鬧出這么大的風波,最終裸體壯漢回避老子,這表明中國傳統文化還有自己的生命力,老子還有有尊嚴地屹立在北大的合理性。至于有人說裸體壯漢的離去,“有違北大‘兼容并包’精神”。不用我回答,網友已經回應:“兼容并包?把一個高大的裸體鬼佬外跟老子相面對這樣就能體現兼容并包?”
有人說,連本性都忌諱的民族,不可能在學術上有多大的造就。有網友針鋒相對:“這就是所謂藝術,一直覺得想表達思想時,文字可以,穿上衣服就可以,為什么非要用裸體去表達?不裸體就表達不出來嗎?”
北大的兼容并包,并非什么高深莫測的獨創,而是新舊思想勢均力敵的結果。真正的大學,應該植根于民族文化土壤里,然后再去包容世界。包容不是來者不拒,不是雅俗的拼盤,而是有機地融合。
北大光華學院,其價值取向更具世俗特征,塑個老子像本來就不得體。再弄個西洋裸體猛男與老子怒目而視,本身就很荒誕。它的存在,只能說選錯了地方。如果老子塑像能自己走動的話,估計則離開光華學院,甚至逃離北大了。
樹欲靜而風不止,人欲靜而心澎湃。浮躁的大學,容易制造“思想和信仰的荒漠”,進而“出現非驢非馬的怪物”。“大學應該建一些能夠啟迪學生智慧的風景,標志,建筑。”(網易網友)
慶幸老子不再鬧心,也希望少出些讓公眾鬧心的事兒。
圖:陸華 編輯:靳偉華 jinweihua1014@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