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莉
(宮莉:碩士,講師,現任德州學院音樂系鋼琴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鋼琴與音樂理論方面。)
自1709年鋼琴誕生之日起, 鋼琴音樂始終緊隨著不同音樂風格的發展而發展,各個時代的鋼琴演奏家都在嘗試著用各種觸鍵風格來詮釋音樂作品,觸鍵風格對表現音樂作品的情感內涵有著重要的作用。從鍵盤樂器的發展歷史來看,不難發現促成觸鍵風格演變的根本原因,是鋼琴音樂風格的演變。兩者之間相互聯系,密不可分。
在鋼琴樂器演奏發展史中,不同時期的音樂風格,直接影響了鋼琴觸鍵風格的演變。按照鋼琴彈奏時觸鍵瞬間的發力原理,可以將鋼琴觸鍵風格分為以下四種:指力觸鍵、掌力觸鍵、臂重觸鍵和全臂觸鍵 。
(一)指力觸鍵,是指在演奏中僅依靠指尖的簡單運動,完成輕巧的跑動和跳奏,除指尖以外的部分不發力。指力觸鍵是所有觸鍵方法中肌肉運動最少的一種,適合彈奏纖弱、典雅的音色。
在現代演奏技術中主要用來演奏精致典雅的樂段或創造纖弱的伴奏效果,一旦要求較重的音響時,指力觸鍵就被其他更為有力的觸鍵方式所代替。
(二)掌力觸鍵,是指在彈奏時手指高抬,運用掌關節的揮動完成觸鍵。很顯然,掌力觸鍵比指力觸鍵所獲得的力度更為充分,音量飽滿,適合表現情緒激昂、熱烈激動的音色。
掌力觸鍵的主要特點在于掌關節帶動手指完成下鍵動作,手腕放松而手指穩固。彈奏時,大臂與手腕要保持放松,肘關節與小臂略微抬起,手指下鍵要直接,下鍵速度根據音樂情緒的需要可快可慢,在下鍵的同時手腕有種向上反彈的傾向,輔助手指力量的傳遞。
掌力觸鍵中手腕動作的加入體現了鋼琴演奏技術的進步,演奏家開始在觸鍵方式上注重手部肌肉的整體機能的協調運動。
(三)臂重觸鍵,即重量彈奏法。要求演奏者在彈奏時,不能僅用手指的力量,而應該將整個臂重送入指尖,獲得深遠、集中而富有歌唱性的聲音。
臂重觸鍵的主要特點是手臂重量對于琴鍵的“粘著力強”,大臂、小臂、手腕和手指密切結合,觸鍵的力度主要來自肩關節,擅長表現保持音或者音與音之間的連奏效果,也適合用來演奏力度較強的樂句。
臂重觸鍵的產生與近代鋼琴形制的確立有著密切的關系。1825年,鋼琴制造者用鑄鐵弦框取代了原有木制弦框,使得鋼琴鍵盤可以耐得住更大力度的彈奏。加之浪漫樂派音樂家在音樂創作中追求氣息悠長、寬廣的旋律特征,因此,臂重觸鍵風格在此一時期開始得到了廣泛運用。
(四)全臂觸鍵,指手指和掌關節提前做好支撐準備,腕關節、肘關節以及肩關節都保持適度的緊張狀態,而后將全部的臂重垂直發力,直接作用于琴鍵。適合表現輝煌、壯闊的音響效果。
很顯然,全臂觸鍵難以完成一個連貫樂句的彈奏,但是在彈奏一組輝宏的和弦、或者要表現夸張、快速、帶有諧謔性質的斷奏等音樂內容中卻極具個性。貝多芬創作晚期的許多作品中,已經開始運用全臂觸鍵,而這種觸鍵風格則在“鋼琴之王”李斯特手中發展到了頂峰。
以上四種主要的觸鍵風格,雖然在產生的時間上有著先后順序,但是,在現代的鋼琴演奏技術中,它們早已相互借鑒而融為一體。那么,如何根據音樂作品的需要來選擇正確的觸鍵風格,就成為鋼琴演奏者準確表現音樂風格的一個重要標準。
各種觸鍵風格都來自于與它們誕生在同時代的音樂家對于鋼琴音響審美的共同需求,它們之間必然存在著某種時代觀念的差距。今天,我們在鋼琴上演奏不同歷史時期作曲家的音樂作品時,除了音樂情感,還應該理解每一種觸鍵風格所產生的音響效果,都會與某個時代有著某種內在的聯系,是還原那個時代作曲家內心音響效果的重要手段。
巴洛克音樂擁有宏偉、熱情、富有活力的藝術特質,此時鋼琴音樂的重要特征是復調性。復調音樂是多層面、多樂思的立體呈現,需要重視每一個音的觸鍵,確保每個音符在聲部關系中都具有自身的獨立意義。
在觸鍵風格的選擇上,演奏者在運用臂重的同時,要多考慮運用指力觸鍵。指尖下鍵不必過深,但每個音符必須都要有良好的音質,尋求輕巧而結實的聲音。連奏應注重表現自然的歌唱以及分句作用,手指動作小而敏銳,千萬不能用臂重觸鍵來追求那種深而廣的歌唱,以免破壞各聲部間任何短小動機的平衡。
只有正確的掌握指力觸鍵風格,才能完美的體現復調音樂最真實神圣而又深刻的內在美,并從中體會出那份安寧與和諧。
隨著18世紀人們藝術趣味的變化,西方音樂漸漸轉向了古典主義時期。此時的音樂審美傾向于一種輕松而精致的主調音樂,提倡趣味至上、分寸適度,反對過多的激情流露,風格典雅、高貴,逐步形成了明朗、樂觀、活潑的時代特點。觸鍵風格部分繼承了巴洛克時期作品的指力觸鍵方式,但更傾向于掌力觸鍵,彈奏中更多強調手指動作,以敏感的指尖部位作為主要觸鍵部位,下鍵快而輕巧富于彈性,追求清晰明亮、顆粒性強的音色。
莫扎特是此一時期指力觸鍵的代表人物。他甚為喜愛德國鋼琴輕巧的擊弦機和較淺的琴鍵,要求手指盡可能貼鍵彈奏,追求非連奏的、輕巧純凈的音質。而與莫扎特同一時期的克列門蒂則喜愛使用琴鍵深、音板厚、共鳴強的英國鋼琴,運用掌力觸鍵、強調抬高手指成為他的特點。如果說莫扎特的觸鍵技術體現了從古鋼琴演奏向鋼琴演奏的過渡,那么,克列門蒂提倡的掌力觸鍵風格則使鋼琴演奏逐漸擺脫了古鋼琴的影響,發揮出鋼琴自身的個性。
19世紀的浪漫主義時期,鋼琴音樂達到了藝術與技巧并重的高峰。音樂中更加注重作曲家個人的情感宣泄,重視調式及和聲色彩的變化,旋律中擅長使用寬廣悠長的樂句,將連奏的歌唱性發展到了極致。
這一時期觸鍵風格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但較之前兩個時期的音樂作品,臂重觸鍵風格是此時特有、并被廣泛運用的觸鍵風格。
彈奏歌唱性樂句時,用臂重觸鍵與指力觸鍵相結合的方式,用指腹觸鍵,以發出柔和細膩的聲音;彈奏跳音樂句時用指力觸鍵與掌力觸鍵相結合,使聲音透明且富有彈性。浪漫主義時期的鋼琴作品在技術上有了巨大的發展,大量運用雙音、和弦以及八度,這時就需要臂重觸鍵甚或全臂觸鍵,以彈奏出雄偉輝煌的音響效果。
印象主義音樂以德彪西為主要代表人物,音樂追求朦朧的音色,注重氣氛的渲染和情調的暗示,運用聲音的光感和動感來進行意境的描繪。演奏時踏板的運用使觸鍵風格在指力觸鍵的基礎上有了細膩的變化:手指觸鍵多用指腹部位,要求聲音純凈;觸鍵方向多用勾、摸等方式,以輕細柔和的觸鍵為主;避免垂直觸鍵,既使強音也不能出現敲擊感。
而20世紀現代主義鋼琴音樂節奏、調性多變,和聲復雜,追求個性的音樂色彩,力度變化對比強烈。這一時期的作品中,每個音都要用不同的觸鍵方式、不同的力度和音色去彈奏。但很多時候,手指需要保持筆直的堅挺,運用肘部和大臂發力,垂直快速的觸鍵,即使演奏歌唱的樂句,也需柔中有剛,是對臂重觸鍵風格的重要發展。在20世紀現代鋼琴作品中,甚至還出現一些更為特殊的觸鍵方式,諸如用拳頭、整個前臂直擊琴鍵等等。
西方不同音樂風格的形成與發展也正是鋼琴演奏藝術的發展史,因此,正確認識觸鍵風格與不同時代音樂風格之間的密切聯系,對于準確把握和表現音樂作品的作用已經不言而喻。直到今天這四種不同的觸鍵風格仍然被現代鋼琴演奏者所運用,通過鋼琴演奏家與教育家的不斷總結與探索,正在繼續推動著鋼琴藝術的發展。
張式谷,潘一飛.西方鋼琴音樂概論[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