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泓橋 (西南交通大學藝術與傳播學院音樂系 四川成都 611756)
管弦樂作品器樂化的創舉
——以手風琴作品《北京喜訊到邊寨》的音樂風格和演奏方法為例
朱泓橋 (西南交通大學藝術與傳播學院音樂系 四川成都 611756)
從1976年至21世紀,是我國音樂事業蓬勃發展的重要階段,我國音樂事業的各個各個方面都呈現出煥然一新的局面,走上了面向世界的多元化發展道路。而其中管弦樂得以恢復并發展的標志是1976年鄭路、馬洪業創作的家喻戶曉的管弦樂作品《北京喜訊到邊寨》。后來經方圓改編為一首經典的手風琴作品。這部作品以其熱烈的節奏、極富西南少數民族特色的旋律,形象地再現了粉碎四人幫的消息傳出后,全國各族人民歡欣若狂、載歌載舞熱烈慶祝的場景。
音樂;演奏;手風琴;藝術
《北京喜訊到邊寨》原來為作曲家鄭路所寫的管樂合奏曲,后鄭路與馬洪業合作于1976年12月將其改變成為管弦樂作品。作曲家利用管弦樂(尤其是銅管樂)的優勢與特點,大膽使用了苗族、彝族等中國西南少數民族音樂素材——這正是作曲家的強項所在,使得這首作品成為將民族音樂西洋樂器化探索的大膽而成功的嘗試,并且廣受人民群眾歡迎,至今仍具有旺盛的藝術生命力。
同樣作為西洋樂器,手風琴不但具有豐富的舞臺表現力,還可以模仿多種管樂器和弦樂器的音色。其右手是標準的鍵盤,左手是現成的斯特德拉低音和弦,這就決定了它是一種可以同時演奏出旋律、和聲和節奏的樂器,可以奏出小型樂隊的效果,而且音量宏大、便于攜帶和演奏。相比于動輒幾十人的管弦樂隊,更具有靈活性的優勢、更有利于優秀作品的普及和傳承。
正是由于手風琴自身具備的優勢和特點,使得將管弦樂作品《北京喜訊到邊寨》器樂化或為手風琴作品成為一種可能。
手風琴作品《北京喜訊到邊寨》由四個個性鮮明、風格統一的舞曲主題組成,是一個帶有引子和再現的復三部曲式。
引子有4小節。采用了bE大調,4/4拍。在第一小節使用了表現口琴音色的變音器,來模仿原本在管弦樂隊中屬于小提琴的音色,從而形成一種背景音樂的感覺。第二小節變音器換成了單簧管的音色,形象地模仿了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特有的樂器——牛角號的音色。這兩小節的強弱表現關系是由中強(mf)到弱(p)的,改編者意在通過強弱和音色的轉換來表現當北京的喜訊傳到了邊寨時,矯健的小伙子們吹起了牛角號相互傳達訊息,而牛角號的聲音在空曠的山谷里久久回蕩的情景。在第三小節中,音色再次變換為風琴的音色,經過短暫的停頓后進入了速度由慢——快——慢的模仿,不斷加入進來的牛角號聲音的連續十六分音符的演奏。最終,引子部分結束在一個簡短的顫音上。可以說,整個引子部分是相對安靜、深沉、悠長的,在但是在這種安靜之下又蘊含了呼之欲出的狂熱情緒。之所以在短短的的4小節之中多次變換音色,就是為了表現這種“欲揚先抑”的情緒,為了突出山寨人民在集體狂歡慶祝前山寨之中的寧靜,為接下來的歡歌熱舞做好陳述性鋪墊。
引子部分篇幅雖然短小,但在樂曲中卻有奠定作品風格基礎、引起欣賞者好奇心的雙重重要地位。在用手風琴演奏引子部分時,最主要的是對作品營造的意境進行把握,從而通過音色、速度、強弱等變化來詮釋作曲家想要表達的畫面。因此尤其要注意風箱的控制,在每個長音結束時,要用風箱來斷音,形成一種“余音未了”的效果,切不可用手指猛然地倉促斷音,造成聽覺上“戛然而止”的感覺,破壞了樂曲的意境。此外,還要注意保持風箱的平穩,以免造成音樂語境的中斷。引子后半部分中的休止符時值要停留夠——休止符在這里表達的是一種“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情緒。
引子后的第二部分便是作品的第一主題。第一主題延續了引子中4/4的節拍,但是速度卻一躍變成了“Allegro”(快板),音色也換成了四排簧的手風琴音色,力度記號變成了很強(ff),作曲家以最為洪亮飽滿的音色和力度使樂曲突然歡騰起來,呈現出一幅熾熱的群舞場面。這一主題的旋律性和節奏性都很強,采用的是主調音樂手法:右手旋律熱情奔放、高亢矯健,左手的貝司再次配以強烈動感的節奏性音型。頓時,將一幅喜訊傳遍千家萬戶,男女老少都跳起舞蹈慶祝勝利的歡騰景象呈現于人們的眼簾。
在演奏第一主題時,要從整體風格上把握其豪邁、奔騰、喜慶的特點,還要在演奏時注意將其節奏舒展,氣勢寬廣的民族特色表現到位。尤其在主題的開始部分,風箱一定要繃緊,務求是拉出來的音符扎實、飽滿、雄厚,以映襯此部分樂曲的旋律基調。另外,由于第一主題是經過兩次反復的,在演奏作品的過程中,要注意使兩遍的力度稍有對比,第一次略強于第二次,這樣一來可以給聽者造成聽覺上的對比;還可以與第一主題結尾處兩小節較輕弱的跳音形成自然銜接,不至于使演奏者和聽眾的情緒過于大起大落。
樂曲的第二主題仍由“Allegro”(快板)開始,音樂表情術語為Vivo(活潑地)。第二主題帶有一種輕盈靈巧的風格,宛如姑娘們縱情的跳著輕盈、歡樂的舞群,歌聲、笑聲此起彼伏。在管弦樂作品中,是由雙簧管來表現這一主題的,而在手風琴作品中,改編者使用了與雙簧管音色相近的薩克斯管音色的變音器。在第二主題中,樂曲的整體力度明顯減弱,節奏、力度和音樂色彩較第一主題也有了較大的變化,敘述方式也由陳述性變為展開性。這段主題具有強烈的苗族音樂風格,刻畫了一群少女輕歌曼舞,腳上系著的鈴鐺隨著他們的舞姿發出清脆悅耳的響聲的畫面。作曲家為了對作品展開深入細致的描寫,有意在不斷進行的八度音轉換中增加了裝飾音,并且整個主題在主調與屬調上頻繁地轉換,加之不斷變換的手風琴音色,讓人充分領略到了熾熱狂歡中的抒情色彩。
在本主題將結束時,音色再次轉換為四排簧手風琴的音色,同時樂譜上標注了一個明顯漸強的記號,配合著不斷上行的琶音,使樂曲的情緒得到了明顯的推動,進入了一個小高潮。最后一個結束長音用tr反復,在帶來聽覺上新鮮感的同時,也預示著樂曲情節將發生全新的變化。
本段可以說是樂曲中最富有苗族音樂特色的一段。在表現這一主題時一定要力求突出其音樂特色,把握住苗族音樂中級進和跳進較多、注重核心音調等風格特點。在演奏時,一方面要注意盡可能地將倚音部分拉得輕巧、靈活;另一方面,在力度上要將裝飾音和旋律音加以對比區分,來突出音樂的層次感。這時,合理地編排手指指法就顯得尤為重要:這一部分的指法除了演奏者要感到舒適方便外,還要保證能夠演奏出流暢連貫的音響效果,以準確、真實地再現音樂形象。
樂曲的第三主題旋律是昂揚而流暢的,其強度較之第二主題要稍微大一些,譜面上的標記為mf(中強)。首先描寫了彝族的小伙子們挑起奔放粗獷的舞蹈的情景,后使用了風琴和小提琴的音色,來分別模仿小伙子和少女們對舞的形象。這個主題中,大量采用了富有彝族特色的音樂素材,構成了本段主題抑揚頓挫的旋律風格。在寫作手法上使用了一個三聲部的樂段來表現:左手是核心音調的和弦交替,右手高聲部使用了大量旋律的延留保持音,低聲部則加以連續的點綴性裝飾音。這種多聲部的設計效果,不僅豐富了作品演奏的音響效果,還是民族音樂的特色在手風琴獨有的表達方式中更加富有表現力、感染力,韻味純正,風采依舊。
在演奏本段時需注意將右手的大量保持音處理的恰到好處:首先要突出保持音聲部——因為該聲部為旋律聲部;其次要清晰無誤地演奏內聲部,因為這是豐富樂段層次的關鍵。在演奏左手的貝司時,要注意突出旋律的核心主音但不可帶有笨重之感,手指用力要集中,還要配合風箱的運用而并不是單純地加大力度。
樂曲的第四主題是全曲最為委婉、安靜的部分。作曲家在這里意圖描繪一位少數民族少女獨舞的畫面,雖然篇幅并不大,但極具特色,給人以深刻印象。在這里使用了小提琴的柔美音色來表現這一曼妙輕盈的舞蹈音樂形象。同時,連續大量地使用了快速的同音換指,似斷非連,給聽者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在主題漸入尾聲之際出現了一個和弦式的主題變奏,也是對該主題的一個概括。在這里,音色變成了四排簧手風琴的音色,力度也轉換為f(強),與之前的婉轉悠揚形成鮮明對比,最后整個第四部分結束在刮鍵上。
在演奏本段主題時要注意手指快速替換與風箱間配合的關系。此時一定要在一個樂句拉完之后方可更換風箱,否則樂曲的悠揚之感便得不到很好的詮釋,還要注意在同音換指時,兩個交替手指不要太得太高,以免影響替換速度。變奏部分的演奏不僅要注意繃緊風箱,將每個音都拉奏得飽滿清晰、音色豐滿;還要注意把握好演奏的情緒:既要使情緒明顯地歡騰跳躍起來與之前的靜謐風格形成對比,又要把最飽滿的的情緒和最大的力量用在下一部分全曲的高潮中。刮鍵是這部作品的匠心獨運之處在演奏過程中可以起到很好的烘托氣氛的作用,而且可以營造出一種中國傳統民族五聲調式的的效果。演奏時,要注意將手指甲豎立于琴鍵上進行刮奏,下鍵不宜過深,要有一帶而過的輕巧靈活感。
作品的最后一個主題從第95小節開始,是對第一主題的加工和再現,但相比起第一主題更加歡快、熱烈奔放。這一主題的音樂術語是Con tivita(熱烈、歡快的),力度記號是f(強)。這一主題的演奏情緒應該是有層次的遞進并且越來越飽滿,對每個樂句的演奏要梳理出明顯的層次感,要一次比一次更為激動、熱烈。但同時不可忽視在整個樂曲表現的極度狂歌熱舞中,作曲家有意識的對小伙子的彪悍舞蹈形象和對少女的輕松活潑舞蹈形象的區分描寫。所以在對這一樂段進行處理時就要格外謹慎,既要將男女老少一起歡歌熱舞的的大背景氣氛烘托并保持住,又要在演奏不同舞蹈形象時將它們加以對比和區分——只有進行不斷的區分對比,才能豐富音樂的色彩和內容。在音樂發展到臨近尾聲處,作曲家再次運用了第一主題的主導動機,但此處譜面的力度標記是ff(很強),所以在演奏此處時,就應該將最大的力量和熱情表現出來,這里既是全曲的總結,亦是作品的最高潮所在。此后,音樂峰回路轉,結束在強有力的主三和弦上。
在演奏這一樂段時,要突出音頭的作用。本段譜面標記中的很多音符前面都加上了“>”(力度記號),目的是為了使整部作品更加雄健有力。所以我們要注意風箱的運用與突出音頭之間的關系:風箱除了要繃緊飽滿外,還要做好調整,在演奏帶有“>”標記時,要向外運動,這樣更容易使風箱的力量得以集中爆發,從而達到理想的演奏效果。
手風琴作品《北京喜訊到邊寨》是一首由管弦樂改編得十分地道的手風琴民族作品,作品的色彩和情緒變化都很強烈,節奏跌宕起伏,畫面感極強,加上濃郁的民族色彩,是它不僅成為了一首流傳至今、家喻戶曉的作品,同時也成為了管弦樂作品器樂化、手風琴作品民族化的杰出作品。
于潤洋先生說過:“最難演奏的并不是技術課題,而是作品本身所要解釋和傳達給聽眾的創作思想。”在演奏這首作品時,必須重視它的整體特色,把握住每個主題的風格,要具備一定的演奏基礎,力爭將每個音符都處理到位。應該指出的是:在真正全部意義上掌握一部作品之前,我們應當對作品的風格特點、音樂形象建構、趨勢結構、裝飾華彩等部分進行大致上的了解。這樣一來既能夠促進演奏者對作品的理解,又能夠為更加精準的把握作品的意境和情緒。以上所述準備工作具體表現在《北京喜訊到邊寨》這部作品上時,應該多聆聽《苗嶺的早晨》、《阿詩瑪》等苗、彝民族優秀的音樂代表作,多方位、多角度、多層次地感受理解民族音樂的魅力,這樣才能在演奏時做到成竹在胸、揮灑自如。
結語:任何一種樂器的演奏都是需要“既用腦,又用心”。用腦指的是:在最初演奏這首作品時,我們只是從整體風格上對其進行總括式的把握;在此之后我們便要開始對作品進行“剖析”,思考并從各個角度審視作品;最后,才著手進行全面的藝術加工和技術處理,找到適合自己的演奏形式,推敲各種技術表現手法。在這整個過程中,身為演奏者應當用腦去積極思考、探索,將思維深入到作品之中。用心則是對我們讀譜的更高層次要求。不善于讀譜的演奏者,除了從樂譜中得到視覺刺激之外,再無任何東西;而如果是一個善于讀譜的演奏者,不光通過自己的眼睛,還會用內心去發現、去聽覺,去不斷地、深刻地偵查,那么他的演奏便必然不會顯得呆板化、形式化,空洞化,不會讓聽眾感到演奏只是單調的、有組織的手指“跑動”。
通過對手風琴作品《北京喜訊到邊寨》的分析,啟示我們手風琴作品的發展和演奏是一個不斷汲取其他姊妹藝術精華、向不同的藝術形式謙虛學習的過程。只有創作者們不斷虛心學習,并且善于挖掘民族音樂的美,創作出順應音樂時代要求、為廣大人民喜聞樂見的優秀手風琴作品;再加之演奏者在演奏風格和技巧上的銳意進取、不斷創新,找到手風琴演奏的固有技巧并與民族器樂的演奏技巧相融合,形成新的、更富舞臺表現魅力的“新技巧”,才會使中國民族音樂不斷迸發出新的生機,使富有中國民族特色的手風琴作品屹立于世界器樂藝術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