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潔 (華中師范大學漢口分校藝術與設計學院 湖北武漢 430000)
“傳移模寫”
——不可忽視的學畫之道
羅 潔 (華中師范大學漢口分校藝術與設計學院 湖北武漢 430000)
中國畫具有很強的程式性,對于初學者而言通過反復臨摹來把握中國畫的程式規范可以幫助學畫者少走彎路,正確地理解傳統繪畫藝術的文化本質,為日后的創作打下厚實的基礎。雖然當今的美術教育大多以素描、色彩為基本功訓練的首選,但對于中國畫而言,這種以西方繪畫的基本功取代中國畫的基本功的做法是欠缺的,學畫者應給予臨摹練習足夠的重視。
程式化;臨摹;頓悟;效仿;文化本性
自古以來中國人多崇尚法度、遵循體制,我國的傳統文化也因此具有很強的程式性,如詩詞藝術、戲曲藝術、書法藝術等等都有自身的一套程式化規范,繪畫藝術作為傳統藝術中的典型代表之一同樣走的是一條程式化的道路。以山水畫為例,在作畫過程中如何畫山水人物,如何畫亭臺樓閣,如何皴、擦,如何點、染……早已在代代相傳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確立了其高度成熟的技法模式,花鳥、人物畫亦是如此。正是因為這樣的程式性,中國畫才以自己的獨特魅力而區分于其它畫種,也正是因為這樣的程式性,中國畫才能稱其為中國畫,卻不至于輕易被外來畫種的瘋狂涌入而吞噬埋沒。雖然,在很大程度上,中國畫的這一程式化性質容易消解畫家的主觀創造力,導致繪畫走向僵化淹滯的道路,但對于學習中國畫,并在當今這一開放自由的社會環境中堅守中國畫的文化本性而言,學習研究它的程式規范,能夠幫助學畫者少走彎路,以一個正確的姿態步入中國畫的藝術殿堂。而對于初學畫者而言,掌握中國畫的程式技法最行之有效的途徑就是南齊謝赫在“六法”中所提出的“傳移模寫”,即“臨摹”。
臨摹是學習中國畫必不可少的起始過程,早在東晉時期,顧愷之就著有《模寫要法》可見臨摹的重要性。每一位學畫者都要通過臨摹來掌握中國畫表現物象的基本原理和法式,古人將這些長期積累摸索的原理法式集中成了一些經典的畫論,古往今來,很多赫赫有名的大畫家起初都是研究這些畫論、反復臨摹和體會其中的方法圖例來奠定自己的繪畫基礎的,這些著名的畫論有明末清初的龔賢所編的《畫訣》,俞劍華曾評其:“蓋此書為初學者入門之作,故極為淺近,關于畫石畫樹及各種屋宇橋梁之方法,詳盡無遺,且句句切于實用,毫無浮泛之弊,一洗畫家空談玄虛之習。故龔賢之《畫訣》乃學畫者之基本方法……”。還有清代的王概所編寫的《芥子園畫傳》一書,它系統、規范地將山水、花鳥、人物等科目的具體表現方法一一歸納,并作出了詳細的圖文介紹,畫樹有“樹法十八式”,畫葉有“葉法三十三式”,畫人物有“點景人物六十四式”、“寫意人物七式”……內容豐富全面,將傳統中國畫的程式化技法做了一個集中的總結,可謂每一位學畫者入門所必須認真研讀的畫譜之一。在掌握了這些基本的繪畫方式之后,古代的畫家大都會將前人的優秀作品作為范本來仔細研究、認真品味、反復臨摹,這樣可以幫助學畫者較為直接地把握和理解范本的創作規律和繪畫技法。在臨摹的過程中,不光是要攻克其中的技術難點,還應將這些大家們的詩文功底、書法篆刻功底和意境經營等一并作為研習對象來深入體會。我國著名的傳統畫家大都具有很高的文化品格和藝術修養,所以臨摹技法相對容易,若想臨摹到作品中的綜合性文化內涵就絕非易事,這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并要求學畫者排除所有雜念,靜下心來,全身心地投入到繪畫中,同時加強多方面的學識修養的積累,邊學邊悟,來慢慢接近目標。
然而,隨著二十世紀初,西方藝術的大量涌進和新型美術教育的出現,人們的藝術觀念發生了很大變化,西方繪畫作品那科學逼真的效果、豐富艷麗的色彩一度讓很多人為之震撼,頭腦發熱地認為西方的繪畫才是先進的藝術,中國畫需要改良,故大量以西方美術為標準來改變中國畫并對傳統藝術不假思索地全盤抹殺的藝術改革進行得如火如荼,直至今天,我國大部分的美術教育機構依然是在效仿西方,以素描、色彩為基本功訓練的必修課,強調造型能力和色彩的應用,卻把傳統繪畫重視臨摹、注重書法、文學等綜合性文化修養的教育方式放在一個可有可無的位置上,加之西方現代與后現代派藝術成果的進步,讓眾多的年輕人將西方藝術強調個性與自由的觀念作為自己的指導思想,盲目追求個性創造而對傳統藝術精髓不屑一顧,更不愿意付出長年累月的艱辛與孤獨來臨摹傳統,不乏有一些習畫者沒有經過長期認真的臨摹訓練,缺乏扎實的中國畫基本功,拿起毛筆就想搞創作,以一些稀奇古怪的圖式來取悅觀眾,把膚淺的“想當然”當做個性創造,在當今這個藝術市場悄然商業化的現代社會中,急功近利妄想一夜成名,導致中國畫的面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面目全非。
出現上述的狀況,其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學畫者對于傳統繪畫沒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在當今這樣一個大的藝術環境中輕視臨摹成了普遍現象。學校的中國畫基礎教學對如何引導學生進行臨摹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臨摹課程的時間更是少之又少,因為缺乏扎實的臨摹訓練,學生也就沒有機會和過程來體會傳統繪畫的藝術精神。程式性和繼承性是中國畫的特點,也是中國畫之文化本性的關鍵所在,學畫者需要通過臨摹來掌握中國畫的程式規律,才不至于在日后的藝術創作過程中脫離傳統藝術本質,雖然過度的程式化和不加思索、缺乏體悟的臨摹會使繪畫失去創造的活力,反而不利于本民族繪畫藝術的發展,但全盤抹殺臨摹、否定傳統的做法肯定是不可取的。“師古人”,“師造化”,“師心源”是學習中國畫的三個階段,對于入門階段——“師古人”來說,臨摹訓練更是必不可少,通過臨摹前人的優秀作品,學畫者可以比較直接地把握中國畫的表現程式和手法,在臨摹的過程中,不斷加強藝術感受力,為以后的藝術發展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學習中國畫沒有捷徑可言,從入門階段都能戒驕戒躁,將反復臨摹與頓悟相結合,才能在日后的創作道路中走的更高、更遠。
[1]老子《道德經》 安徽人民出版社 1990.
[2]曹玉林《當代中國畫體格轉型》上海書畫出版社 2006.
[3]潘運告《漢魏六朝書畫論》湖南美術出版社 1997.
[4]陳鼓應《老子今注今譯》商務印書館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