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晨云
地理教學中應看重的幾個問題
李晨云
辯證唯物主義原理告訴我們“事物是不斷運動變化發展的”,正好印證了一句俗話“世上事物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人們只有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研究,才會不斷進步。作為教育工作者的地理教師,要在工作中反復地總結,深化,抓住問題的關鍵,有的放矢,才能讓自己更上一層樓。
地理教師在交流經驗時,都有這樣的感受:隨隨便便上一節地理課容易,想上一節高質量的地理課并不是一件易事。大家通過討論達成共識,在地理教學中應看重以下幾個問題:
地理教學語言是地理教師對學生進行知、能、德、美等方面教育,完成地理教學任務的重要工具。地理教學語言表達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地理教學效果的優劣。
上好地理課,教師是首要的。精煉的語言加上得體的體態語以及充沛的感情,就能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就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錘煉語言的目的,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從而使學生潛移默化地掌握地理知識。授課時可根據教材內容,適當穿插有關的詩歌、民俗、故事、報刊資料、電視節目中的國內、國際新聞,通過精心篩選引入到地理教學中去。例如講天氣和氣候時,用詩“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昆明四季如春”導入,用這種高度錘煉的語言,把天氣和氣候很好的區別開來。講“長江”時,引用長江之歌的歌詞,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講廬山時,引用“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這樣的詩句,就把廬山的高峻陡峭、水流之急、勢不可擋之狀展現在眼前。這些具有藝術性的凝練語言,將科學性、趣味性和愛國主義精神有機地結合起來,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借助懸念設置地理疑問。在講授新知識以前給學生設置一個懸念,埋下一個伏筆。這種方式貴在巧設疑問,啟迪思考,激發興趣,形成高潮。例如,講《時區和日界線》時,可以這樣設疑:“同學們,誰聽說過弟弟的生日比哥哥大?”這樣讓學生在驚疑之中進入本課的學習,讓學生精力更加集中,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故事設疑。講故事設疑,學生既能增長知識,又加深了對相關地理知識的印象和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直布羅陀海峽兩岸都在英國軍隊控制之下,但德國潛艇卻能平安地通過海峽而不被英軍發現,到底用了什么絕招呢?然后講解密度流的知識和直布羅陀海峽密度流的特點,最后揭開其中奧秘——德軍潛艇潛入潛水中關閉發動機隨密度流通過海峽進入地中海。
情景設疑。通過小品、詩歌、歌曲、錄像和實地考察等手段,制造一定的環境氛圍,再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叭苏f山西好風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呂梁……”在《人說山西好風光》那優美動人旋律的回蕩聲中,在形象的DV畫面中,再向學生提問山西周圍有那兩列山脈,這樣,學生很容易掌握太行和呂梁兩列山脈了。
應用假設,提出疑問。如“假如地球不自傳,地球上的氣壓帶和風帶和三圈環流會怎樣變化?”這類問題不僅拓寬學生的思路,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和深刻性,而且還可以更好地理解課本知識。
在分析、綜合基礎上,尋找問題。如“橫斷山區的地形、氣候、河流和植被等自然要素是怎樣相互影響的?”這一問題將各個單項自然要素串聯起來,促使學生多角度、多層次進行綜合考慮,整體認識地理環境各要素的密切聯系性。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地理問題設計貫穿于地理教學的整個過程,運用廣泛,類型多樣,特別是隨著地理課程、教材的改革,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勇于挑戰自己,善于運用提問的方法,對提高地理教育教學的質量是很有益的。
地理因其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因此為學生嘗試運用所學知識提供了可能,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有意識地給學生留下探索創新空間,引導他們主動運用所學知識去拓展課本內容。例如在如何減輕“城市熱島效應”的問題時,我先向學生介紹了新加坡“屋頂花園”的經驗,然后要求學生根據各大城市的實際情況提出他們的設想。有的學生立即就提出了將街道兩旁各商廈的屋頂建成可自動開合的“溫室緊缺植物大棚”,這樣既可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又能增加經濟收入。
又如在“環境污染及其治理”一課中,在討論如何治理海洋污染等問題時,要求學生據自己所能設計一些治理海洋污染的措施。有的學生就設想在海水中安放智能凈化裝置、加入微生物吞食污染物等。盡管學生的設想因考慮問題不全面和知識面窄而難具有實用性,僅僅考慮了對海水的處理,而忽略了經濟等因素。這些問題都需要教師在課堂上及時引導并啟發他們做進一步的思考,但不可否認的是從這些幼稚的想法中極有可能產生明天的科學新成果。
總之,地理教師只要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把該注意的問題留心到,做到詳略得當、有的放矢,相信教學效果定會更上一層樓。
[1]吳連慶.課堂問題的分類與設計[J].地理教學,2004.1.
[2]張大均. 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李晨云:宣化科技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