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倩
自湖南衛視定位“娛樂”品牌,穩坐省級衛視收視率第一的寶座后,各個地方衛視也紛紛效仿。近幾年娛樂節目如雨后春筍,層出不窮。然而,許多娛樂節目一味追求收視率,弱化社會倫理道德,致使節目媚俗化凸現。
第一,主持人的引導。在整個節目中,主持人具有引導節目發展、表現節目內容的重要作用。一期節目的廣度和深度皆由主持人把握和體現。然而有的主持人在場上不太注意自己的語言修辭是否恰當,一味追求現場氣氛的熱烈效果,給受眾留下不好的印象。例如,綜藝類節目《綜藝滿天星》,有一期“后槽牙”的出現火爆全場?!昂蟛垩馈笔且晃?2歲的女生,因說話發音張不大嘴巴,聲音做作而得名。她來參加節目是想實現自己的夢想做明星,三位評委和主持人卻抓住她發音的缺點不放,一會輪流學她說話,一會又讓她唱歌,讓她頻頻出丑,暴漏缺點??墒乾F場氣氛卻相當熱烈,尖叫聲、爆笑聲此起彼伏。
第二,現場氛圍渲染。用煽情的劇情和眼淚來贏得觀眾的關注。時下許多電視娛樂節目里會出現這樣的場景。如某某選手的家庭環境是如何的清苦,為了能讓其來參賽,全家人是如何的付出。節目通常會把選手的家人也請到現場,飽含淚水的講述他們背后的心酸故事,這些畫面再配上漸漸弱化的燈光和煽情的輕音樂,常常會讓現場和電視機前的觀眾深受感動、淚水漣漣。這種情緒化的炒作也導致受眾無法做出理性的判斷。
第三,視聽刺激受眾。主持人和嘉賓的著裝打扮開始越來越怪異,言語之間也常有過激的現象,從視覺和聽覺上挑逗受眾的好奇心。就像相親類節目《非誠勿擾》因拜金女馬諾的出現收視率飆升,臺上馬諾和男嘉賓相互抨擊、對罵成為重點。選秀節目《快樂男聲》中偽娘劉著的含羞帶嬌、衣袂翩翩,挑逗人們的視覺底線,其表現顛覆整個節目至另一個高潮,卻不乏引粉絲萬千。
電視娛樂節目自誕生以來就以輕松、幽默的風格吸引廣大受眾,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休閑大餐。僅僅十幾年的時間,電視娛樂節目在我國內地就已呈現出迅猛發展的勢態?,F如今,電視娛樂節目雖然種類繁多,不斷推陳出新,但也出現水平參差不齊的現象,媚俗化傾向日益普遍。主要從社會、受眾、媒體三方面探究原因。
第一,社會環境因素。我國正處在非常重要的轉型時期。市場經濟進程加速,物質的極大發展和信息傳播的高速運轉刺激著人們的消費心理,這種消費心理不僅僅局限于物質,很大程度上也包括精神層面的釋放。尤其是高壓下的快速生活節奏,使人們需要一種形式能夠付之一笑、解脫煩惱、消除疲勞,這種形式不求嚴肅、高雅,足夠輕松、流行、刺激即可。正如雅斯貝爾斯所說,人“除了追求一些有實際效用的具體目標外,不想去發掘自己的能力;他沒有耐心等待事物的成熟,每件事情都必須立即使他滿意,即使精神生活也必須服務于他的短暫快樂?!?/p>
第二,受眾情感宣泄?,F代社會激烈的競爭使人們普遍背負著沉重的心理壓力,在現實生活中無法釋放的不良情緒可以通過移情的方法在非現實的虛擬空間得到釋放,在娛樂節目帶來的歡愉氣氛中一笑了之。受眾簡單的宣泄需求催生出時下流行的各種各樣的娛樂節目,拒斥和取消電視文化所滲透的意義和價值,淡化與解構傳統綜藝教育、導向功能,對嚴肅審美基調進行革命性顛覆,對純娛樂性極度推崇。
第三,受眾獵奇心理。信息傳輸的高速化和生活節奏的快速化,使得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人們越來越習慣通過媒介了解世界各地以及身邊圈子的事事非非,尤其是對一些特別的、不該在常態下發生卻發生的事抱有極大的興趣,給予很高的關注度。娛樂節目抓住受眾獵奇的心理,極力炒作特別的人和事。芙蓉姐姐和鳳姐的走紅是典型的事例。這種趨向漸漸引導娛樂節目媚俗化。
第四,媒體利益驅使。進入市場經濟后,很多媒體由原來的事業單位轉向企業化經營。需要從市場中賺取資金維系運轉,要有利潤必須提高收視率,這樣就得迎合受眾的口味。受眾需要放松、開懷大笑,娛樂節目便有意制造笑點,不惜揭別人短、嘉賓之間相互攻擊。為滿足受眾的獵奇心理,他們也可以惡意炒作。劉著在湖南衛視的亮相無疑是一劑猛藥,不僅讓他本人一夜成名、迅速累積超強人氣,也為湖南衛視帶來可觀的收視率。娛樂節目必須抓緊受眾眼球不僅僅能夠提升收視率,最重要的是,也能夠吸引廣告商的注意。媒體的廣告收入才是經濟命脈,而廣告商投資與否在于這個節目收視率的高低。因此吸引受眾,提高收視率可謂是娛樂節目雙贏的選擇,而媚俗化卻在其中愈演愈烈。
青少年主要是指12、13歲到24、25歲,從初中階段、大學階段至工作最初三、四年的群體。他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正在逐步的形成過程中,對事物判斷能力不是很強,對社會及周圍的環境具有很強的感知能力,對時尚尖端的信息接受力強,并且樂于模仿,也有時盲目跟從。青少年大多又背負著沉重的學業和事業的壓力,休閑娛樂時間短暫,電視娛樂節目無疑是最適合的放松方式。
“容器人”是日本傳播學者中野牧在《現代人的信息行為》一書中,在描述現代人的形象時提出的。其表現為個人與世隔絕的狀態,只接受電視的單向傳播方式,人與人之間不能進行正常的交流。這也是現代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因此他們更容易接觸娛樂節目,也更容易受到媚俗化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盲目崇拜一夜成名。無論是《超女》《快男》的運作還是《非誠勿擾》的炒作,都使得平民草根有一夜成名的機會。這使得處在人生奮斗期的青少年們十分動心,他們開始有一種逃避現實的心理,對于成功成名抱有一夜成名的幻想,并且有利益趨勢性,變得急功近利,崇尚不勞而獲。精神上產生享樂主義,現實中卻不腳踏實地,常常沉浸在自己的空想中。
二是產生低俗攀比心理。不少娛樂節目追星捧星,大肆渲染香車美女、名牌時尚,但是這種高品質生活已經脫離了大眾的消費能力范圍。而青少年是對社會現狀感知能力比較強的一群人,他們樂于模仿也憧憬擁有這樣的生活,但現實中能力卻遠遠不足。于是開始和自己身邊的人進行攀比,以期得到心理安慰,同時也崇拜“官二代”、“富二代”,拜金主義和物質思想嚴重。不少青少年把金錢的多少當做衡量自我價值和成功與否的標準。
三是導致傳統教育顛覆。媚俗化大都包括崇尚明星效應,青少年熱衷接受時尚潮流的新事物,很容易形成追捧明星的風氣,甚至有的青少年將之奉行為自己的信仰。近年來日韓明星以時尚、性感的姿態占據中國青少年的內心。我為星狂的心態極度膨脹,漠視他人、互相攻擊,造成社會環境很不和諧。以2010年的“69圣戰”最為突出,起因是韓國歌星SuperJunior出席世博會,青少年歌迷因一票難求為之瘋狂,發生打罵武警和志愿者的暴力現象。
四是青少年承受能力差。在媚俗化的光、電、聲、影中,生活被描畫的無比香艷,受眾能夠近距離接觸偶像,甚至也可以站在草根舞臺上大放光彩,但那畢竟是少數人。青少年也有瑰麗的夢想想要去實現,然而他們通過電視節目接收到的信息是實現夢想并不難,這造成他們總喜歡幻想、不去腳踏實地的付出勞動。當現實社會的艱辛給他們當頭一棒的時候,他們就承受不起了,開始表現的對社會不滿、自暴自棄。
“不論人們對電視在文化中所起的作用有多少爭議,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人們喜歡看電視,而且看電視是人們生活中快樂的主要來源之一?!倍_的導向能夠凈化媒介環境,能夠讓娛樂節目不僅是人們茶余飯后的消遣,更是提升思想的精神食量。
第一,正確的價值導向與輕松的娛樂化相結合。電視不只是娛樂工具,而且還是制造現代人心靈、改變整個生活情境的力量。如果沒有正確的導向,很容易引發受眾盲目信任、羨慕、模仿、追逐出位的行為言論,從而形成一種惡性的精神影響力的循環。
具體到相親節目來說,現在的相親類電視節目中青少年觀眾占據了相當大的比例,而青少年很容易被電視傳播的視覺符號所吸引,被電視傳播的視覺文化所滲透,在潛移默化中對電視傳播的現象和價值觀形成以偏概全的認識,如果沒有正確的引導,很容易使得還沒有成熟的辨別力的觀眾誤入歧途。這就要求傳媒及其從業者大力張揚媒體的專業主義精神,力避低俗信息、傳播隨意化現象的出現。由于這種真人秀的真實度,一些拜金言論也被赤裸裸地展示出來。在面對這種嚴重與傳統道德觀念相違背的言論時,制作者就必須起到嚴格的把關作用,對其進行澄清或者引導。另一方面,除了這些涉及嚴肅的道德問題的言論外,在輕松的娛樂化的同時,還應該避免純娛樂化的傾向。這種娛樂性的適度把握就在于制作方和主持人對于一些出位的言論或者表達的控制與引導?;镜囊厥瞧降取⒑椭C、共處。
第二,市場細分的原則和節目“把關人”緊密相連。1956年美國市場學家溫德爾·史密斯提出了“市場細分”的概念。市場細分也稱為“市場分割”,它是指從顧客的購買欲望和需求的差異性出發,按照一定的標準將一個整體市場劃分為若干個需要不同的產品和不同的市場營銷組合的市場部分(分市場),從而確定企業目標市場的活動過程。娛樂節目完全可以定位不同的人群,專門打造適合他們的節目。而針對青少年的娛樂節目就能夠對他們的生活規律和心理狀態,制定娛樂性和引導性兼備的娛樂節目,防止媚俗化。
娛樂節目作為受眾接觸最廣、最多的傳播媒介,應當充分發揮其議程設置和“把關人”的作用。針對細分后的不同受眾,篩選出適合的信息傳播,電視娛樂節目不應一味迎合大眾,趨附時潮,而要適應國情民心。
第三,注重節目內涵和提高社會責任感相輔相成。電視娛樂節目的社會責任在于,強調和突出娛樂消遣功能的同時,不忽視社會效益,不違背道德價值觀與審美取向。這就要求電視娛樂節目能夠豐富其內涵,加強文化底蘊,宣傳正面、積極的信息,在娛樂的同時也不忘營造一種積極健康的文化與社會氛圍。人對知識的追求和獲得不僅體現在有意識的學習活動中,同時也體現在多種寓教于樂的休閑活動中。娛樂節目中競猜、游戲、益智等形式,可以在刺激性和懸念性的包裝下,具有一定的知識含量,這是娛樂節目的健康發展的方向。
[1](美)約翰·菲斯克.電視文化[M].祈阿紅、張鯤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324.
[2]崔軒寧.相親節目的時代性與娛樂導向[J].青年記者,2011,(2).
[3]石長順:電視專題與專欄——當代電視實務教程[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384.
[4]林崇德,李慶安.青少年期身心發展特點[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
[5]張雅麗,汪遵瑛.現代傳媒對當代青少年價值觀的影響研究——以上海市M區青少年為例[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理論月刊,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