藎王 芳
龔琳娜的“新藝術歌曲”研究
藎王 芳
龔琳娜和她的“新藝術歌曲”是中國民族音樂多元化發展的產物,她和《忐忑》的火爆,昭示現代網絡強大的傳播功能在音樂領域里不可小覷。也足以看出,中國的受眾對于民樂作品渴望突破、創新的迫切程度。龔琳娜的成名,以及她將要繼續的“新藝術歌曲”創新之路,不僅給國內現有的民歌演唱聲音模式帶來震動和影響,而且對民族音樂創作的多元化發展具有推動作用。
龔琳娜是一位地道的民歌手,10年前就已經活躍在我們的視線里。2000年之后,龔琳娜曾被評為全國觀眾最喜愛的歌手;獲全國戲歌邀請賽金獎;2002年出版個人專集《孔雀飛來》,獲全國民歌排行榜首。
盡管鮮花和榮譽撲面而來,龔琳娜還是“我心惶惶”。這個骨子里富于創新、有著火一樣熱情的年輕歌者,拒絕晚會假唱,辭掉樂團獨唱的工作,開始了新藝術的探索。這時,她遇到了德國作曲家Robert Zollitsch(老鑼),開始了中國新藝術歌曲的創新之路。2005年,龔琳娜追隨她的愛人老鑼定居德國。光腳踩在巴伐利亞森林、阿爾卑斯山脈堅實、厚重的土地上,龔琳娜重新獲得了自然的力量。在歐洲的舞臺上,龔琳娜堅持演唱中文歌曲,開始的時候,語言的障礙以及欣賞習慣的差異,使得演出非常艱難。但是旺盛的生命力,強烈的對于中國民族音樂的熱愛,讓龔琳娜進行著艱難而卓有成效的嘗試,“我必須更加注重心靈的溝通,豐富的音色,豐滿的音樂,方可獲得更多的機會。幾年之內,我演出了60多場大大小小的專場音樂會。最最重要的是,我慢慢感覺到自己的藝術力量正在升華。”
2006年,龔琳娜在北京中央民族樂團音樂廳舉辦了《走生命的路——龔琳娜現代作品音樂會》。2007年,出版第三張個人專輯《靜夜思》,在德國、奧地利舉辦了數場小型獨唱音樂會,錄制中國民歌專輯。2008年,出版第四張個人專輯《走西口》,3月法國馬賽世界音樂博覽會獨唱專場,7月法國各地獨唱音樂會巡演,8月《弦歌清韻》龔琳娜中國古代琴歌德國巡演,并錄制唱片,9月龔琳娜“追尋中國傳統聲樂之根”及獨唱音樂會在延安舉行,10月西班牙獨唱音樂會巡回演出。2009年,出版第五張個人專輯《弦歌清韻》,1月荷蘭古典音樂廳獨唱音樂會,3月南昌大學獨唱音樂會,4月弦歌清韻——龔琳娜琴歌演唱會在北京,7月芬蘭國際音樂節、德國世界音樂節、瑞士日內瓦音樂節、法國南特音樂節獨唱音樂會,10月放飛心聲——鄒文琴教授聲樂藝術50周年學生音樂會,11月比利時歐羅巴中國藝術節獨唱音樂會,11月比利時根特“中國聲樂”授課,12月12日羅忠镕八十五壽辰藝術歌曲專場獨唱音樂會。2010年,出版第六張個人專輯《夜雪》,2月北京新春音樂會,2月香港“情系元宵夜——樂旅中國IV”香港大會堂音樂廳,龔琳娜與香港中樂團首演聲樂套曲“愛之歌”,3月威尼斯進行“中國聲樂”授課,6月龔琳娜與葡萄牙吉它大師António Chain-ho合作中國民歌相遇葡萄牙發朵“相思染”音樂會在中國及葡萄牙巡演,7月組織“聲音行動”第一次集中訓練,10月德國國際廣播電臺邀請在德國舉辦《世外桃源》獨唱音樂會,并在全德國現場直播,11月瑞士“中國藝術節”獨唱音樂會,12月天津音樂廳舉辦“世外桃源”獨唱音樂會,這是龔琳娜回國后第一個專場音樂會。
縱觀龔琳娜十幾年的演唱生涯,不難發現,她是一位難得的嚴肅藝術家。從她選擇的傳播音樂的方式及自身發展的方向來說,證明她的獨特藝術理想。不斷創新發展中國歌曲的演唱是她的藝術理想,出師“學院派”,立足于世界的高度,創作和演唱屬于世界的、充滿活力的中國音樂,也許就是她和老鑼不倦追求的中國“新藝術歌曲”之路。這種追求從歌曲《忐忑》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忐忑》的走紅,不能不說更多是依賴被網絡視頻放大的娛樂元素。撩開娛樂化的面紗,我們會發現這首歌曲雖然貌似夸張,其實卻是一首帶有濃重探索性質的藝術歌曲,在民族歌曲現代化的道路上邁出了大膽的步伐,屬于嚴肅音樂的范疇。《忐忑》的表現形式,確實代表了一種多元化創新,藝術應當鼓勵不同的表現形式,《忐忑》算是其中一種,而這種創新,必將給國內現有的民歌演唱聲音模式帶來震動和影響,使得民族音樂創作走上多元化發展之路。
《忐忑》創作于2006年,是老鑼專為龔琳娜的一個專場音樂會創作的,這首歌曲在速度、節奏、音高上會有挑戰,有難度。《忐忑》是給力的,創作《忐忑》的人同樣給力。老鑼在歐洲,是介紹亞洲的大師級音樂人,曾在柏林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學習,是專業作曲家,專業樂器演奏家(中國樂器古箏、古琴,德國民族樂器,尤其擅長“巴伐利亞吉他”)。對中西樂器的音色、特色、優劣、音域、交響效果的理解,都是老鑼的強項,故他能令《忐忑》的樂器效果與歌唱者緊密結合。
龔琳娜將《忐忑》定位于中國“新藝術歌曲”范疇的作品,是以五聲音階的復雜重疊,用中國傳統聲樂技巧的夸張變形來創作的,給演唱者和聽眾很大的創作和想象空間。這部作品充滿了新奇、驚訝、興奮與激動,每個人聽來都會有不同的感受。在笛、笙、揚琴、提琴等樂器伴奏下,運用戲曲“鑼鼓經”作為唱詞,融合了老生、老旦、花旦、黑頭等多種聲腔音色,在快速的節奏中變化無窮。龔琳娜演唱色彩豐富,表演風格獨特,完全沒有套路,就如她自己所說:“我每一次可能會唱得不一樣,你聽每一次也可以有不一樣的感受。它是一種生命力的呼喚,是激發人內心的動力。我和聽眾一樣在其中享受。”
龔琳娜的《忐忑》,由多個音樂片段組成,不唱歌詞,以唇舌齒牙喉五個發音部位,發音抒情唱曲,去描繪歌者心中的驚、喜、疑、樂、愛……忽此忽彼,忐忑不定,唱時音樂片段,也飄忽流轉,漫聲促節,繁會相宣,清濁抑揚,陸蘊交往,龔琳娜《忐忑》所到達的境界,當世“民歌音樂界”中,一人而已!所以很多流行音樂人爭相翻唱,但均以失敗告終,而龔琳娜敢言“我的嗓音技巧應該超過王菲,根基還是很深的”。這首歌曲2009年獲得在歐洲舉辦的“聆聽世界音樂”最佳作品演唱大獎。
龔琳娜和老鑼以及“五行樂隊”正在勇于追求藝術的本真,努力探尋專業技術的突破。2010年8月,龔琳娜實施了她的第一次“聲音行動”計劃,繼續著“新藝術歌曲”創新之路。這位嚴肅音樂的先鋒,努力追求聲樂觀念與思想的改革,用心歌唱,敢于突破,找到自我,不停地挖掘挑戰自我極限,唱出個性和特色;在音樂中找到讓自己感動的瞬間得以真正徹底釋放,變革“千人一聲”的民歌演唱聲音模式。“把自己裝在了歌里,把歌的感情溢入自己的心,分不清是歌聲還是心聲,分不出是自己還是歌的靈魂,二者完全合一,模糊自己,歌聲清醒,不是沒有自己,是歌聲中的生命與自己的重疊,變活藝術的肢體。”龔琳娜演繹的是心靈的自然歌唱,是歌唱的自然流露,是歌與人的高度融合。
龔琳娜是世界的,又是中國的,“這個時候,好想好想為中國的觀眾唱歌,你們懂我的語言。我想把心底流淌的激情與聽眾分享,給予大家希望和力量”。她需要中國的舞臺,需要中國觀眾,中國音樂同樣也需要她。龔琳娜執著于對中國音樂的追求和創新,非常努力地追尋著中國音樂的精神,她是“新藝術歌曲”創新之路上的先行者。她和她的“新藝術歌曲”必將對中國民族音樂創作的多元化發展具有推動作用。
王芳,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藝術系副教授)